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如大悲法教化衆生,故我是菩薩。于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從所化衆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人言我爲馬,我應答言馬,人言我爲牛,應答言我是牛,聲聞、緣覺亦如是,住方便善巧故,示現叁乘而離聲聞、緣覺之相,是雲「遠離」等。

  「遠離」者,無著相之義。「之地」者,地位界系也。

  「空、無相、無願叁昧」者,《大論》廿(二右):觀一切法皆因緣生,法自性本空,無我我所,是名「空叁昧」。既法空,故觀男女一異相等,相不可得,名「無相叁昧」。既知一切法無相,則于叁界無所願求,故名「無願叁昧」。無願故不造生死之業,亦名「無作」。此叁叁昧是大小共用。《大論》二十(七左)雲:是叁解脫門,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叁種,觀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時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叁界生,是時轉無相名「無作」。譬如城有叁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叁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也,城有叁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辨,故不須二門。若入空門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爲「門」,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阿毗昙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谛攝五衆,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門緣叁谛攝五衆,摩诃衍中,是叁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叁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也,世間亦如是雲雲。

  淨影《義章》雲:「此叁經論名『解脫門』,亦名『叁治』,亦名『叁空義』,或複說爲『叁叁昧門』、『叁脫叁昧』。經論同說叁治一門,如《地論》說。言叁空者,如《仁王》說。言叁脫者,對果名也,涅槃果德,絕縛名『脫』,空無相等,與脫爲門,名『解脫門』。故龍樹言:行此叁法,能得涅槃解脫果,故名『解脫門』雲雲。」

  「善立方便」等者,此菩薩常遊叁空門,亦不妨涉有,故雲「善立方便」等。《影疏》明四種方便:一進趣,(七方便見道故)二施造(方便度巧修諸行),叁權巧(方便知攝物),四集成。今此所論權巧方便,此權巧方便有叁,今善立方便,意業方便,善立叁乘,巧便度物故。顯示叁乘是口業方便。《興疏》加雲「于此中下等爲身業」者鑿矣。今謂善巧攝化巧方便名「善立方便」。如《論》及《注》。

  「顯(猶非實,故雲顯)示叁乘」者,(影雲:「說叁乘因,就大分十。」)此與《華嚴》以叁乘門廣開化,及《法華》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之文同。菩薩爲上,聲、緣爲中、下,叁車、四車古師所爭,究《法華》意,四車爲正。此經既以叁乘爲方便,亦以可證也。

  「于此中下而現滅度」者,菩薩遠期佛果,不求灰滅,但爲二乘自現滅度,于叁乘中,其中、下二乘示方便近果(涅槃),雲「而現滅度」。

  峻公二解,初約能化,雖法身常住,權應小乘故,前入涅槃相是也。後約所化,爲小機與小果(二涅槃),准《唐》雲「不樂入二乘涅槃」。後義爲勝。

  又依今文,雖于中下示現滅度,約其自證,以得法身平等,故下說言「得平等法」也,雖已得平等法身,而中下現滅度者,爲善立方便故,此正彰前所列聲聞衆神通已達之義,思之。

  問:叁乘並是方便,其權小菩薩亦期涅槃,何故但說中下滅度耶?

  答:此應分別,權小菩薩期涅槃與二乘無異,故攝之于二乘,說中下滅度。又可,小乘教中,有菩薩而未具足正化二乘教故,其菩薩攝二乘中,說中下滅度也。顯示叁乘者,于其中、下乘,更加菩薩上乘爲叁乘,此之菩薩上乘者,即是聖道大乘,而非權小菩薩。《華嚴》〈賢首品〉雲「或現聲聞小乘門,或現緣覺中乘,或現無上大乘門」是也。無上大乘門即是菩薩大乘,非小菩薩也,然則,善立方便,顯示叁乘中攝中、下及聖道大乘。

  望之根本經,則爲權化方便,故雲「聖道權化之方便」,其是由之乎。又下卷中、下合爲聲聞乘,菩薩上乘爲一,說爲聲聞(中、下)或菩薩(上乘)二乘,此從合也。今文從開,故雲「顯示叁乘」,此之小乘(中、下)、大乘(上乘)說善立方便,則知聖道大乘,皆是爲真實之利、權假方便也。既其然,則「方便」之言廣被叁乘,滅度唯局中、下二乘,須知此意也。

  又依經末,于菩薩上乘中更開聖道一乘,故雲「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流通開之,序分合之說叁乘,正宗複愈合之,說聲聞或菩薩二乘,《行卷》二乘、叁乘之名本于此等文,學者思之。

  第七證入平等

  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

  舊解二義:一雲:承前叁叁昧來,謂一切法無自性故,亦無所作是空。乃至 因緣相亦無,故雲「亦無所有」,是無相也。空無相,故無可願求,故不起不滅,得此叁叁昧,故證入平等法。

  一雲:承善立方便來,善立方便無所作,顯示叁乘無所有,而現滅度,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平等法者,得諸法實相也。(《梵響》後義)

