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难中,许多佛教典籍损失严重,国清寺被毁,天台宗衰落。五代时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又下诏灭佛,幸天台处吴越之地,未罹其难。十五祖羲寂针对国内天台宗教典极缺的现状,请求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求典籍,使“一宗教文,复还中国”,从而奠定了宋代复兴的基础。十六祖为高丽人义通,创四明宝云寺。知礼师承义通为十七祖,于四明乾符寺、保恩院开席讲法、学徒云集,使天台宗第二次中兴。宋初,天台宗内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争。昭恩、源清、庆昭等只信智顗所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真作,主张观心法门应是真心观,而知礼等相信《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真,专说妄心观。两派往复辩难,终未统一,知礼等称为山家,晤恩等被斥为山外。后终以山家派代表天台宗盛于宋代。其后由于禅宗在天台山崛起发展,连祖庭国清寺也“易教为禅”,天台宗一度又沉寂下来。直至明末,百松真觉及其弟子传灯才重兴天台教观,于高明寺重立祖庭,促成天台宗的再盛。纵观前后,对天台宗的创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僧主要有智顗、灌顶、湛然、羲寂、知礼、百松真觉、传灯等人。
智顗(538—597),世称智者大师,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其父曾仕于梁朝,被封为益阳侯。18岁依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戒。初从慧旷学律,复到大贤山习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禅观,居然“怏怏湘东,无足可向”。陈文帝天嘉元年(560),慧思禅师到兴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即往顶拜。慧思为说“四安乐行”。智顗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陈光大元年(567)遵师嘱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金陵“朝野闻风,咸来请益”。太建元年(569)受请主瓦宫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一宗教观基础。时陈宣帝曾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在瓦官寺8年,除讲《法华经》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撰《六妙法门》。陈太建七年(575)闻天台幽胜,前往弘法。初止石桥,后隐佛陇。于北峰创立伽篮,在寺周植松引流。又往寺北华顶行头陀行,昼夜禅观。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智度论》、《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陈亡,智顗赴庐山留居。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至庐山奉迎,智顗前往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尊之为“智者”。次年回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玉泉寺。此后两年在这里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595)春,应晋王请,又到扬州,居禅众寺,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时“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牧幡华交候”。虽然天台山寺“荒芜已12载,人踪断绝,竹木成林”,然“师雅好林泉”,尝负杖吟咏:“静夜深山,澄神自照,岂不乐乎。”病中,还向弟子口授《观心论》。开皇17年(597),杨广遣使请出山,行至石城入寂。终年60岁,僧腊40。智顗一生弘法,“东西重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记,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中国佛教》在总结他的学说时说:“除继承和发展了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之外,在教义上吸取了南朝盛行的三论、涅般木二系思想,摄取了“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之长,而倡导圆顿教规。”其著作甚丰,其中,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共29部,151卷。《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为“天台五小部”。这些都成为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灌顶(561—632),天台宗五祖。俗姓吴,字法云,临海章安(今属浙江椒江市)人,故又称之为“章安大师”。7岁入摄静寺,依慧拯出家,20岁受具戒。陈至德初,至天台山修禅寺事智顗,随侍左右,“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对智顗大师所讲诸经,随听随录,前后共集有大小部帙百余卷。智顗圆寂后,灌顶奉智顗遗书及《净名经文疏》至扬州见晋王杨广,扬广旋即为智顗设千僧斋,并开始建造国清寺。仁寿元年(601)寺宇初成,灌顶为首任主持。曾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人以“跨郎笼基超云迈印”之语评价他。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灌顶之道,废讲散众,拜倒在灌顶足下,深悔前作之妄。唐贞观六年(632)终于国清寺,寿72岁,腊52。一生著作甚丰,有《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别传》、《观心论疏》2卷、《国清百录》5卷、《涅般木玄义》2卷、《涅般木经疏》20卷、《真观法师传》1卷、《南岳记》1卷。另外,智顗禅师平时弘法“不畜章疏”,其“天台三大部”与“天台五小部”均由灌顶集录成书、流传于世,故《佛祖统纪》认为无章安(灌顶)“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灌顶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础方面,功不可没。他以国清寺为根本道场,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承前启后,使天台宗得以正式形成。
湛然(711—782),唐代僧人,天台宗九祖。俗性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世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其家世习儒学。17岁游学浙东,寻师访道。20岁求学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门下,习天台宗教义。38岁在宜兴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从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穷律部。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玄朗圆寂,湛然住天台山国清寺,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他对门人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乃发挥祖述,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他显扬宗风,对抗诸宗,使天台宗复兴于世。天宝、大历年间(742—779),玄宗、肃宗、代宗连诏,固辞。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学徒云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圆寂于该寺,终年7 2岁,塔于智者墓地西南隅。湛然在佛学上首创“无情有性”说,认为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发展了天台宗教义。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39人。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止观义例》、《金刚钅卑》、《法华三味行事运想补助仪》、《始终心要》、《十不二门》、《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搜要记》等。
羲寂(919—987),五代时期僧人,天台宗十五祖。俗姓胡,温州永嘉人。幼入开元寺出家,后至天台山研寻止观。因经安史之乱、会昌灭佛,天台经典“零编断简,本折枝摧”,金华古藏中仅得《净名疏》。乃通过德韶请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获不少经籍,为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曾于佛陇道场、国清寺讲训,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学者雾拥云屯”。其弟子最著名者即高丽人义通,被尊为天台宗十六祖。主要著作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
知礼(960—1028),北宋僧人,天台宗十七祖。俗性金,字约言。四明(浙江宁波)人。7岁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15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20岁至宝云寺从义通学天台宗教观。义通圆寂后受请住四明乾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携其师源信并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27条来询,他依教答辩,著《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之后主“妄心观”,领导同主“真心观”的晤恩一派的辩难。自认为是天台宗正统,以山家自称,而将晤恩一派贬称为山外,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始于知礼时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保恩院。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此岁以为常。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赐“法智大师”号。其著作还有:《金光明经文句记》、《金光明经文义拾遗记》、《观音别行玄义记》、《观音别行疏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悲心咒行法》、《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知礼为天台宗的中兴作出巨大的贡献。
佛教在天台山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派还有禅宗。唐代,高僧遗则开始将禅宗传入天台山。五代时期,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兴建13道场,弘扬法眼宗,使禅宗在天台山得到很大的发展。宋代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易教为禅”,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也变为禅宗“江南十刹”之一,反映了当时天台宗与禅宗一消一长的事实。
遗则(773—830),唐代僧人。俗性长孙,京兆长安(陕西西安市)人。20岁依牛头山慧忠出家,得其心要。后南游天台,至佛窟岩隐居,“盖薜荔,荐落叶”。后在此弘扬牛头禅法达30余年,从其学者甚众。其学被称为“佛窟学”。遗则善属文,其著作主要有《宝志释题》、《南游傅大士遗风序》、《无生等义》以及歌诗数十篇。
德韶(891—972),五代时期高僧。俗姓陈,缙云人。幼年出家于本郡,同光(923—926)中,为探求知识,寻访名山,行程不计其数。初学于投子山和尚,后师临川法眼禅师,得其心要,遂承其嗣。于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弘法眼宗。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下诏灭佛,幸天台处吴越内地,未罹此难,而且德韶依靠吴越王钱亻叔的支持,使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他还在天台山兴智者道场数十所,亦禅亦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禅教一致的趋向。《宋高僧传》赞颂他:“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时江浙一带尊称他为“大和尚”。终年81岁,法腊64。有弟子百余人,其语录流传很…
《三、法华圣地天台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