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相叹有三:一总标功德,二「无量诸佛」下别明利益,三「一切善本」下结德齐果门。此初总标也。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
净影:「上来略叹,下广叹之,(自利利他)有四」,约自分、胜进分叹自利利他,释相恐不顺文意。《祥疏》:「已下别举八、九、十地德为叹云云」,此释有见处。憬兴不出净影。《会疏》:「次重列诸德广叹分为十二德云云」,《渧记》全用,诸家各据一义。
今谓:上来八相化德,此土、十方虽异,同是就一生补处菩萨叹八相示现德。自下次就自在化菩萨叹其德,即是二十二愿「必至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是也,经家顺本愿列二种叹德,亦是承上「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来,是故已下为自在化菩萨德。此中亦有二种:一游诸佛土益,二入无佛处益。初大智门行,后大悲门行也。
何以言之者,本于《智论》三十八云:「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一乘清净,寿无量阿僧祇劫。问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故但至清净无量寿世界中?答云: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文)
今此中多集诸佛功德者,即游戏十方大智门之菩萨也;多为众生者,即游戏无三宝处悲门之菩萨也。此经下文说二十二愿成就云「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等。(大智门菩萨)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大悲门)彼国菩萨既有二种,皆是自在化出门菩萨也。
今经家顺本愿叹二种行德也,若准《往生论》,彼四种中,初三即今游诸佛国菩萨也,第四即此入无三宝处菩萨也,应知。
初总标文,通叹二种菩萨德,「菩萨经典」等四句总标功德,于中初二句内德,后二句外德。
「菩萨经典」者,《金刚般若嘉祥疏》一(廿四左)云:「经有三种,或文为经,或理为经,或文理合为经。」《地论》师云:「三十心前(十信位)文为经,三十心(三贤位)文理合为经,初地已去以理为经。」(文)
今用理为经,故云「要妙」,下卷云「智慧成满,究畅要妙」,即与此同,「要妙」者,实相妙理也。生公曰「深经」者,谓佛说实相法,以为菩萨道也,此菩萨深达深经妙理,究竟通畅,故云「究畅要妙」。
何故不说言「诸佛经典」?今举能学人,「经典」,所学之法也。
「名称普至,导御十方」者,叹外德,有远闻、摄生二德。《唐译》云「一切如来识知印可」,世有大人,必识大德,喻如蛇知蛇足。故名称不远闻,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何识知乎!既一切如来普识知,由菩萨名称闻十方也。「名」是实宾,「称」是德之声也,名随德广,德共名高,其所闻处,无不开导统御。
二别明利益中二:一游诸佛土益,二入无佛处益。初中有十,一佛所护念益: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唐译》云:「常为诸佛劝进加威。」(文)护念即加被威神力之义,游诸佛土菩萨与一一诸佛所加被护念,故此句居游诸佛土之首者,在初贯后,则后九德亦由诸佛力加被得成就故。(此之诸佛,不离弥陀性海,故云「性海如来尽是师,无边如来同加被。」)
嘉祥以为八地菩萨见诸佛益,思之。约通途,则八地游戏神通菩萨游十方诸佛国,况彼土自在化菩萨乎?
第二行入佛境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嘉祥意八地德中第三明同佛化导。净影云:「所住者证行,(是理)佛所行法也,菩萨同住;所立者教行,(是事)法界诸度,是佛所立,菩萨同立。」(憬兴破云:此亦不然,违《法华》佛自住大乘义,故大乘必通教、理、行、果,诸度既行,应非所立故。)法位云:「佛住空无相理,大士又皆齐住,乃至佛能立十二部经,大士亦能随分立,教化众生。」(兴破云:「此亦不然,世俗事应如胜义,亦佛所住故。」)
兴云:「今即所住者,即二谛之旨。(《会疏》依之)菩萨逐佛而即悟,故云『已得住』。大圣立者,即三藏之诠。(法位同)大士亦达诠意趣,故云『皆已立』。佛与大圣言异体同,故互称而已。」
《略笺》云:「住佛住者,佛(此亦兴所破)证如实真理而住之,菩萨亦分得之。(分得者何云「皆」?)立佛立者,佛以方便立三乘等法,菩萨亦如是。(若尔,与下善立方便等何别?)」
《梵响》云:「佛所住者,约不空、空真理,大圣所立者,约空、不空俗妙,亦普等三昧最上妙惠也。」(文)
《会疏》前句依兴,所立者,建立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事等。诸家异说,难的从也。
「佛所住」者,即大涅槃是也,此中具三德,菩萨能契此德,名为「得住」。
