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昺曰:尚謂心所希望也。《說文》:曾也,庶幾也。徐按《左傳》:尚克知之。又與「上」通,《史記》:學者稱五帝尚矣。《索隱》曰:尚,上也。(上言久遠)今此中,「曾也、克也、上也」訓順文,謂海水大、劫數大,以少人少器量之不止,終克可得大妙寶也。
後合結
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今此合法文無如大海之合法,合于「一人升量」已下文。於于此乎知,大海是喻所滿願心,精進升量窮底是合能滿之因行,既知願心廣大,故今教能成之行法,謂之「經言」,是以今指示能成方法爲本故,合「升量」已下結其本意,故科爲「合結」,思之。
《吳本》雲:「人至心求道,何如當不可得乎!求索精進不休止,會當得心中所欲願耳。」(文)《漢本》同之。
興雲:「會亦必也,克者遂也、得也。」(文)又克者成也,謂勇猛精進修因行不中止,必當克成,因行既克成,何願不得成就。若求不可得願,則誰不擬乎!是以王佛證明其克成,說「何願不得」,明知不共別願,故有此證明,豈通願乎?思之。《唐譯》推下重誓文,略之耳。
後正爲說淨土,此中有二:初說法,後現土。初說法: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
《唐譯》雲:「爾時,世尊爲其廣說二十一億清淨佛土,具足莊嚴,說是法時,經千億歲。」(文)
《漢譯》雲:「法寶藏菩薩聞世饒王佛說經如是,則大歡喜踴躍,其佛則爲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中,諸天人民善惡,國土之好醜,爲選心中所願用與之,世饒王佛說經竟。」(《吳譯》同之)
《宋譯》雲:「時世自在王佛即爲宣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功德莊嚴,廣大圓滿之相,經于一劫方可究竟。」(文)
淨影雲:「『天人善惡』泛說一切諸土之因,『國土粗妙』泛宣一切諸土之果。粗猶粗也,說惡說粗,令其舍遠,說善說妙,使其修習等。」(憬興同之)
望西:「問:所現佛刹,爲限淨土,將通穢土?若限淨者,既雲粗惡,谶謙亦同,知通穢土;若通穢者,法藏請聞俱雲淨土,《寶積》亦雲『清淨佛土』。
答:嘉祥雲『唯淨』,淨影、憬興、義寂叁師俱雲『通穢』,如玄一者,說『通淨穢,現限淨土』,又說『現俱通淨穢土,而初爲勝雲雲。』然今所用淨影等雲『說粗惡令舍離,說善妙使修習』,寔知願中既有無叁惡趣等誓,所見土中若無穢者,以何而爲選舍之土,故《悲華》中通現淨穢,彼經二雲:『或有世界嚴淨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即其證也。但淨土者,法藏之意在攝取淨國,從之雲『淨』,《寶積》亦爾,不可相違。
問:此中淨土報化中何?
答:可通報化,故《悲華》說所現土雲:『或有世界,純諸菩薩遍滿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已上)是則報土;又雲:『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無諸濁惡。』(已上)是當化淨。義寂雲:『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者,應諸器量廣說諸刹,此即通說受用、變化及淨穢土,以穢土中有人天別,淨土中有粗妙異,粗即變化,妙即受用。』(已上)但此師之意,天人善惡總屬穢土,國土粗妙俱爲淨土。黑谷不爾,天人之惡、國土之粗以爲穢土,天人之善、國土之妙以爲淨土,故《選擇》雲:『選舍其有叁惡趣、粗惡之國土,選取其無叁惡趣、善妙國土。』(已上同淨影意)但《論注》中皆對穢土而修起者,且從強釋,非遮化淨。」(已上望西)
《會疏》引義寂,解人天善惡約果報邊,非黑谷意也。
問:刹界無量,何但二百一十億刹?若但限之,選擇超過二百一十億土者,不可說超踰十方一切世界,若有不睹見國土,不見土勝,西方應非超勝獨妙。
答:《大論》說至十方選擇淨妙國土,由是思之,經意舉二百一十億刹以顯十方佛刹,故高祖雲:「于十方淨土中,本願選擇攝取。」
問:何故說十方佛刹爲二百一十億耶?
