..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期利他速成也。『拔诸』等者有二义:一『诸』字对下『本』字,谓为生死之本诸烦恼;二『诸』字属下『生死』字,一分段,二变易,分段多种,谓二十五有,变易有多种,谓界外诸无明等。」(文)
今谓:「诸」字指诸众生,此文似自利,而正明利他,故云「诸」。《觉经》曰:「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可以为证。
「生死勤苦」者,众生苦果之本者其因也,谓以佛正觉拔诸众生之苦因也。
二佛推不说(兴云「抑止」,《渧记》从之。《会疏》云「佛令自知」。今依《祥疏》。)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唐本》云:「佛告比丘,汝应自摄清净国。」(文)
《宋》云:「尔时世自在王如来告作法苾芻言: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文)《汉》、《吴》两本阙此段
《祥疏》云:「二明彼佛推其自解,不肯为说,意欲显法藏德也。」(文)
「汝所修行」等者,佛推法藏自解之辞也。
《要解》云:「『汝所修行』者,指庄严佛土之行,与『我当修行』文义稍异,不可混说,上修行思惟摄取前事,(前加行)今修行义当摄取以后行。」(文)此释未可,今指前请言推之,请与答何异乎?此局初证初地为此解耳。
今谓:此中之意,如汝所欲修行之庄严佛土,汝自当知也。
「汝自当知」者,祥云:「推其自解,欲显法藏德也。」净影意:「前『我当修行』等请是约自分,后『非我境界』请是就胜进分,今约自分,故云『汝自当知』。」嘉祥为胜。
《会疏》云:「汝自当知者,例如《法华》三止说,其义深广,不可容易说故,此含三意云云。」
《义记》云:「《法华》三止例不然,三止是不须复说,今云『自知』故,是法藏菩萨久修业智,宜思此义,故云『自知』。《庄严经》云:『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成就佛刹庄严。』」(文)
《渧记》云:「惟夫法藏比丘欲庄严重重无尽莲华世界,故愿云『我当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而今饶王佛抑止不说,云『汝自当知』者,法藏菩萨既是地上大士,解行位所见之莲华藏世界,不籍佛说,现自当知见故也云云。」
有说云:解有三义:显人胜,嘉祥云「意欲显法藏德也」;二显愿高,地上菩萨念念常修利益众生净佛国土,彼佛寄此而言汝应自摄者,还欲明比丘摄取非常途也;三显国妙,前偈说云「国土第一,其众奇妙」等,佛既知此义,而言自取者,欲显此中摄取唯佛果分之境也。(已上师说)
今谓:法藏之请,顺菩萨通途净佛国土之义致请,然意存别意,饶王佛能知有其别意,而欲拂通途显别意,故云其所请净佛国土「汝自当知」,果次起「非我境界」之重请,可知。
三比丘重请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唐译》云:「法藏白佛言:世尊,我无威力堪能摄受,唯愿如来说余佛土清净庄严,我等闻已,誓当圆满。」(文)
《宋译》云:「我智慧微浅,不能了知严刹之行,如来应正遍知,愿为宣说诸佛刹土庄严之事。」(文)《汉》、《吴》并阙之。
《影疏》云:「第二段中,初法藏请,『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彰己不知。前佛据自分所修道言自知,法藏今就胜进所习言非己境,不相乖违也。弘谓大也,此前请出世之行,其义大深,非我境,为是次请。『唯愿广』等请佛宣说,文中偏求净土之行,身行略无。『我闻此』下彰请所为。」(文)
兴云:「地上圣行其义深广,非自境界,故须请之。前地前所修,故佛止言汝自知。」破净影云:「此中『唯求净土行,身因略无』非也。如来净土即相违释,如其次第身土行故,若相违释却非也,异译唯云严刹行故,今谓:举净土行,身行自在其中。」
「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者,《会疏》三意云云。
《要解》云:「『斯义弘深』等者,谓我所愿庄严妙土,唯佛与佛知见,非佛说不能知,非他力不能见。」(文)此遮影、兴等地前、地上等诸解,以彰不共义别者也。
今谓:所取佛国既非常途,岂其因分之所能堪,故云「斯义弘深」等。今欲顺唯佛所知而誓修行,故云「我闻此己」等。
〈文殊授记会〉(《宝积经》(五十九))云:「菩萨成就三法,速得菩提,所求佛刹皆得成就,何等为三?一者大愿殊胜,二者住不放逸,三者如所闻法,起正修行,乃至住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住修行故得大菩提,住胜愿故成就佛刹功德庄严。」(文)此中「我闻此已」等第三,「五劫思惟」是第二,「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是第一也。
