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四▪P5

  ..续本文上一页因行华严感果相,令显著故。二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释名普贤因分之行,严十佛自境界果,体性因分,心海为体,故海印无限量。)

  《八十华严》第五十三〈离世间品〉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文)又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如是如是。」(文)

  《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有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曰『严』也。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亦可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三昧以行融离见故;亦可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故;亦可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亦可三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如是自在,无有障碍,或定或乱,或即或入,或智或理,或因或果,或一或异,性界实德,法尔圆明,应如理思,绝于见也。

  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如是如是。』广如经辨。此解行为言名为『华严三昧』,如其据果,亦名『海印三昧』,此即同时前后为名,顿现互融为目,犹如大海现四兵像,像类各差,顿现前后,然即像形非一,水竟不殊,即水而湛然,水即像而繁杂历然,前后始终难源,宛尔繁兴,寂然无相,齐头顿现,隐显难知,互入无羁,镕融绝虑。此云何知?按《华严经》云:「如是不思议,思议不可得,深入不思议,思非思寂灭」等,广如经辨云云。

  第十得念佛定

  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唐译》云:「具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诸佛皆悉现前,于一念中,遍游佛土,周旋往返,不异其时。」(文)

  净影云:「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下明起行,(「悉睹」下)悉睹现在等,摄行宽广,一念之顷等,起行速疾。」

  憬兴云:「通既事德,所依之定必非理定故。(斥影云所依理定也)睹无量佛,应非一念故,如其次第,今即通所依定无境不观,故云『深定』。睹诸佛者,即天眼通,一念遍者,即神境通等。」

  今谓:《般舟经》云:「是四众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通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佛言:四众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彼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等。」《经》既言不持天眼神通,兴师何云以通力到视乎?既非通之所依,何为事定耶?净影云「三昧法门力」,能顺经文。《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何偏事定耶!

  今按:此深定门元是出佛愿,下第四十五愿云:「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诸佛。」此三昧傍通观佛,正在弘愿念佛,故云「闻名皆得」。韦提见无量寿佛,阿难礼见彼佛,亦莫非斯愿益,大师立为「见佛增上缘」。由此言之,住普等三昧曰「住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广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应知。

  从来游诸佛土中有十德,结归念佛三昧。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第一明游诸佛土益竟。

  第二入无佛处益有三:一能拔八难,二三业德化(「分别显示」下),三为不请友(「为诸庶类」已下)。初能拔八难者: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

  净影云:「济诸剧难,诸闲不闲,扶人离苦,难别有八:三途为三,人中有四:

  一盲聋喑哑,二世智辨聪,三佛前佛后,四郁单越界。天中有一,谓色界中长寿天难。此八难中,三途为剧,菩萨济之,人天苦微,名曰『诸闲』,菩萨勤化,故云『不闲』。」(文)此意谓济诸剧难及诸闲,而菩萨不闲暇之义也。

  嘉祥云:「闲者,济心中剧难人,言其伏烦恼,故云『闲』,不闲者,外凡之人为烦恼所使,故云『不闲』也。或云不闲是人,闲是天也。」(闲为闲安之义)此意济剧难、诸闲及不闲之义也。

  法位云:「二乘于救生闲,大士则不闲;凡夫于修闲,大士则不闲;又二乘凡夫于无上菩提闲,大士则不闲。」(此闲为等闲之义。憬兴破曰:若如所言,应说懈怠精进,闲即闲处,必非懒惰故。)

  有说:(《兴疏》所举)剧难即八难也,此中阿鼻受苦无间,故云「不闲」,余七名「闲」,菩萨以能救名「济」。(兴破云:此亦不然。说何名余七,若说后七难名闲者,即七地狱应非不闲,闲所摄故,若说七地狱名闲者,即八寒狱亦非二摄,菩萨救济应非遍故。)

  又义寂云:「人天趣中非难处者名为『诸闲』,以容能起诸圣道故,堕难处者名为『不闲』,以无容起诸圣道故。」(文)

