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下的沉思
巴米扬大佛事件
圣凯法师
一、缘起
坐在T52次火车上,静静地读着在火车站买的《环球时报》,这是我最近几周去上海路上必读的报纸。人们都在低声地说话或者看书、读报,或者欣赏着窗外的黄昏景色。突然,一则消息映入眼帘《塔利班向佛开枪--只信奉一个神灵,要捣毁所有佛像》:
2月26日,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乌尔发布命令,销毁在阿富汗境内的所有非伊斯兰教的塑像,这其中包括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站立式佛像。
乌乌尔在命令中称,所有的这些塑像"都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因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只有一个,这些塑像放在那里被人供奉是错误的
quot;"我们必须捣毁它们,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它们都将不再是人们供奉的对象"。据称,乌乌尔已经下令有关部门在近期内捣毁佛像。
如果乌乌尔的命令被不加折扣地执行,那么,阿富汗境内的一些珍贵文物注定要惨遭浩劫,而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当数两尊公元5世纪的佛像。这两尊佛像在喀布尔北部的巴米扬省,高的一尊53米,较低的一尊也有37米。前者被认为世界上最高的站立式佛像,它们是佛教在阿富汗兴衰的历史见证。不过,经过多年的战乱,两尊佛像早已面目全非。根据塔利班遵循的伊斯兰教义,男人蓄须,女人蒙面,而"从不蓄须"的佛像明显违反了这种教义,于是,一些塔利班士兵向佛像面部发射火箭弹,投掷手榴弹。因此,这些佛像虽然躯体犹在,却早已"无颜"面对世人了。
我的心再也难以平静下来,一颗脆弱的心飘到远方的阿富汗,跟那个石窟以及大佛的命运连在一起。晚上到达上海后,看到电视中的晚间新闻,大佛已经只剩下一付躯干,满身的弹孔。不好的消息从电视、报纸、网络上不断地传来,结果到了昨天,大佛已经片石无存。从此以后,大佛永远地成为历史,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觉悟人生,爱好和平。
二、巴米扬大佛的年代及其历史地位
兴都库什山脉横延于阿富汗中央地带,分阿富汗为南、北两域。凡是南北之间的通道,都要翻越过这座峻险的山岳。据说,"兴都库什"的原义就是"屠杀印度人的杀手",意思是不容来自印度的侵略者逾越此山而来。语源的真伪尚可另当别论,但是山脉连年积雪,确具天然屏障的作用。
阿富汗佛教石窟分布在3个地区,其一为阿富汗东部贾拉拉巴德附近,其二为阿富汗北部海巴克附近,其三为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巴米扬石窟位于喀布尔西北方的兴都库什山中,跟喀布尔直线距离是120公里。巴米扬石窟所在地是小盆地,海拔高2500米,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一条支脉贺贾加尔山脉,南面是巴巴山脉。两山之间有巴米扬河自西而东流去,河北岸是古代道路,路两侧是市集和店铺。再向北是贺贾加尔山脉的陡峻崖壁,以两大佛为主体的石窟群就建造在这崖壁上。
另外,在巴米扬盆地东南的卡克拉克(Kakrak)、西南的贺拉提,也有为数近百的石窟群。在其南侧台地上,有后世回教徒所建立的都城。由于十三世纪时遭蒙古人破坏,故已成为废墟。
希腊亚历山大王东征后,曾在这里建立塞琉古王国。后来,印度孔雀王朝向北扩张,势力曾达到兴都库什山以南,19世纪以来,曾在喀布尔、贾拉拉巴德,以及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等地发现过阿育王法敕石刻。贵霜王朝曾经统治巴米扬地区,2世纪中期迦腻色迦王推广佛教,这里可能受到影响。3世纪时,波斯萨珊朝侵占了这里;5世纪时,嚈哒人入侵这里。
巴米扬的重要性在于其地理位置,它是犍陀罗僧人、商人循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和中国的始发站,也是中亚、中国人进入印巴次大陆的最后一站。在贵霜王朝时代,犍陀罗艺术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所以巴米扬也受到了这一潮流的影响。同时,巴米扬石窟艺术还受到波斯萨珊、东罗马拜占庭艺术等风格的影响。特别在6世纪中叶以后,以犍陀罗为中心的喀喇昆仑山西侧不再畅通,犍陀罗地位衰落,巴米扬和迦毕试便以惊人的姿态跃上历史舞台。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同时也是作为地方性继续保持优势地位的佛教中心。
有关巴米扬石窟的史料主要出自中国史书,最早记录为《北史·西域传》,其中记有"吐火罗国去代一万二千里,东至范阳国……",这个范阳国就是巴米扬,"代"就是指北魏的前身"代国",所以四世纪时候的中国就已经知道巴米扬。《隋书》中记载范延国在大业十一年(615),曾与其他诸国一起向中国遣使进贡。《新唐书》中记有帆延、望衍、梵衍那,这些说的都是巴米扬,并且还有国王在罗烂城治世的记载;贞观初遣使入朝,显庆三年(658)唐朝于罗烂城设立"写凤都督府"。
