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炮火下的沈思

  炮火下的沈思

  巴米揚大佛事件

  聖凱法師

  一、緣起

  坐在T52次火車上,靜靜地讀著在火車站買的《環球時報》,這是我最近幾周去上海路上必讀的報紙。人們都在低聲地說話或者看書、讀報,或者欣賞著窗外的黃昏景色。突然,一則消息映入眼簾《塔利班向佛開槍--只信奉一個神靈,要搗毀所有佛像》:

  2月26日,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最高領導人烏烏爾發布命令,銷毀在阿富汗境內的所有非伊斯蘭教的塑像,這其中包括據說是世界上最高的站立式佛像。

  烏烏爾在命令中稱,所有的這些塑像"都是對伊斯蘭教的亵渎","因爲至高無上的神靈只有一個,這些塑像放在那裏被人供奉是錯誤的

  quot;"我們必須搗毀它們,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它們都將不再是人們供奉的對象"。據稱,烏烏爾已經下令有關部門在近期內搗毀佛像。

  如果烏烏爾的命令被不加折扣地執行,那麼,阿富汗境內的一些珍貴文物注定要慘遭浩劫,而其中最令人惋惜的當數兩尊公元5世紀的佛像。這兩尊佛像在喀布爾北部的巴米揚省,高的一尊53米,較低的一尊也有37米。前者被認爲世界上最高的站立式佛像,它們是佛教在阿富汗興衰的曆史見證。不過,經過多年的戰亂,兩尊佛像早已面目全非。根據塔利班遵循的伊斯蘭教義,男人蓄須,女人蒙面,而"從不蓄須"的佛像明顯違反了這種教義,于是,一些塔利班士兵向佛像面部發射火箭彈,投擲手榴彈。因此,這些佛像雖然軀體猶在,卻早已"無顔"面對世人了。

  我的心再也難以平靜下來,一顆脆弱的心飄到遠方的阿富汗,跟那個石窟以及大佛的命運連在一起。晚上到達上海後,看到電視中的晚間新聞,大佛已經只剩下一付軀幹,滿身的彈孔。不好的消息從電視、報紙、網絡上不斷地傳來,結果到了昨天,大佛已經片石無存。從此以後,大佛永遠地成爲曆史,成爲我們永遠的回憶,激勵著我們更加努力地去覺悟人生,愛好和平。

  二、巴米揚大佛的年代及其曆史地位

  興都庫什山脈橫延于阿富汗中央地帶,分阿富汗爲南、北兩域。凡是南北之間的通道,都要翻越過這座峻險的山嶽。據說,"興都庫什"的原義就是"屠殺印度人的殺手",意思是不容來自印度的侵略者逾越此山而來。語源的真僞尚可另當別論,但是山脈連年積雪,確具天然屏障的作用。

  阿富汗佛教石窟分布在3個地區,其一爲阿富汗東部賈拉拉巴德附近,其二爲阿富汗北部海巴克附近,其叁爲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巴米揚石窟位于喀布爾西北方的興都庫什山中,跟喀布爾直線距離是120公裏。巴米揚石窟所在地是小盆地,海拔高2500米,北面是興都庫什山的一條支脈賀賈加爾山脈,南面是巴巴山脈。兩山之間有巴米揚河自西而東流去,河北岸是古代道路,路兩側是市集和店鋪。再向北是賀賈加爾山脈的陡峻崖壁,以兩大佛爲主體的石窟群就建造在這崖壁上。

  另外,在巴米揚盆地東南的卡克拉克(Kakrak)、西南的賀拉提,也有爲數近百的石窟群。在其南側臺地上,有後世回教徒所建立的都城。由于十叁世紀時遭蒙古人破壞,故已成爲廢墟。

  希臘亞曆山大王東征後,曾在這裏建立塞琉古王國。後來,印度孔雀王朝向北擴張,勢力曾達到興都庫什山以南,19世紀以來,曾在喀布爾、賈拉拉巴德,以及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等地發現過阿育王法敕石刻。貴霜王朝曾經統治巴米揚地區,2世紀中期迦膩色迦王推廣佛教,這裏可能受到影響。3世紀時,波斯薩珊朝侵占了這裏;5世紀時,嚈哒人入侵這裏。

  巴米揚的重要性在于其地理位置,它是犍陀羅僧人、商人循絲綢之路通往中亞和中國的始發站,也是中亞、中國人進入印巴次大陸的最後一站。在貴霜王朝時代,犍陀羅藝術取得了空前絕後的發展,所以巴米揚也受到了這一潮流的影響。同時,巴米揚石窟藝術還受到波斯薩珊、東羅馬拜占庭藝術等風格的影響。特別在6世紀中葉以後,以犍陀羅爲中心的喀喇昆侖山西側不再暢通,犍陀羅地位衰落,巴米揚和迦畢試便以驚人的姿態躍上曆史舞臺。它們不僅是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同時也是作爲地方性繼續保持優勢地位的佛教中心。

  有關巴米揚石窟的史料主要出自中國史書,最早記錄爲《北史·西域傳》,其中記有"吐火羅國去代一萬二千裏,東至範陽國……",這個範陽國就是巴米揚,"代"就是指北魏的前身"代國",所以四世紀時候的中國就已經知道巴米揚。《隋書》中記載範延國在大業十一年(615),曾與其他諸國一起向中國遣使進貢。《新唐書》中記有帆延、望衍、梵衍那,這些說的都是巴米揚,並且還有國王在羅爛城治世的記載;貞觀初遣使入朝,顯慶叁年(658)唐朝于羅爛城設立"寫鳳都督府"。

