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以大悲为体,欲愿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也,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令众生入弥陀海故,若约经正意,结归后义。」(文)初义未可也。《证文》云:「然则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祖释明欲为佛本怀,「拯」字合「惠」字,前义非宗义也。
今谓:「欲拯」者,标以拯未来世一切凡夫为所怀;「群萌」者,《证文》云「言万众生」,《释籖》云:「『群』者,众也,『萌』谓种子未剖之相,人天全为无明所覆,故曰『群萌』。」(文)此释合今文也。
「惠以真实之利」者,惠字礼月令行庆施惠,《注》云「恤其不足也」,《广韵》:赐也,恩惠也。「真实之利」者,高祖《证文》指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然则诸佛之所以出于世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言「真实之利」也。《聚抄》云:「诚知大圣世尊出兴于世,大事因缘显悲愿真利,为如来直说,示凡夫即生为大悲宗致。因兹窥诸佛教意,三世诸如来出世正本意,唯说阿弥陀不思议愿。」(文)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文)此今家独步妙释,他人所未谈也。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也。
故《六要》一(廿二)云:「今依宗义,言『道教』者,光指一代,益亘五乘。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指名号者,流通文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即是具足无上功德。』(己上)同经文说佛五智云:『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己上)就信与疑说其得失,共云大利,以念名号说为大利,以疑佛智为失大利,名号、佛智全是一法,序分标之说真实利,宜思择之。」(文)
此体会祖意之妙释也,一宗徒第谁不由此释,其他宗人师之不会此意者,置不论矣,于净土门内圣西、《略笺》等不得此相承,故徒同他师释,可怜哉!而今家释家皆奉遵祖释,故无异辙,可谓得其旨,贯思特不依此高判,以道教为净土教法者何乎?可谓一家异辙矣。
今谓:真实之利者,即是无上大利,高祖释有二,小利即八万四千假门,无上大利即选择本愿是也,此乃与序分方便、真实相对释合符。《六要》所释,正据此意,然其有上、无上,大利、小利之相对释,即是吉水相承释,若用彼释,则何不用今相对释,思之。
然彼名号大利是本愿所成,今经一部正宗,以说其本愿真实为出世本意,是以于序分标其义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是故释「真实之利」为本愿真实宜哉!立以为真实教至矣悉矣!
由此言之,今「真实」者,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菩萨因中所成真实」,故言「本愿真实」,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槃妙果,《唐译》所谓「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是也,释尊以使众生得无上涅槃为出世本怀,何以知尔?释迦教初先说十一愿成就,岂非出世本怀乎!
《要解》云:「真实之利者,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望实大,(《华严》、《法华》等)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真而《华严》、《法华》假也,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二十愿,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彼犹方便真门故。以此当知,今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
问:圆顿之极者,无过《华严》、《法华》,今贬何为权假方便?
答:约法体融妙,即是实也,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无过斯。」(文)
问:《法华》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又云「唯此一事实也,余二则非真。」诸师皆为出世本怀文,《法华》本怀,而此经亦本怀,成两本怀云何?
