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炮火下的沉思▪P2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安置佛像的痕迹历然可见。一层又一层的同心圆上面,画有几乎难以数得清的佛像,这只有在大乘佛教的独特宇宙观之下,壁画上才能出现这么多佛像。

  东大佛所在窟按顺序被编为第155窟,本窟下沿高出前方地面约20米,大佛双脚就立在窟下沿所在的地坪上。东大佛窟高40米,下宽15米。关于大佛像的高度,法国队调查时测出为35米,于是当时就称东大佛为"35米大佛"。1973年,印度考古队清理发掘出最初的窟内地坪,测出大佛高度为38米,并将这一数据公布于世。

  石窟侧壁以倾斜的直线向下,虽然东侧壁下端向外扩展较多,但两侧壁大体仍是对称的。大佛身体略向右臂一侧倾斜,两臂的肘以下向前伸出,在被塔利班轰炸前两臂的肘部已经断失,所以不清楚当初两下臂的姿势。右膝稍屈,右脚略向前,佛整体仍是直立姿势。大佛躯体微胖,颈部粗壮,头略大,身体各部分比例尚匀称。大佛所着僧衣轻薄,通肩衣式,衣纹线分布均匀;上体衣纹线波谷在右臂与胸腹间,腿部衣纹线波谷在两腿间,两肘以下有垂落的僧衣边线。大佛两小腿和脚腕部较粗,赤脚站立在窟内地坪上,没有台座。

  玄奘曾经记载东大佛是"鍮石释迦佛立像", 鍮石产于伊朗(波斯),外观如同黄金,经锻烧后金色不会消退。但是根据后来的形状来推测,可能当时全身包了黄铜箔,因此看起来象是黄铜铸造的。

  大佛窟正壁和两侧壁的根部开有7个洞窟和1个独立龛,洞窟的形制多样,有壁画。东大佛窟内有两处残留着壁画,一是窟顶中脊和佛头周围,一是登顶阶梯道的明窗口。

  中脊是一大幅太阳神驾战车图。太阳神挺立在战车上,左手在腰部握剑柄,右手拄长矛,手与肩同高。太阳神穿长大衣,头后有圆光,身后是太阳,太阳直径与太阳神身高相等,太阳外沿有锯齿状的光芒辐射纹。战车有栏板,车下安有双轮,车前有4头驾车的有翼白天马,表明太阳神战车是在天空驰骋。太阳神两侧靠下部位各有武士1人,武士背后长有硕大的双翼,两武士分别执矛和盾。太阳的四方之外是两风神和两金翅鸟。这幅大画表示太阳神守护着释迦牟尼佛,画幅色彩丰富,有蓝、紫、灰、褐、红、黄等色,人物都是西方人形象。

  中脊两侧渐伸向窟侧壁,到洞口悬空栏台上方是横幅帝后礼佛图,每侧保存有11人。其中每侧有3个佛像,其余8人为王族供养人。

  东侧壁(即末侧壁)礼佛图中心为袒右肩、结说法印的坐佛,从里端算起这是第6位。另有两个佛像在第1位和第9位,佛像都戴冠,还有耳饰和胸饰。王族礼佛人都面向自己身体右侧的佛像,从里端起第2人是引觐僧,第3人是戴萨珊王冠的国王,其次是王后,第5人是王妃;在第6位中心佛像之后是亲王,次为亲王妃;第3个佛像之后是太子和公主。西侧壁(即始侧壁)帝后礼佛图中群像与东侧壁类似。这两幅帝后礼佛图的底色为蓝色,其他颜色有多种,佛像重光是4色环。

  两幅礼佛图中王族成员的相貌、姿态、持物和服饰别具特点,应是当时王族人物的真实写照。所有王族成员都是光头,右手持物向佛供奉。两幅礼佛图中的国王都在佛的近旁,形体略大于其他人物。国王所戴王冠上有日和月牙装饰,颈部有项链和颈圈,胸部有宝镜,以绶带连接。国王右手持拂尘或金环向佛供奉。王后宝冠上也有日和月牙装饰,并有多重项链,右手持宝花或花链向佛供奉。这种有日和月牙装饰的宝冠是萨珊波斯国王特有的王冠。王族成员中多半穿一侧翻领大衣,这与新疆古龟兹国贵族服装样式相同,可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看到。

  四、西大佛窟及其壁画

  西大佛窟被编为第620窟,大佛窟所在崖壁近于陡直,岩石为黄色、褐色和红色沙岩。窟口也是三叶形,窟高58米,下宽为21米,下底进深31.5米,顶部进深15米,窟两侧壁对称。大佛的身高,起初法国队调查后公布的是53米,后来印度考古队清理出大像的双脚以及当初的地坪,测出西大佛身高55米。