  後解爲優。釋文亦異說。

  或雲:「亦無所作」廢上四句。(善立等)種種方便示現,而不動叁叁昧,故無所施爲,故雲「亦無所作」。後句拂「亦無所作」一句,雖體寂無作,不滯無之相,雲「亦無所有」,不起遮,無所有,無滅遮,無所作,平等平等,言思路絕,以無得爲得,名「得平等法」。(《會疏》)

  或雲:前句(無所作、無所有)修不可得故,(無修造之遮)後句(不起不滅)性不可得故,修性平等,稱體起用,不但空,空體亦空,此空平等,不生不滅而滅,終日生滅亦不妨不生不滅。雖現二乘涅槃,不失平等法身,此之平等法身證入處,具足無量總持諸叁昧等。(是二)

  或雲:「亦無所作」者,空一切用,「亦無所有」者,空一切體,「不起不滅」者,明常住法身。(《要解》)

  叁解中第叁義爲優。私按:善立種種方便,施作種種佛事,而亦無實所作,常住叁昧,故雲「亦無所作」。顯示叁乘,而無有二乘、叁乘,故雲「亦無所有」。于中下示現滅度,而即是不生不滅,故得平等法,爲寂滅平等法身。昙師雲:「法身非作,非非作,亦非相,非無相。」此意也。

  「得平等法」者,即是寂滅平等之法,淨土菩薩得此法,故名「平等法身」,此菩薩得報生叁昧,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示現,種種教化衆生,常作佛事雲雲。此爲還相回向之益,可知。(已上師說)

  第八念惠總持。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叁昧.

  《唐譯》雲:「得無生無滅諸叁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無量總持」者,陀羅尼,此雲「總持」,總持,慧也,叁昧,定也,定力發慧所得說爲「陀羅尼」。

  《探玄》十七(廿紙)雲:「《智論》以定慧爲體,《佛地》、《瑜伽》增上念慧爲性,以慧照法,念憶持故。」

  《大論》第五(七)雲:「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業,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又廿八(十八)雲:「菩薩得是一切叁世無礙明等諸叁昧,于一一叁昧中,得無量阿僧祗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爲五百陀羅尼門,是爲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是名爲『陀羅門』。」(文)

  當知:廣說無量阿僧祗陀羅尼,故雲「具足成就無量總持」也。

  「百千叁昧」者,梵「叁摩地」,或雲「叁摩提」,此雲「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應音》)又離昏沈、掉舉名之爲「等」,令心住一境性說以名「持」。(《苑音》)

  《大論》廿八(十九):摩诃衍中,從首楞嚴叁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叁昧,又如見一切佛叁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祗菩薩叁昧等,如是等諸叁昧,無不具足,故雲「具足成就百千叁昧」。今此菩薩得如幻叁昧,顯示叁乘,而內得平等法,能具足叁昧陀羅尼門功德也。

  又《大論》廿八(二十):「問雲:陀羅尼門、叁昧門爲同爲異?若同,何以重說?若異,有何義?答雲:叁昧但是心相應法也,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是心不相應者,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是叁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是諸叁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禅定無智慧如杯瓶,若得實相智慧,如杯瓶得火燒成熟,能持菩薩叁世無量功德。」又雲:「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叁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等。」(文)

  第九不斷辨才

  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叁昧.宣暢演說一切經典.

  由念惠總持得此不斷辨才。「諸根」者,淨影雲「信等五根」,憬雲:「諸根者,六根清淨,此諸菩薩位十地,已得自在,六根互用故。」此釋爲優。諸根爲外,智慧爲內,故得諸根互用自在。

  「廣普」,大義,「寂定」,寂靜義,《唐譯》雲「廣大諸根辨才」,今文智慧寂定能生辨才之意。

  「深入菩薩法藏」者,上言「入佛法藏」者,明從果向因,此「入菩薩法藏」者,聖道大乘也,從因向果之法,總名「菩薩法藏」。今謂:陀羅尼叁昧能含藏菩薩一切功德法,故名「菩薩法藏」。何以言之?《大論》二十八(十八)雲:「菩薩得是一切叁世無礙明等諸叁昧,于一一叁昧中,得無量阿僧祗陀羅尼,是爲菩薩善法功德藏。」(文)善法功德藏即是菩薩法藏故。

  「得佛華嚴叁昧」者,顯普賢行德齊果海,《唐譯》雲「佛華叁昧」,即是普賢所入定,如《探玄》十七(十紙)釋。得此叁昧,故得不斷辨才,宣說無盡契經海無盡時也,霖師雲「應上皆遵普賢之文」。《華嚴》叁十七經文曰普賢菩薩所入定名『佛華嚴』。」《探玄》引此文,釋普賢所入定用:「宣暢演說一切經典,是乃用,非以華嚴叁昧爲用。」(文)

  《探玄記》雲:一釋名者,以…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