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法華聖地天臺山▪P2

  ..續本文上一頁法難中,許多佛教典籍損失嚴重,國清寺被毀,天臺宗衰落。五代時周世宗于顯德二年(955)又下诏滅佛,幸天臺處吳越之地,未罹其難。十五祖羲寂針對國內天臺宗教典極缺的現狀,請求吳越王錢亻叔向朝日購求典籍,使“一宗教文,複還中國”,從而奠定了宋代複興的基礎。十六祖爲高麗人義通,創四明寶雲寺。知禮師承義通爲十七祖,于四明乾符寺、保恩院開席講法、學徒雲集,使天臺宗第二次中興。宋初,天臺宗內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爭。昭恩、源清、慶昭等只信智顗所著《金光明經玄義》略本爲真作,主張觀心法門應是真心觀,而知禮等相信《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爲真,專說妄心觀。兩派往複辯難,終未統一,知禮等稱爲山家,晤恩等被斥爲山外。後終以山家派代表天臺宗盛于宋代。其後由于禅宗在天臺山崛起發展,連祖庭國清寺也“易教爲禅”,天臺宗一度又沈寂下來。直至明末,百松真覺及其弟子傳燈才重興天臺教觀,于高明寺重立祖庭,促成天臺宗的再盛。縱觀前後,對天臺宗的創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高僧主要有智顗、灌頂、湛然、羲寂、知禮、百松真覺、傳燈等人。

  智顗(538—597),世稱智者大師,中國天臺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家居荊州華容。其父曾仕于梁朝,被封爲益陽侯。18歲依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20歲受具戒。初從慧曠學律,複到大賢山習法華無量義普賢觀。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禅觀,居然“怏怏湘東,無足可向”。陳文帝天嘉元年(560),慧思禅師到興州(河南光山縣)大蘇山,即往頂拜。慧思爲說“四安樂行”。智顗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經二七日誦經,至是真精進”。“照了法華,若高晖之臨幽谷,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虛。”陳光大元年(567)遵師囑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金陵“朝野聞風,鹹來請益”。太建元年(569)受請主瓦宮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一宗教觀基礎。時陳宣帝曾停朝一日,令群臣往聽。在瓦官寺8年,除講《法華經》外,還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禅門》,撰《六妙法門》。陳太建七年(575)聞天臺幽勝,前往弘法。初止石橋,後隱佛隴。于北峰創立伽籃,在寺周植松引流。又往寺北華頂行頭陀行,晝夜禅觀。至德叁年(585)應陳後主诏請,回金陵講授《大智度論》、《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陳亡,智顗赴廬山留居。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爲揚州總管,遣使至廬山奉迎,智顗前往揚州爲楊廣授菩薩戒,楊廣尊之爲“智者”。次年回荊州,在當陽縣玉泉山創玉泉寺。此後兩年在這裏講《法華玄義》、《摩诃止觀》。開皇十五年(595)春,應晉王請,又到揚州,居禅衆寺,撰《淨名經疏》,九月辭歸天臺。時“吳越之民掃巷以迎,沿道令牧幡華交候”。雖然天臺山寺“荒蕪已12載,人蹤斷絕,竹木成林”,然“師雅好林泉”,嘗負杖吟詠:“靜夜深山,澄神自照,豈不樂乎。”病中,還向弟子口授《觀心論》。開皇17年(597),楊廣遣使請出山,行至石城入寂。終年60歲,僧臘40。智顗一生弘法,“東西重範化通萬裏,所造大寺叁十五所,手度僧衆四千余人,寫一切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區,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記,傳業學士叁十二人,習禅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中國佛教》在總結他的學說時說:“除繼承和發展了慧文慧思的一心叁觀之外,在教義上吸取了南朝盛行的叁論、涅般木二系思想,攝取了“南叁北七”的十家判教之長,而倡導圓頓教規。”其著作甚豐,其中,小部分是親自撰寫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頂隨聽隨錄整理成書。共29部,151卷。《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世稱“天臺叁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玄義》、《金光明文句》、《觀經疏》爲“天臺五小部”。這些都成爲天臺宗的主要典籍。

  灌頂(561—632),天臺宗五祖。俗姓吳,字法雲,臨海章安(今屬浙江椒江市)人,故又稱之爲“章安大師”。7歲入攝靜寺,依慧拯出家,20歲受具戒。陳至德初,至天臺山修禅寺事智顗,隨侍左右,“禀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對智顗大師所講諸經,隨聽隨錄,前後共集有大小部帙百余卷。智顗圓寂後,灌頂奉智顗遺書及《淨名經文疏》至揚州見晉王楊廣,揚廣旋即爲智顗設千僧齋,並開始建造國清寺。仁壽元年(601)寺宇初成,灌頂爲首任主持。曾應诏帶《法華玄義》及《淨名經文疏》至長安,繕寫校勘。晚年于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人以“跨郎籠基超雲邁印”之語評價他。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華》,聞灌頂之道,廢講散衆,拜倒在灌頂足下,深悔前作之妄。唐貞觀六年(632)終于國清寺,壽72歲,臘52。一生著作甚豐,有《天臺八教大意》、《智者別傳》、《觀心論疏》2卷、《國清百錄》5卷、《涅般木玄義》2卷、《涅般木經疏》20卷、《真觀法師傳》1卷、《南嶽記》1卷。另外,智顗禅師平時弘法“不畜章疏”,其“天臺叁大部”與“天臺五小部”均由灌頂集錄成書、流傳于世,故《佛祖統紀》認爲無章安(灌頂)“恐智者之道將絕聞于今日矣。”灌頂在奠定天臺宗典籍基礎方面,功不可沒。他以國清寺爲根本道場,以《法華經》爲主要教義,承前啓後,使天臺宗得以正式形成。

