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P6

  ..续本文上一页身虽远离心不远离。若至六根清净,名初依人,有所说法亦可信受,一音遍满闻者欢喜。是化他位也。若此时不出,强软两贼无如之何。自行转成,于他有办,大象捍挌刀箭无施,日光照世长冰自冶。此即安忍之力焉。”

   藏传佛教中的这方面教言,更是不胜枚举。如《入行论》中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寒林。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四周既无人,哀伤或为害,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非毒兵器火,险地所能拟。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云:“目睹尸林散骨景,自身亦知如是性,悉皆散落之有法,不贪无实轮回法,恒灭诤论诸烦恼,自心堪能得安乐。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

   时至今日,尘世间的染污诱惑只可能比古时大,而不会更小。作为修行人更应该远离散乱愦闹,深深思维三有轮回的痛苦、虚假和欺惑本性,努力护持正知正念。竭力诱导佛教徒丢掉出离心,一味随外门转,不管以什么理由,都是不可取的。若在叫人委身险地、深陷自相轮回苦海的同时,还大肆歪曲和诋毁大乘佛法精义,那就更是犯罪了!

   因于对出离心的高度重视,和对大乘菩提心的正确认识,藏传佛教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如法。譬如,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就对随学徒众制定有非常严格的纪律,不许随意外出,不许异性道友接触、说话,在道场内个人也不得安装电话、使用手机、拥有电脑,电视、录像、网络等更是受到严厉禁止。如是从各个环节堵塞外界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对于生起教证功德、对治烦恼习气来说,古代祖师们的如海教言早就足够了,现代高熵文化不一定能在这方面帮上很大忙。尽管现代社会的冲击很大,但我们佛教徒想静心学法修行,从骨髓中一丝丝拔出累劫无明习气,不努力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良好环境,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在具德上师引领下,通过长期稳定的封闭性(或半封闭性)强化训练,才有可能造就合格的弘法人才,迎来佛教的伟大复兴。不是每一位出家人都堪当此重任,但也不是所有出家人都不需要投入这样的铸造和磨炼。内心具足正信正见和修证功德,再面对社会行持利他,和“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急功近利者,显然是不一样的。有理由相信,魔王更喜欢的是自身难保的后一种人,而不是前者。

   离开广泛的普及和广大的信众,佛教就没多大价值了,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借助慈善事业、文化教育等表面形式,施予众生暂时的利乐,同时扩大佛教影响面,让佛法深入人心、融入社会,意义固然不小。但千万不要忘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暂时的利益,不等于永恒的安乐。如果把形式当成终极目的,把工具奉为最高原则,则显然已误入歧途。

   出家人,依传统理当以法布施为主。如果不将重点放在切实提升自己的佛法修养、引领大众生起清净的佛法知见上,仅仅在皮相形式上留连忘还,又如何能荷担如来家业呢?难道说,几个公司几片砖瓦几句寒暄,就是释尊的全部家当吗?倘若大乘佛法精义受到大肆曲解和诋毁,正信正见出现普遍危机,那么佛教界就算涌现出好几打名扬全球的大慈善家、大实业家、大学术家,修建起千百座金碧辉煌的大寺庙,恐怕也不是什么幸事!佛教界为适应现代社会而做的努力,如果归根结底没能对学人迅速生起实相智慧解脱轮回苦海带来实质性帮助,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皆是魔事”并不过份。

   为了实现原始目的,魔王常常在外表上示现相似的善言善行,有时还表演得相当精彩。但是,处心积虑地歪曲和排斥圆通实相的伪善,迟早会露出马脚。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士注意到,印顺虽然“亦能说种种愿行,但不能说诸法实相”,不仅自己说不了,他的颠三倒四暗藏杀机的“人间佛教”,还在事实上对如理弘传诸法实相的传统圣教造成了极大破坏!正如《功德藏》所言“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则)芽何用说”,既然根子上早已糜烂,那么再怎么涂抹菩萨精神、不厌轮回、不断烦恼的脂粉,也难辞断人慧命、毁人正信之嫌!从表面看,印顺是破掉大乘佛教之后又回归了大乘佛教,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他所回归的,不过是早已抽掉正信正见、与顺世外道同流的“伪大乘”而已。