  大佛为立像,通肩衣式。大像略矮于洞窟。佛头、颈、躯干和四肢略显粗壮,着衣后更显饱满。佛脸型方正,头型浑圆。颈部垂直,略细于头部。肩部直平,胸部挺阔。腹部未内收,腰部略收细。两腿笔直站立,这与东大佛不同。两上臂竖直向下,肘部以下残失。僧衣有多重衣纹线,颈与胸之间的衣纹密集,构成通肩衣式。上体衣纹波谷集中在右臂与胸之间,线的疏密程度适中。下体主纹波谷集中在两腿之间,衣纹线较为稀疏。

  玄奘说西大佛"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宝饰焕烂",从这个记载推测:第一,像身包有不少金箔或铜箔,因此"金色晃耀";第二,从"宝饰焕烂"推测,佛身上可能佩有许多装饰品,那么西大佛就是一个冠饰佛;第三,两个大像表层的作法不同,西大佛的僧衣是红色的,东大佛原来也是包了铜箔的,铜箔被剥去后,露出了原来的淡色岩石。

  西大佛窟的窟顶是纵向拱券,但相当平缓。券腹面有壁画,大部分都已脱落,或者模糊不清。中脊后区是两横列菩萨像,每列左、中、右共3个菩萨坐像,菩萨坐于圆柱梯形龛中。中脊两侧有直线边栏,并有连续垛墙案。从中脊的垛墙边栏起,每侧面一横列菩萨坐像,坐姿与中脊的6个菩萨相似。菩萨所在龛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和中脊相同的圆柱梯形龛,另一种是圆拱龛,两种龛一一相间。龛间柱头主方各有两天女,一着衣,一裸上身,佩戴着许多饰品。菩萨姿态各不相同,上身裸、下着裙,有银杏叶式的装饰从肩部垂下,在胸前连接在一起,这种装饰是巴米扬所独有的。上述天女身后有覆钵塔,塔有像龛和相轮,有的塔旁有树。

  这些以菩萨为主题的画,色彩相当丰富,底色为蓝色,形体都是淡色,反差大,形象突出。菩萨身体轮廓用褐红色线条勾画,体躯用晕染法,明暗有别,立体感强。光背和衣服的染色细腻,衣褶也有明暗区别。衣服的里和面分别用不同颜色,有写生功底。背景的龛沿和椅背画波状涡形蔓纹和六边形龟背纹,龟背纹是这里独有的纹饰。

  悬空栏台以下至侧壁向外扩张处画三列坐佛像,每列五尊。里端两个是戴冠佩饰佛,其余三个僧衣佛,袒右肩,转*轮印。佛所戴冠有伊朗式的三日月装饰,圆光环为三色,佛身体描褐色轮廓线,衣服为暗灰色。佛头光上方有树冠,表示佛坐在树下,佛之间有灯和三莲蕾纹。

  在这三列佛像之下,两侧壁向外扩展,即出现侧叶窟顶,以容纳大佛像的两肩。侧叶窟顶画一列在椭圆光中的散花供养飞天,每个椭圆光中共三个,中间为男天人,其身后两侧各有一女飞天,一飞天散花,另一飞天合掌礼拜,各椭圆光中的飞天姿势均有差别。东侧壁椭圆光中有持戟天神和三眼天神。侧壁顶部第一列是四个坐佛像,像间是三莲蕾纹。第二列是坐佛龛像,拱形龛与半圆形龛交替,通肩与袒右肩各两尊,龛之间的立柱上方有供养天女。东侧壁上起第一列有四个大坐佛,在树下结跏趺坐。第二列像的主尊已残,主尊像旁有伊兰风格的王与王后,以及菩萨与罗汉。这列像以下的壁画都已脱落。

  西大佛窟壁画的布局要点是,天顶中脊是大菩萨,两侧是千体坐佛,其间散布着供养天人和礼佛帝后。壁画与大佛像构成整体,大菩萨与千佛拱卫着释迦佛。巴米扬其他洞窟的壁画题材组合也与此类似,所以说这是巴米扬壁画题材组合的主要模式。

  在广大的佛教地域内,巴米扬可以说是现存最西部的遗迹。佛教东传以后,巴米扬石窟的许多特点随之进入东土耳其斯坦,对克孜尔石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大佛的建造,影响到敦煌、龙门、云岗等石窟的大佛的出现。

