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如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于一切法得解脱,一切无碍故,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萨法化益,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也。人言我为马,我应答言马,人言我为牛,应答言我是牛,声闻、缘觉亦如是,住方便善巧故,示现三乘而离声闻、缘觉之相,是云「远离」等。
「远离」者,无著相之义。「之地」者,地位界系也。
「空、无相、无愿三昧」者,《大论》廿(二右):观一切法皆因缘生,法自性本空,无我我所,是名「空三昧」。既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相等,相不可得,名「无相三昧」。既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故名「无愿三昧」。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此三三昧是大小共用。《大论》二十(七左)云:是三解脱门,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缘,故说有三种,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转无相名「无作」。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也,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辨,故不须二门。若入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为「门」,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是时除取无相相,入无作门。阿毗昙中是空解脱门,缘苦谛摄五众,无相解脱门缘一法,所谓数缘尽,无作门缘三谛摄五众,摩诃衍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无相,无作也,世间亦如是云云。
净影《义章》云:「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说。言三脱者,对果名也,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三法,能得涅槃解脱果,故名『解脱门』云云。」
「善立方便」等者,此菩萨常游三空门,亦不妨涉有,故云「善立方便」等。《影疏》明四种方便:一进趣,(七方便见道故)二施造(方便度巧修诸行),三权巧(方便知摄物),四集成。今此所论权巧方便,此权巧方便有三,今善立方便,意业方便,善立三乘,巧便度物故。显示三乘是口业方便。《兴疏》加云「于此中下等为身业」者凿矣。今谓善巧摄化巧方便名「善立方便」。如《论》及《注》。
「显(犹非实,故云显)示三乘」者,(影云:「说三乘因,就大分十。」)此与《华严》以三乘门广开化,及《法华》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文同。菩萨为上,声、缘为中、下,三车、四车古师所争,究《法华》意,四车为正。此经既以三乘为方便,亦以可证也。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者,菩萨远期佛果,不求灰灭,但为二乘自现灭度,于三乘中,其中、下二乘示方便近果(涅槃),云「而现灭度」。
峻公二解,初约能化,虽法身常住,权应小乘故,前入涅槃相是也。后约所化,为小机与小果(二涅槃),准《唐》云「不乐入二乘涅槃」。后义为胜。
又依今文,虽于中下示现灭度,约其自证,以得法身平等,故下说言「得平等法」也,虽已得平等法身,而中下现灭度者,为善立方便故,此正彰前所列声闻众神通已达之义,思之。
问:三乘并是方便,其权小菩萨亦期涅槃,何故但说中下灭度耶?
答:此应分别,权小菩萨期涅槃与二乘无异,故摄之于二乘,说中下灭度。又可,小乘教中,有菩萨而未具足正化二乘教故,其菩萨摄二乘中,说中下灭度也。显示三乘者,于其中、下乘,更加菩萨上乘为三乘,此之菩萨上乘者,即是圣道大乘,而非权小菩萨。《华严》〈贤首品〉云「或现声闻小乘门,或现缘觉中乘,或现无上大乘门」是也。无上大乘门即是菩萨大乘,非小菩萨也,然则,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中摄中、下及圣道大乘。
望之根本经,则为权化方便,故云「圣道权化之方便」,其是由之乎。又下卷中、下合为声闻乘,菩萨上乘为一,说为声闻(中、下)或菩萨(上乘)二乘,此从合也。今文从开,故云「显示三乘」,此之小乘(中、下)、大乘(上乘)说善立方便,则知圣道大乘,皆是为真实之利、权假方便也。既其然,则「方便」之言广被三乘,灭度唯局中、下二乘,须知此意也。
又依经末,于菩萨上乘中更开圣道一乘,故云「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流通开之,序分合之说三乘,正宗复愈合之,说声闻或菩萨二乘,《行卷》二乘、三乘之名本于此等文,学者思之。
第七证入平等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旧解二义:一云:承前三三昧来,谓一切法无自性故,亦无所作是空。乃至 因缘相亦无,故云「亦无所有」,是无相也。空无相,故无可愿求,故不起不灭,得此三三昧,故证入平等法。