   关于佛教应该如何正确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藏密问答录》中作了有力论述:“佛教确实面临一个如何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想佛教应该而且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各种手段以利自身的发展壮大。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佛法绝不能以丧失自身的原则为代价去迎合世人;佛法也绝不能以降低自身的水准为条件,一味迁就现代人的各种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在这些前提下,我们欢迎一切现代化的弘法方式,并将积极准备将这些手段用于藏传佛教的弘扬上。但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佛法的思想如果不能穿透时空的迷雾,佛法如果没有揭示出宇宙的终极真理,佛法如果还要随着世人分别念的改变而相应地被其所化,并不能化导世间学艺与世人思想的话,这样的佛法又怎佩称为最究竟的智慧?故需要现代化的不应该是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思想,而应是把这一本质、这一思想尽最大可能传播开来的工具;并且我们必须保证这种种现代化的工具不会日益侵蚀掉佛法的精髓,它们不应该喧宾夺主,它们只能被佛法所统帅,不能反而凌驾到佛法头上。

   我们已经看到并且承认汉地种种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弘扬佛法的做法,正如我们也同时注意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法师也在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方式弘法利生一样,对他们的做法我们依然随喜、赞叹。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在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地讲经说法时,同样采纳、接受了诸多新式工具。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设有专门的佛教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这些弘法的新思路、新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选用。再说如今的时代早已是科技的时代、电子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恨不能将自己的人脑换成电脑,以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储存、处理各种信息,为随顺世人日益变换的接收方式、联络及沟通媒体,佛法教育、传播手段当然也要更上层楼,以免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也陆陆续续地采用了电脑打字、激光照排、录音录像、同步翻译等措施,以加强弘法的现代化程度。尽管藏地相对于内地而言,科技文化还显落后,但我们也将尽力捕捉高科技的步伐。不过话又说回来,对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我们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毕竟,现代化的字眼背后绝不意味着毫无瑕疵、一片光明、皆大欢喜。

   比如网络的应用就存在一些问题。佛教徒本应用它来搜集资料、解疑答惑,或开展网上教学、远距离传法等活动,但现在只要上网浏览一下就能发现,很多网站、很多网友都已把网络所提供的方便用来进行各种无聊的个人宣传、个人攻击以及庸俗的联络交友。再加上很多人把严肃的佛学辩论变成低俗的攻讦谩骂,凡夫的分别念原本就很增盛,大家又缺乏正知正见的引导,这样一来,网络所提供给人的方便就要大打折扣了。何况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依止上师是非常关键的,藏传佛教中要求弟子与上师之间应至少相互观察三年。而在网络的虚拟现实中,这一条件如何得以落实?更何况一些佛教徒还通过网络学到了很多不好的东西,诸如增长了贪心、混淆了法与非法的界限、脑子里塞进去一大堆无用而有害的垃圾、沉溺于游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体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至于说到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诠释的问题,也需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时轮金刚》中说过,以大众易懂的语言造论很值得赞叹,故我们当然不反对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话语去解释佛法。但我担心的是,佛经、佛法的原意会不会被有些人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以篡改。如果有人仅仅为追求所谓佛经语言的现代化就舍弃了佛法的本来意蕴,只以自己的分别念为主干,将自己的理解硬填充进佛法中,并以此而赢得了某些现代人的好感,则这样的“通俗易懂”绝不应是我们奋力追求的目标。

   背离了佛法的经教,剩下来的凡夫的分别念,不论在词语上多么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思想上多么富有所谓的现代气息,其价值也无丝毫可取之处。《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色声意也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凡夫的分别念根本就是不可靠的。《四十二章经》中也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因此,如果不依据…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