公元632年,玄奘到达这里,称之为"梵衍那国",《大唐西域记》说:"淳信之心,特甚邻国,上自三宝,下至百神,莫不输诚竭心宗敬。商估往来者,天神现征祥,示祟变,求福德。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玄奘法师同时还提到巴米扬大佛,"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当时,佛教特别兴盛,"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赎。若此者以为所务
quot;。
公元727年,朝鲜僧人慧超经过这里,在《往五天竺国传》中称这里是"犯引国","此王是胡,不属余国,兵马强多,诸国不敢来侵",而且这里佛教盛行,"王及首领百姓等,大敬三宝,足寺足僧,行大小乘法"。
另外,在伊斯兰教统治时期,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有关大佛的记载,如托马斯·海德(Thoms Hyde)的《诸国道程录》和《伽讦吉尔辞典》中就记有"红像"、"白像"和"男像"、"女像"的传说,还有在《贴木儿的历史》一书中也有两大像的记载;在《古兰经》中,两大像是被称作"拉布"(Lab)和"纳纳布"(Nanab)。可见,大佛对于伊斯兰文明也是深有影响的。
从公元8世纪起,阿富汗遭到阿拉伯人进攻,开始伊斯兰化。但巴米扬地区的伊斯兰化开始较晚,约在9世纪后半叶。由于伊斯兰化排斥扼杀其他宗教,于是佛教寺院逐渐被破坏,而石窟被破坏的主要是大量壁画和大佛颜面。第二次被破坏是13世纪成吉思汗军队攻占了巴米扬时期,被破坏的是壁画和洞窟。大佛腿部是印度莫卧儿帝国时期被破坏的,奥兰古则布在即位前的1646年曾远征坎大哈和巴尔万,在巴米扬停留期间,用大炮轰击,西大佛膝盖上下被击毁,泥涂层和岩芯脱落。最后一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在2001年2月26日至3月14日,阿富汗武装派塔利班用炮火摧毁大佛,大佛片石无存。
关于巴米扬石窟及大佛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探险队分别进行调查,发表了各自的看法。1922年,法国探险队富歇尔调查了巴米扬,指出遗址是属于佛教的遗址,他认为玄奘所说的"东有伽蓝,此国之先王所建"中的所谓"先王",就是指迦腻色迦王,所以最早的伽蓝建于一世纪末或二世纪初,大概在今天石窟的东边一带。两大佛的年代,大概比犍陀罗晚,比云岗(五世纪)、龙门(六世纪)要早,为三世纪左右。东大佛离先王伽蓝较近,因此可能比西大佛早些。
1924年,以哈金(Joseph hackin)为队长的法国队对巴米扬进行调查,后来在1930年5月至9月又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第二次调查,这次调查结果出版了三册的报告书。他的假说与富歇尔大体相近,他认为现存的第51窟(法国队编号G)和第129窟(法国队编号A)在先,是在3世纪。东大佛显得原始,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西大佛晚,应在5世纪后半期;西大佛的石窟在6世纪和7世纪初。由于法国队的调查使得巴米扬石窟内容渐而明确了,于此同时,关于巴米扬石窟壁画的研究,法国队的见解也就成了最权威的了。
1936年,以罗兰德(B.Rland)为首的美国哈佛大学调查队也进行过调查。罗兰德认为东大佛是犍陀罗佛像的巨型化,应在3世纪或4世纪;而西大佛与印度笈多时期摩菟罗佛像接近,时代应相同,即在4世纪或5世纪;东大佛窟的壁画是波斯萨珊朝的样式,应在6世纪末到7世纪初。
1939年法国队考察时,日本吉川逸治也曾参加。他认为属于前期的有两大佛及其周围的洞窟,其中东大佛略早,西大佛晚到5世纪。
1970年,京都大学中亚学术调查队对洞窟进行编号,调查结果巴米扬石窟总数为750个左右,其后他们还对各窟进行实测。京都大学樋口隆康教授曾任中亚学术考察队队长,他认为从考古学的年代观来看,这两座大佛是属于同一时期的,至于制作的精与粗、壁画题材与风格的差别、窟龛形制的区别都是同一范畴内的差异。
正是由于各国探险队的调查,为我们了解巴米扬石窟这座艺术宝库提供了许多资料,所以我们将依据这些调查资料及有关研究成果对巴米扬石窟及大佛进行叙述,让人们能够了解到它在被轰炸前的情况,认识到它的宝贵价值。
三、东大佛窟及其壁画
巴米扬石窟寺的设计有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及圆形等形式;天井则有球面、套斗拱券和平面4种,叠涩形状也有4种;寺院包括祠堂、僧坊与会堂。窟内天井及侧壁现存有壁画的洞窟共50个,描绘出佛、菩萨、供养者、日神、月神、飞天的图像。其中以东大佛天井中的太阳神苏利亚图特别受注意。另外,其中的佛坐像,是巴米扬颇具特色的图绘。
巴米扬石窟的特征不仅在于大佛,而且体现出"多佛、多菩萨"思想。虽然石窟僧院内部墙壁上的佛像都已经破坏而无存…
《炮火下的沉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