一云:承善立方便来,善立方便无所作,显示三乘无所有,而现灭度,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平等法者,得诸法实相也。(《梵响》后义)
后解为优。释文亦异说。
或云:「亦无所作」废上四句。(善立等)种种方便示现,而不动三三昧,故无所施为,故云「亦无所作」。后句拂「亦无所作」一句,虽体寂无作,不滞无之相,云「亦无所有」,不起遮,无所有,无灭遮,无所作,平等平等,言思路绝,以无得为得,名「得平等法」。(《会疏》)
或云:前句(无所作、无所有)修不可得故,(无修造之遮)后句(不起不灭)性不可得故,修性平等,称体起用,不但空,空体亦空,此空平等,不生不灭而灭,终日生灭亦不妨不生不灭。虽现二乘涅槃,不失平等法身,此之平等法身证入处,具足无量总持诸三昧等。(是二)
或云:「亦无所作」者,空一切用,「亦无所有」者,空一切体,「不起不灭」者,明常住法身。(《要解》)
三解中第三义为优。私按:善立种种方便,施作种种佛事,而亦无实所作,常住三昧,故云「亦无所作」。显示三乘,而无有二乘、三乘,故云「亦无所有」。于中下示现灭度,而即是不生不灭,故得平等法,为寂灭平等法身。昙师云:「法身非作,非非作,亦非相,非无相。」此意也。
「得平等法」者,即是寂灭平等之法,净土菩萨得此法,故名「平等法身」,此菩萨得报生三昧,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示现,种种教化众生,常作佛事云云。此为还相回向之益,可知。(已上师说)
第八念惠总持。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
《唐译》云:「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
「无量总持」者,陀罗尼,此云「总持」,总持,慧也,三昧,定也,定力发慧所得说为「陀罗尼」。
《探玄》十七(廿纸)云:「《智论》以定慧为体,《佛地》、《瑜伽》增上念慧为性,以慧照法,念忆持故。」
《大论》第五(七)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业,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又廿八(十八)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祗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如是名为『陀罗门』。」(文)
当知:广说无量阿僧祗陀罗尼,故云「具足成就无量总持」也。
「百千三昧」者,梵「三摩地」,或云「三摩提」,此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应音》)又离昏沉、掉举名之为「等」,令心住一境性说以名「持」。(《苑音》)
《大论》廿八(十九):摩诃衍中,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祗菩萨三昧等,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今此菩萨得如幻三昧,显示三乘,而内得平等法,能具足三昧陀罗尼门功德也。
又《大论》廿八(二十):「问云:陀罗尼门、三昧门为同为异?若同,何以重说?若异,有何义?答云: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是心不相应陀罗尼,是心不相应者,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禅定无智慧如杯瓶,若得实相智慧,如杯瓶得火烧成熟,能持菩萨三世无量功德。」又云:「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等。」(文)
第九不断辨才
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畅演说一切经典.
由念惠总持得此不断辨才。「诸根」者,净影云「信等五根」,憬云:「诸根者,六根清净,此诸菩萨位十地,已得自在,六根互用故。」此释为优。诸根为外,智慧为内,故得诸根互用自在。
「广普」,大义,「寂定」,寂静义,《唐译》云「广大诸根辨才」,今文智慧寂定能生辨才之意。
「深入菩萨法藏」者,上言「入佛法藏」者,明从果向因,此「入菩萨法藏」者,圣道大乘也,从因向果之法,总名「菩萨法藏」。今谓:陀罗尼三昧能含藏菩萨一切功德法,故名「菩萨法藏」。何以言之?《大论》二十八(十八)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祗陀罗尼,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文)善法功德藏即是菩萨法藏故。
「得佛华严三昧」者,显普贤行德齐果海,《唐译》云「佛华三昧」,即是普贤所入定,如《探玄》十七(十纸)释。得此三昧,故得不断辨才,宣说无尽契经海无尽时也,霖师云「应上皆遵普贤之文」。《华严》三十七经文曰普贤菩萨所入定名『佛华严』。」《探玄》引此文,释普贤所入定用:「宣畅演说一切经典,是乃用,非以华严三昧为用。」(文)
《探玄记》云:一释名者,以…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