  湛然(711—782),唐代僧人,天臺宗九祖。俗性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縣)人。世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其家世習儒學。17歲遊學浙東,尋師訪道。20歲求學于臺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門下,習天臺宗教義。38歲在宜興淨樂寺出家,既而往會稽從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廣窮律部。後在吳郡開元寺講《摩诃止觀》。玄朗圓寂,湛然住天臺山國清寺,以中興天臺宗爲己任,他對門人弟子說:“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

  ”乃發揮祖述,撰天臺叁大部的注釋及其他凡數十萬言。他顯揚宗風,對抗諸宗,使天臺宗複興于世。天寶、大曆年間(742—779),玄宗、肅宗、代宗連诏,固辭。晚年歸天臺山國清寺,學徒雲集。德宗建中叁年(782)圓寂于該寺,終年7 2歲,塔于智者墓地西南隅。湛然在佛學上首創“無情有性”說,認爲木石等無情之物亦有佛性,發展了天臺宗教義。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39人。主要著作有《法華玄義釋簽》、《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止觀義例》、《金剛钅卑》、《法華叁味行事運想補助儀》、《始終心要》、《十不二門》、《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搜要記》等。

  羲寂(919—987),五代時期僧人,天臺宗十五祖。俗姓胡,溫州永嘉人。幼入開元寺出家,後至天臺山研尋止觀。因經安史之亂、會昌滅佛,天臺經典“零編斷簡,本折枝摧”,金華古藏中僅得《淨名疏》。乃通過德韶請吳越王錢亻叔向朝日購獲不少經籍,爲天臺宗的複興奠定了基礎。曾于佛隴道場、國清寺講訓,後興螺溪道場,“四方學者霧擁雲屯”。其弟子最著名者即高麗人義通,被尊爲天臺宗十六祖。主要著作有《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

  知禮(960—1028),北宋僧人,天臺宗十七祖。俗性金,字約言。四明(浙江甯波)人。7歲依汴京太平興國寺洪選出家,15歲受具足戒,專研律部。20歲至寶雲寺從義通學天臺宗教觀。義通圓寂後受請住四明乾符寺,遂開講席,學徒雲集。鹹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攜其師源信並有關天臺教義的疑問27條來詢,他依教答辯,著《問目二十七條答釋》。之後主“妄心觀”,領導同主“真心觀”的晤恩一派的辯難。自認爲是天臺宗正統,以山家自稱,而將晤恩一派貶稱爲山外,天臺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始于知禮時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保恩院。六年建念佛施戒會,自此歲以爲常。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賜“法智大師”號。其著作還有:《金光明經文句記》、《金光明經文義拾遺記》、《觀音別行玄義記》、《觀音別行疏記》、《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悲心咒行法》、《十義書》、《觀心二百問》等。知禮爲天臺宗的中興作出巨大的貢獻。

  佛教在天臺山産生重大影響的宗派還有禅宗。唐代,高僧遺則開始將禅宗傳入天臺山。五代時期,高僧德韶在天臺山興建13道場,弘揚法眼宗,使禅宗在天臺山得到很大的發展。宋代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易教爲禅”,天臺宗的祖庭國清寺也變爲禅宗“江南十刹”之一,反映了當時天臺宗與禅宗一消一長的事實。

  遺則(773—830),唐代僧人。俗性長孫,京兆長安(陝西西安市)人。20歲依牛頭山慧忠出家,得其心要。後南遊天臺,至佛窟岩隱居,“蓋薜荔,薦落葉”。後在此弘揚牛頭禅法達30余年,從其學者甚衆。其學被稱爲“佛窟學”。遺則善屬文,其著作主要有《寶志釋題》、《南遊傅大士遺風序》、《無生等義》以及歌詩數十篇。

  德韶(891—972),五代時期高僧。俗姓陳,缙雲人。幼年出家于本郡,同光(923—926)中,爲探求知識,尋訪名山,行程不計其數。初學于投子山和尚,後師臨川法眼禅師,得其心要,遂承其嗣。于天臺山興建十叁道場。弘法眼宗。周世宗于顯德二年(955)下诏滅佛,幸天臺處吳越內地,未罹此難,而且德韶依靠吳越王錢亻叔的支持,使禅宗在天臺山有了很大的發展。此外,他還在天臺山興智者道場數十所,亦禅亦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禅教一致的趨向。《宋高僧傳》贊頌他:“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數尤精,利人爲上。”時江浙一帶尊稱他爲“大和尚”。終年81歲,法臘64。有弟子百余人,其語錄流傳很…

《叁、法華聖地天臺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