  憬兴云:「八难名为『剧难』,兼非想天,更有业、惑二种障者,名为『不闲』,(不安义)若非八难及无二障,皆曰『闲』等。」

  此等诸师中,解「剧难」净影为稳,(三途八难总别意也)兴从之。解「闲、不闲」者,净影等诸师皆未稳,但义寂为稳矣,望西用憬兴,亦非也。《略笺》意三恶趣为「剧难」,上界之定地名为「闲」,以闲静故,欲界之散地名为「不闲」,以散乱故,即救摄六趣之险难也。《会疏》三途为「剧」,八难为「难」,「诸闲不闲」同《略笺》,《梵响》亦据之。

  古师皆「闲、不闲」释未稳。《音义》者解得「闲、不闲」之义云:「闲谓间暇」,《应音》廿四(三右)云:「鼻至迦,此云间。」《说文》:「间,隙也。」

  《琳音》廿八(十五):应师云:「八无暇言此八难之时,无有闲暇可修道业也。」又十八(十三)曰:无暇,《贾注国语》云:暇,闲也,安也。旧译经或云「八不闲」,或名「八难」,其义一也。今按大藏《大威德陀罗尼经》(隋阇那崛多译)三(十一)云:「彼等五类(次上云龙、夜叉、饿鬼、鸠槃荼诸众),如来不为说圣谛,何以故?彼等众生堕不闲处。」又《持心梵天所问经》(法护译)二(十二)云:「无有恶趣勤苦之患,亦无八难不闲之处。」(文)闲,何间切,浊音间,通作闲,按:剧难、不闲,三途、八难,旧解非。(已上)

  今谓:「剧难」者谓三途,剧,甚也,难,患也、陀也、忧也、苦也。三恶道是苦难甚,故出剧难,犹如言「三途苦难」也。八难处名「不闲」,无有闲暇可修道业故,亦名「八不暇」。三途八难者,是总别为言耳,除八难,一切人天总云「诸闲」。

  《唐译》云:「于难非难边,能了诸边。」(边者处也,于者境也)彼三途八难合为「难」,「非难」是即诸闲也。

  《八有暇无暇经》云:「尔时,世尊告诸苾蒭曰:汝等当知,于此世间,寡闻无识凡夫之类,常说无暇、有暇之言,然不了知,云何无暇?云何有暇?吾今为汝分别开示,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诸有情,欲住圣行,修善法时,有其八事无暇修习,乃至有人生在中国,而所受身诸根具足,了善恶言,乃至生极正见,汝等苾蒭当知,是人有暇修习云云。」

  「闲、不闲」以之可知。

  二三业德化

  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辨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前名入无佛处救济,已下明其救济相,此乃明入无佛处三业自在德化,于中有三:「分别显示真实」至「开化一切」,初明口轮德。

  「分别显示真实之际」者,际者,究竟边际名为「际」,《大论》三十二云:「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文)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于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则惟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此菩萨顺诸佛咨嗟故,如是分别显示言说,无滞开化一切也。

  「得诸如来辩才之智」等者,末教则因同于果为得佛辨才,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辨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辨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净影以四无碍智释辨才智,《会疏》三(三十六左)明四七辨,可往见。

  内得辨才智,故入众言音,能开化一切,叹辨才德,《会疏》引《密迹经》云云。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此叹口轮德也。净影云:「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开化一切。」憬兴云:「得解言三昧,起法说故,入者解也。」(文)净影约所化,憬兴约能化,各据一义也。

  「众言音」者,约处,有处处言音异,约类,有人、天、鬼、畜等言音异,解入一切言音,应顺一一可解,开化一切也。

  有说:入众言音者,应于济诸剧难、诸不闲,何者?如此众生不受佛化,而今随其言音,随类开导,则皆悉靡不得利矣。《称赞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文)《妙法决业障经》亦同之。(《渧记》)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者,次明身轮德。

  《唐译》云:「超过世间一切之法,善知一切出世间法。」(文)

  「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毁坏名「世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诸所有法」也。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而行世间不舍,故云「超过」。

  「度世之道」犹言出世道,《华严》〈离世间品〉别译名《度世经》,可准知。下经言「可得度世泥洹之道」,故出世无为法名「度世之道」,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云「心常住」也。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者,后明神通轮德。

  夫心…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