「大圣所立」者,如来行义。《华严》三十六曰:如来行有二种:无碍行、如如行,是如来行也。无碍行者,事不碍理,理不碍事,名「无碍行」。事尽理现,名「如如行」。今所立者,无碍行也,谓十力、无畏、不共等德行,事理不相碍故,此菩萨能行此行,故云「而皆已立」。「住」是寂静义,「立」是动作义,起居动静皆契佛境界,故云「得住」、「已立」也。(师说)
今按:憬兴释下「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云:「有说所住者即大涅槃,诸佛同住故等,非也。佛常住涅槃,非今日住故,今即如来住诸佛平等三昧,能制众魔,雄健之天,故住佛住,为世雄名之因也。」(文)《教卷》引之云:「今日世雄,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能制众魔,雄健天故。」(文)
由之言之,今「佛所住」者,亦是普等三昧,此大士因佛愿力,故第四十五之愿逮得普等三昧,已住佛所住,故云「皆已得住」也。「所立」者,非建立之立,住与立相对故,其佛立者,更思佛立三昧也,佛立三昧即般舟三昧也。
第三化物同佛
如来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
净影云:「利他相中,『如来导化』等教法利人,初二句说法同佛,『为诸』等句益人同佛,现行佛化故,为菩萨而作大师,『以甚』等证法益物,以深禅慧,化行同佛,禅止慧观,证行虽众,要不出此,开导众人,益人同佛。」
今谓:自德已入佛境,故化物亦不异佛,以如来导化而引导化益众生,故云「各能宣布」,行佛化,故于诸菩萨中为师。《唐译》云「为教菩萨作阿阇利」。《苑音》二(初):「阿阇利,此云『轨则师』,则,师范也。」《瑜伽》八十二(十五)云:「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文)
「以甚深」等者,明化导同佛。「禅」,禅定,「慧」,智慧,由禅定故,不染生死,由智慧故,不住涅槃,止观相顺,能开导众人。「甚深」二字简别二乘凡夫,以大乘甚深止观,开示引导一切,与佛无异。
第四供养诸佛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通诸法性」者,如理智照一切诸法性、十界体性。「通」谓通达,通如之般若称也,《唐译》云「通达一切所行」。
「达众生相,明了诸国」者,「明了」二字回于达生处,可见,明了达众生及国土相故,《唐译》为一句云「善能了知有情及国土」,故今准为二句一意,明了达众生及国土相者,照差别相如量智之目也。
《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文)虽达众生、国土、一初、依正一如,而身土依正差别相宛然,真俗性相不二故。此菩萨能通达真俗不二境,故于净秽境不起优劣相,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者,喻示取速疾义、无前无后义,喻电光,谓于无量世界现其身,于一念一时之中无有出没前后,如电光速疾,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也,如《往生论》「一念遍至」等,可合考。《会疏》云「通诸法性为依报,达众生为正报」者未详。《渧记》引《妙玄》及《宗镜录》释法性,亦未了也。
第五仰学幻法
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祥云:「善学无畏之网者,网言智,明仰学佛四无畏智,坏裂魔网,破邪智也。解诸缠缚者,解五盖十缠等结也。」
影云:「以无畏智统摄诸法,故名为『网』。」又云:「坏裂魔网,令离邪业,解诸缠缚,令离烦恼。缠谓十缠,(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悼、昏、忿、覆)缚谓四缚等(欲、有、无明、见缚)。」
憬兴云:「缠缚者,即八缠(除忿与覆)三缚,(贪、瞋、痴)有说十缠四缚。于小乘宗虽有此义,非大乘故。」
今谓:「无畏之网」者,网谓「帝网幻」。《唐译》云:「善学因陀罗网,能破魔网,坏诸见网,入有情网,能超烦恼眷属,及魔侣魔人。」《目连菩萨所问》上(十四)说「帝网幻」:能行此幻者,现大幻事。「因陀罗网」者,《苑音》三云:因陀罗,此云「帝」也,帝谓帝释,大衙殿上结珠之网,其网孔相望,更为中表,递相围绕,互作主伴,同时成就,围绕相应也。
华严家喻之一乘圆教,重重无尽,相即相入。诸佛住幻智,于一切无所畏,故名「无畏之网」,若以四无畏解之,则于第二句,故以「帝网幻」解,况《唐译》为一句乎。菩萨仰学此幻法,故云「善学」,由学得幻智,晓了一切法如幻如化,故能破魔邪见网,解众生诸缠缚,魔所见覆蔽善法,故名「魔网」,烦恼令缠缚众生居生死,故名「缠缚」,晓幻化故知佛如、魔如,知烦恼即菩提,故坏魔解缚也。
第六显示三乘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此菩萨善入如幻际,游三空门,二乘虽得三空门,唯沉偏空,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故能行声闻,能行缘觉,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