答:聖意難測。有說雲:若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意,雖佛刹無量,總有二十重,其圍繞刹數即二百一十微塵數也。然則此經二百一十億通標華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之土大數,而周攝十方無量之國土也。具引彼經及《疏鈔》雲雲。(《會疏》)
有說:二百一十億者,梵雲「俱底」(千萬),今經翻「億」,八萬四千絞絡無量法門四分一數也。《莊嚴經》雲「即爲宣說八十四百千俱胝(億)那由他(萬億)佛刹」等,此是全分數也。(八十四百千者,八百四十千也,又八萬四千也。俱胝那由他,無量絞絡隨一也。)今經舉其一方也,(《覺經》、《大阿》)若合四方者,即成八百四千億。(八萬四千十萬)。
又約人天善惡、國土粗妙各論二百一十億者,八百四十億也,是明十方成八千四百億,十方絞絡成八萬四千億,知盡依正二報二門海說矣。約八萬四千法門者,佛本意爲救見思未斷凡夫也,又是初地即八地一乘無生法忍菩薩見聞之表數也。(《華嚴》初地得百叁昧,得見百佛;二地得千叁昧,得見千佛,乃至七地得百萬叁昧。過二乘地,趣佛知地,彼經法門,本來一乘,上約寄顯門,八地即是一乘無生法忍也。)乃至說「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此非才超踰二百一十億淨土說相,然現土爲二百一十億,此准法藏顯相,(初地見百佛)不可局判,故《大論》叁處皆言「佛爲導,遍至十方」。若約法藏密智者,即佛所現,菩薩徹視,能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也。(已上《梵響》)
此解甚鑿。如第一解,言八萬四千四分之一者,可謂二萬一千,何說二百一十億乎?如第二解,于善惡粗妙四各論二百一十億,成八萬四十億,此十方絞絡八萬四千億者,此經何不說于十方各有二百一十億善惡粗妙?況今論說現國土數,何關八萬四千法門?欲強會合《宋譯》,甚以鑿矣。假令會合了,然但是二百一十億,而非成十方世界也;如第叁義,一乘無生法忍菩薩見聞之表數者,亦不然,恐是以爲見聞位所知見之刹塵之義欤?若爾,則何雲八地一乘無生忍菩薩也?八地無生是非一乘位次,何雲八地一乘耶?自語相違,籲何謂乎!又約法藏顯相說二百一十億者,今經于二百一十億土選擇攝取,說超世無上之願,若法藏顯相但見二百一十億,不能見十方無量者,不可成超世無上義,別有不見土,而必應勝西方,故經現文睹見二百一十億土,而取選擇之願,既雲「超世無上」,則二百一十億土即十方微塵世界也。今家釋雲「于十方淨土中」,豈言約密智哉?思之思之乎!
《海渧記》雲:「二百一十億是蓮華藏世界能繞刹土數也,恐是法藏比丘睹見華藏界之義也欤?《會疏》果然合此旨,祖師所謂十方淨土者,直成二百一十億義而已,超世大願就二百一十億中而選擇攝取,則十方微塵刹界無外于二百一十億故,實可謂超世不共,而然則二百一十億者,直是蓮花藏世界義也。
問:若爾,何不直言即爲廣說蓮花藏世界等,而說二百一十億耶?
答:蓮華藏名目約聖意,而不便選擇取舍,今經法門隨順凡情,專示選擇取舍,故不說蓮花藏世界,而說二百一十億而已。雖然,解行位大士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不取舍而取舍,則克實只是莊嚴蓮華藏世界之義也。故二百一十億數即是蓮華藏能繞刹數,而下隨順凡情,存取舍義。上約就聖意成華藏義。
問:蓮花藏二十重是見聞位所知之境,今法藏比丘既住解行位,而願求證入位境,佛爲之說現,定是證入位之境,十蓮華藏,帝網重重,主伴無盡世界也,何約見聞位境能繞刹數言爲『說二百一十億』耶?
答:是亦隨順凡情,約就聖意故也。何者?若直說證入位境,則不便于選擇取舍義故。雖然,正約就法藏聖意,則是莊嚴華藏世界之義故,欲顯其義,故約其能繞數而說二百一十億,此數便于顯示華藏世界之義故也,此乃于聖意、凡情兩楹之間巧說而已。乃至
問:佛佛皆是莊嚴華藏世界,不知今所說現何佛所莊嚴之世界耶?
答:法藏比丘睹見之超發願,則何是他佛之所莊嚴也,定知久遠彌陀之所莊嚴之蓮華藏世界而已雲雲。」
今詳:《渧記》所言雖順《會疏》,而其義與《會疏》別,蓋是局見聞解行證入之法相,不可從也。今謂:此中所說,總是唯佛之境,十地高仁猶絕視聽,何況凡下乎!惟佛是信,此可爲正義矣。
後現土
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漢》、《吳》兩本所謂「其佛爲選擇心中所願用與之」者當今文,此意王佛于二百一十億土中,選取法藏心中所欲妙土,說以與之比丘,合彼選擇取。此顯佛加威力,說中含現,今先廣說,重現與之,令比丘見聞,明了選擇審谛者,超世別願,諸佛出世之一大事故,殷重至也。
《唐譯》唯說,略現土,望比丘請意,(上雲「爲我廣說」)則以說爲本故。何以然者?現局說通,未來選擇造端于此,故說義勝也。雖爾,願心高遠,其佛經億千載爲廣說之,何唯說而已哉!驗知現在其中矣。又《大論》叁處雲「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令選擇」,此據「悉現與之」爲語,說亦在其中矣。
《要解》雲:「『應其心願』等者,其非所願者,雖說之而不現。」(文)
二正明選擇攝取二:初見土發願,二思惟選擇。初見土發願者: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唐譯》雲:「阿難,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億諸佛土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攝受嚴淨土而爲己有,故發願也)。」
《漢本》雲:「法寶藏菩薩便一其心,則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二十一億諸佛國,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則選心所欲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吳本》同之)《宋本》略見土發願文。
淨影意:「聞說依法修行中,初先見所說淨土之果,(初叁句)後修上所說淨之因,此中初先發勝願,(「超發」之下)後「其心寂靜」下依願起行。」憬興同之。
問:如來說現既通淨穢,今何但言「嚴淨國土」耶?
《要解》雲:「依此文似專現淨土,如何言兼淨穢?答:雖見淨穢,又或約…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