答:《六要》一(廿二):「出世本怀略有二意:一约教权实,三乘是权,一乘是实,故以一乘说为本怀,是《法华》意。二约机利钝,《舟赞》云:「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而利根少,钝根者多,故知诸经出离是少,净土得脱其机是多,依此道理,所施利益超过诸经,净土教门岂非本怀!云云」
尔来数家多润色《六要》,今略不引。
《要解》云:「世尊不以说经为本怀,但以众生开佛知见为本怀。《法华》以使在世权人开佛知见为功,今使末世劣机悟,《法华》至万年后灭不留,念佛真实,思而可知。」(文)
今谓:本末经义固差别,彼《法华》者,释迦临化本怀,如今经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本怀,释迦亦摄在此中。(《铭文》释如来云「十方诸佛」,《唐译》云「一切如来安住大悲」)诸注所论,虽各有其义,而约相对门,岂于绝待不思议教乎!高祖《铭文》等约绝待门,略「光阐道教」一句,释如来云「十方三世诸如来」,此是义也。于释迦一化,则圣净相对论者,从绝待下相对门论之,《观》、《小》二经中所言是也。今《大经》所说,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世本怀,释迦亦在此中,《唐译》云「一切如来安住大悲」,岂有可相对者!不但释迦、诸佛本怀,亦是了本际等诸声闻,及普贤等诸大菩萨出世本怀,亦皆在于此中,以彼还来秽国,度人天本怀,于此经满足故。凡诸经中,未有如斯经出世本怀盛者,何以彼难此乎?此且约本末差别解,余三门如理思之。
二明佛世难值
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
《影疏》云:「三『无量亿』下明佛难值,先法(上二句)后喻(下一句)。」
望西科云:「次难值中亦二:初法,次『犹灵』下譬初文中无盖大悲者」等。此「如来无盖」下为法,「犹灵」下为譬者误,恐见《影疏》错本乎,与《影疏》对捡可知。《会疏》(四之十三左)释真实之利文云「大凡此文,正明甚快所以,述今日悦豫所由也」者为正,彼错科耳。
「无量亿劫」等者,如《会疏》四(十三)引《贤劫经》(第十之廿五纸),又《大云经》第三(廿五纸)、《华严凉疏》十七(五十三)等并考。
「难值」是闻法难,「难见」是见佛难。(《会疏》)又一解云:重累说之,示其殷勤。(《梵响》)今谓:后义为好,下流通文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等故,祖《赞》为「无量劫希有」,然则若佛、若法,值遇希有云「难值难见」也。文虽似通,而意在别途,以如来出世者,为开本愿真实,此如来出世甚难值故。《赞》云:「如来兴世本意,开本愿真实,乃说难值难见,犹灵瑞华述。」(文)当知兴世之本意甚难值,无量劫希有也。
「犹灵瑞华」等者,喻显其希有也。《琳音》云:「瑞,应也、信也。」《应音》二十二云:「乌昙跋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子,亦华有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苑音》四云:「优昙,此云希有,此华多时乃一开也。」《琳音》八(七右)曰:「优昙华,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云异天华也,世间无此华,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大福德力故,感得此华出现。」《麟音》四(五右):「优昙钵罗,此云妙瑞华,或云祥瑞华,人间本无,天妙华也,或时一见。」(已上)《法华文句》(会本)十(三十一)云:「优昙华者,此云『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妙乐》云:「金轮王出时,大海减少,金路现时,此花乃出,作金轮王之先兆。」(已上)《出曜经》十八云:「数千万劫,时时乃出,群生见花,谓曰如来将出。」(文)《般泥洹经》:「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文)《文殊现法藏经》:「无佛世有实无华。」(文)
依上诸经,此花常但有实无花,佛出世时,有此花开,故喻佛出希有也。
然《会疏》四(十四左)引《方等陀罗尼经》,证今佛在世时此华现。有人斥曰:「此花有开,为佛出先兆,何为佛在时所现?况彼经意,以陀罗尼神力,现亦忽没,不同干今经所说云云。」此破的中。
《唐译》云:「汝为一切如来应正觉(报身智慧),乃安住大悲(同体大悲也,矜哀三界,出兴于世也,此现在清净报身,智悲满足),利益群生(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是也),如优昙花希有大士出现世间,故问斯义。」(文)有解此文喻值佛(如来正觉)、值法(大悲利益群生)之希有。(《渧记》)
《汉译》云:「佛告阿难,如世间有优昙钵树,但有实无有华,天下有佛,乃华出耳。」此亦约人,如《法华》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此约法。此二义中,人法且异,终归一义。何者?天下有佛,则说此法门故,又法在名为有佛,虽是佛在,无法在,不名有佛故。今经意正喻如来出世甚希有,此之出世,为拯群萌,惠真实之利,故难值此佛,即难值此法也。
然有人读祖赞文,为唯值法之难值难见,而训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花,时乃出而已云云。」曲解之甚,可思知矣。
「时时乃出」者,兴云:「时时者,希出之义,以善时出故。」(文)
三结所问利益
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如来会》:「又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来如是之义。」(文)
净影云:「『今问多益』总明有益,『开化一切』别明益也。」
《兴疏》云:「此第四,正申问益也。即帛谦云:若问佛者,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累劫百千万亿倍矣。」(文)此比…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