  五、炮火下的沉思

  应该说在以前,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对巴米扬大佛所知甚少,包括许多佛教徒在内。可是,等我们意识到大佛的重要性时,大佛却在塔利班游击队的炮火下片石无存。这不但是我们全世界佛教徒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多少人为之惋惜,为之愤怒,联合国的安南秘书长也出面了,许多国家的佛教界也发表深明,可是这一切都不能使大佛保存下来。我们用这么多笔墨去描述在被轰炸前的巴米扬石窟及大佛,无非是想让世人能够对大佛增加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炮火下重新思考世界与人生,思考新世纪宗教的发展。

  对于未来的思考和预测,几乎可以说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随着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预示着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与变迁。人们看到,科技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困惑和问题,经济的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暴力犯罪、道德衰退、滥用毒品、离婚率上升,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贫乏的精神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人类在精神领域内呈现出空前的混乱、颓废空气的景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已经成为摆在走向21世纪的人类面前的全球性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凡人"的世界:七情六欲,全凭感觉;功名利禄,牵肠挂肚。然而,这又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没有激情、理想和对未来的展望,没有伟大的献身精神和崇高的追求,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只有孤独的"我"在徘徊。

  21世纪无疑是一个全球性的世纪,地球离我们变近了,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中。于是,世界更需要和平,一个更好的世界秩序,所以我们都在呼唤着"全球化时代"的全球伦理。这是共同的意向、理想、价值观、目标和标准,人民与他们的领导人提高了全球责任感,一个相互约束而联合的全人类伦理的基础。所以,全人类呼唤着宗教的和平与宗教的对话、理解,世界各大宗教纷纷作出回应和各自的努力。我们基本上走过了宗教冲突、宗教战争的阶段,进入一个宗教和平与对话的世纪。

  但是在新世纪的开端,巴米扬的炮声使我们对新世纪的宗教和平与对话产生了几分忧虑,前途的光明是需要走过坎坷的道路,也许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吧!我们仍然不应忽视在目前的世界各大宗教中,存在着"原教旨主义"复兴的潮流,尤其在伊斯兰国家中。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原来是指基督教中的"基要主义",指那些严格遵循基督教教义中根本的、原初的正统信条的派别,后来便被广泛采用来指各种宗教中追求原始教义的派别和主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元首,他曾借助真主的名义颁发了大量的法规和命令,成为当时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后世认为,这一时期的教义是真正而纯洁的。每当伊斯兰世界出现危机或受到强敌侵略时,许多人便认为这是违离原旨教义的结果,于是就会发生回归原旨教义的运动。历史上,伊斯兰世界曾多次发生过"原教旨主义"运动。

  与"原教旨主义"相联系的便是"圣战"。"圣战"源自伊斯兰教义中的"吉哈德",意思是为了真主的事业尽力,为主道而奋斗。伊斯兰教义认为,"吉哈德"是使非伊斯兰地区伊斯兰化的手段,是真主指引穆斯林到达天国的直接道路,穆斯林积极参加圣战,便可获得来世的福音。在激进的"原教旨主义"那里,圣战的思想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在他们看来,圣战只能以利剑和生命去完成。不但要与异教徒和无神论者进行战斗,而且要与穆斯林的叛教者进行战斗。圣战不仅是一种集体责任,而且已成为一种个人的神圣义务,每个穆斯林都可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随时随地对敌人进行战斗。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激励下,原教旨主义运动才浪起潮涌,震动了整个世界。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乌尔在下令销毁大佛时,称所有的塑像"都是对伊斯兰教的亵渎",而且还认为"从不蓄须"的佛像明显违反了伊斯兰男人蓄须、女人蒙面的教义。正是在原教旨主义的激励下,人类珍贵遗产的大佛被圣战的炮火所销毁。同时,这也是原教旨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伴生性,因为原教旨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摆脱异族统治、重振伊斯兰雄风,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复兴;而民族主义强调传统、珍视传统的主张则又给原教旨主义注入了活力。

  应该说,没有信仰的社会是不稳定的社会,而信仰过热的社会是极为危险的社会,所以信仰应该和理性、智慧相结合,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但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无权决定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应该信仰什么,或不信仰什么,信仰应该是每社会成员的事;每一个人在享有自己信仰的同时,应该尊重别人的信仰。所以,宗教的和平与对话,是我们在新世纪应该努力的方向。

  大佛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就当大佛"涅槃"了。作为佛教徒,我们心中的"大佛"是永恒的,大佛的"涅槃"是为了教化我们热爱智慧,热爱和平。我们作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吸收历史的教训,让这种悲剧不会再发生。

  20001年3月19日 圣凯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炮火下的沉思》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一夜的美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