  公元632年,玄奘到達這裏,稱之爲"梵衍那國",《大唐西域記》說:"淳信之心,特甚鄰國,上自叁寶,下至百神,莫不輸誠竭心宗敬。商估往來者,天神現征祥,示祟變,求福德。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宗學小乘說出世部";玄奘法師同時還提到巴米揚大佛,"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當時,佛教特別興盛,"城東二叁裏伽藍中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余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複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若此者以爲所務

  quot;。

  公元727年,朝鮮僧人慧超經過這裏,在《往五天竺國傳》中稱這裏是"犯引國","此王是胡,不屬余國,兵馬強多,諸國不敢來侵",而且這裏佛教盛行,"王及首領百姓等,大敬叁寶,足寺足僧,行大小乘法"。

  另外,在伊斯蘭教統治時期,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有關大佛的記載,如托馬斯·海德(Thoms Hyde)的《諸國道程錄》和《伽讦吉爾辭典》中就記有"紅像"、"白像"和"男像"、"女像"的傳說,還有在《貼木兒的曆史》一書中也有兩大像的記載;在《古蘭經》中,兩大像是被稱作"拉布"(Lab)和"納納布"(Nanab)。可見,大佛對于伊斯蘭文明也是深有影響的。

  從公元8世紀起,阿富汗遭到阿拉伯人進攻,開始伊斯蘭化。但巴米揚地區的伊斯蘭化開始較晚,約在9世紀後半葉。由于伊斯蘭化排斥扼殺其他宗教,于是佛教寺院逐漸被破壞,而石窟被破壞的主要是大量壁畫和大佛顔面。第二次被破壞是13世紀成吉思汗軍隊攻占了巴米揚時期,被破壞的是壁畫和洞窟。大佛腿部是印度莫臥兒帝國時期被破壞的,奧蘭古則布在即位前的1646年曾遠征坎大哈和巴爾萬,在巴米揚停留期間,用大炮轟擊,西大佛膝蓋上下被擊毀,泥塗層和岩芯脫落。最後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是在2001年2月26日至3月14日,阿富汗武裝派塔利班用炮火摧毀大佛,大佛片石無存。

  關于巴米揚石窟及大佛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探險隊分別進行調查,發表了各自的看法。1922年,法國探險隊富歇爾調查了巴米揚,指出遺址是屬于佛教的遺址,他認爲玄奘所說的"東有伽藍,此國之先王所建"中的所謂"先王",就是指迦膩色迦王,所以最早的伽藍建于一世紀末或二世紀初,大概在今天石窟的東邊一帶。兩大佛的年代,大概比犍陀羅晚,比雲崗(五世紀)、龍門(六世紀)要早,爲叁世紀左右。東大佛離先王伽藍較近,因此可能比西大佛早些。

  1924年,以哈金(Joseph hackin)爲隊長的法國隊對巴米揚進行調查,後來在1930年5月至9月又進行了較長時期的第二次調查,這次調查結果出版了叁冊的報告書。他的假說與富歇爾大體相近,他認爲現存的第51窟(法國隊編號G)和第129窟(法國隊編號A)在先,是在3世紀。東大佛顯得原始,在4世紀末到5世紀初;西大佛晚,應在5世紀後半期;西大佛的石窟在6世紀和7世紀初。由于法國隊的調查使得巴米揚石窟內容漸而明確了,于此同時,關于巴米揚石窟壁畫的研究,法國隊的見解也就成了最權威的了。

  1936年,以羅蘭德(B.Rland)爲首的美國哈佛大學調查隊也進行過調查。羅蘭德認爲東大佛是犍陀羅佛像的巨型化,應在3世紀或4世紀;而西大佛與印度笈多時期摩菟羅佛像接近,時代應相同,即在4世紀或5世紀;東大佛窟的壁畫是波斯薩珊朝的樣式,應在6世紀末到7世紀初。

  1939年法國隊考察時,日本吉川逸治也曾參加。他認爲屬于前期的有兩大佛及其周圍的洞窟,其中東大佛略早,西大佛晚到5世紀。

  1970年,京都大學中亞學術調查隊對洞窟進行編號,調查結果巴米揚石窟總數爲750個左右,其後他們還對各窟進行實測。京都大學樋口隆康教授曾任中亞學術考察隊隊長,他認爲從考古學的年代觀來看,這兩座大佛是屬于同一時期的,至于製作的精與粗、壁畫題材與風格的差別、窟龛形製的區別都是同一範疇內的差異。

  正是由于各國探險隊的調查,爲我們了解巴米揚石窟這座藝術寶庫提供了許多資料,所以我們將依據這些調查資料及有關研究成果對巴米揚石窟及大佛進行敘述,讓人們能夠了解到它在被轟炸前的情況,認識到它的寶貴價值。

  叁、東大佛窟及其壁畫

  巴米揚石窟寺的設計有正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及圓形等形式;天井則有球面、套鬥拱券和平面4種,疊澀形狀也有4種;寺院包括祠堂、僧坊與會堂。窟內天井及側壁現存有壁畫的洞窟共50個,描繪出佛、菩薩、供養者、日神、月神、飛天的圖像。其中以東大佛天井中的太陽神蘇利亞圖特別受注意。另外,其中的佛坐像,是巴米揚頗具特色的圖繪。

  巴米揚石窟的特征不僅在于大佛,而且體現出"多佛、多菩薩"思想。雖然石窟僧院內部牆壁上的佛像都已經破壞而無存…

《炮火下的沈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夜的美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