《渧记》云:「按法藏菩萨所愿,欲知见十莲华藏世界主伴无尽之土,且闻其严刹之行而修行,是乃因同果海证入位之境界,非法藏比丘解行位之所知见,故云『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也。法藏愿心既言『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绍绝』、『国如洹泥,而无等双』,是乃十佛摄化之境,而非自体国土,虽然,全性修起故,摄化之境不异自体国土,故云『国如泥洹』;此土即因同果海机之所证入,故云『其众奇妙』;一乘摄化之境虽有三位,特以此入位境最为第一,故云『国土第一』。法藏愿心既如此矣,虽然如此,未知见其证入位之境,未闻其严刹之行,则未由遂志愿,故重请而已。『斯义弘深』者,证入位土周遍法界,合前二土,净秽并具,即为佛境界矣。是以其境广博弘大,有右旋十海等,故云『斯义弘深』耳云云。」
详曰:此释局华严家法相,欲以彼法相强判净教,可谓异门钥耳,况法藏菩萨心愿,岂知见十莲华世界为别愿本意耶!思之。
四如来应请中二:初先知愿高,教克成法,后正为说净土法。初中亦二:一述经言,二正教克成。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
此初总述经言。《唐译》略初叹德文,余译大同今经。
「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者,上请言「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是显非常途志愿,是以佛能知其志愿深广,由知愿心广大,说经教成。「其」者指法藏比丘之非我境界意,其胜德言「高」,知秀曰「明」。「志愿深广」约愿心,其心愿彻佛智海底曰「深」,覆十方法界曰「广」。法藏比丘志怀于超世无上愿心,故佛知其志愿广大,叹之也。
有人云:解行位菩萨,故其德高明,犹上愿求证入位之境,故云「志愿深广」也。虽然,犹未显发不共超世大愿,故属之通总愿,其不共超世大愿,即在说法现土之后显发云云。此释亦非也。
《会疏》「夫千斤之弩」等者恐非也,「汝自当知」不同「止止不可说」故。
「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者,标教示成满其大愿之方法,何者?既能知愿心广大,恐容易难克成其大愿,是以先为教示满愿方法也。
「而说经言」者,有多义,净、兴意:佛为说中有二,初至「而说经言」,初总标所说,「譬如」下别申所说,有二:初先寄喻劝修,(「譬如」至「何愿不得」)后「于是」下正为说法。依此意,下「于是世自在」下正为说法,今初,总标其正为说法,然则说「经言」者,指下正为说法言「经言」也。
嘉祥意亦同之欤,《疏》云:「『尔时世自在』下明彼佛为说方法,于中有二意,初明修行必克,举此量海水得其宝用为譬,『于是世自在』下,后明正为说法。」(文)虽文略,其意同焉。望西亦「即为」下为正说,意同净影。
一云:经者,偈也,此文四言偈。(《要解》)此指「譬如大海」等文云「四言偈」欤?若尔,「人有至心精进」一句是六言,非四字句,何云偈也?粗昧而已。
一云:其譬说者,所愿不轻,故说譬喻,印定其心,说譬曰「经」,即十二部经第七名「阿波陀那经」,此云「譬喻」,一经总修多罗中有别故。(《义记》)若尔者,譬说一段经言,而「人有至心」下为非经言乎?
一云:譬说非正说经言,下为说二百一十亿土,正说经也。此中从初,必有正为法藏比丘具说二百一十亿土之文,其说经中示此譬喻,励其志愿也。然其说二百一十亿土之事,广博而不可具说,故释尊唯述佛励法藏志愿之语,略正经说,而言「即为广说二百十亿」等。或可,释尊略说「即为广说二百十亿土」之语,译人意乐,唯举「励志文」,略说土语而已。(己上《渧记》)此亦推义耳。
上来诸说中,初净影等义稳,文段既分明,何加臆说乎?今亦可「即为广说」已下正应请说净土,尔前欲为说净土,先应「非我境界」之请,深知法藏志愿深广,故教成满其大愿方法也,若譬说,若法说,佛所言说教示总名为「经」,言经者,教也,谓教人为法故,其例甚多矣,今文言「即为说经」,下云「即为广说」,可对见。今教成满方法之言教为「说经」,下正为说净土云「为说」。
二正教克愿方法中,初举喻说教,后合结教法。
譬如大海.一人升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
《汉本》云:「譬如大海水,一人斗量之,一劫不止,尚可枯尽,令海空竭,得其底泥。」(文)渺渺苍海,欲升量而尽之,实不可得愿,如精卫欲填东海,然菩萨大誓愿力,岂不遂乎!如大施太子酌海得珠,伟哉!法藏比丘大誓愿力,可谓超世无上大誓愿,是故如来说海量譬,以印定其志愿深广也。
望西引义寂喻意,未详也,大海何喻生死无边耶?
今谓:「譬如大海」一句兼赞叹,法藏志愿深广喻大海深广,此乃有叹愿心广大意,应上「知其高明」句。「一人升量」下正教满大愿海之法,大愿海非精进行升,则云何得成满乎?今说其成满大愿海之方法,以教示法藏,岂非说教乎?因行渐次喻一人升量。
「经历劫数,尚可穷底」者,喻时劫长远,能不中止尽其功。《汉》云「可枯尽,令海空竭」故。「得其妙宝」者,喻终取正觉。
「升」者,象形,十合为升,《汉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异作「斗」,十升为斗,以至微量至大故。升字为好。
「尚」者,《尔雅注》:邢…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