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心而无语无行,有语而无行无心者乎?今之学者,不惟分门别户,纵发心遍学,曾不知其一以贯之。……此无他,最初参学,既不具正眼,又不具真正大菩提心,又不具真正为生死心故也。不为生死,决不能发起大心。不发大心,决不能开发正眼。欲真为生死,别无他术,须识三界无非是苦,现在身心便是苦具,不知苦故,重造苦因。今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了知无我我所,只缘迷惑,枉受轮回,深生惭愧,猛求解脱,此即真实为生死心。而又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已悟,众生尚迷,我今既知此理,誓与众生,同证正觉,此即真正大菩提心。发此心已,又知设有一事不合佛行,一言不合佛语,一念不合佛心,则不足自利利他。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磨礲真性之具,断不在衣钵锡杖间,便应洞明作犯止持,及开遮方便,方成佛行。十二分教三乘圣典,皆指点心性之诠,断不在名句文身间,便应痛究偏圆权实,及体宗力用,方解佛语。拈花竖拂种种机缘,皆点铁成金方便,断不可落识情卜度边,便应直下觅心了不可得,不于心外商量古人公案,方契佛心。夫佛心己心,岂有二哉,观现前一念心了不可得,不复误认缘影为心,方知一切诸法,无非即心自性,既知一切法皆即自心,则佛心亦即自心。既知佛心即是自心,则佛语佛行,何独非自语自行乎?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矣!”
蕅益大师对发心和闻思修行关系的深刻论述,为后人指点了迷津。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等宁玛派大德也反复强调,认真修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入菩萨行论》等修心宝典,是成熟学人相续的重要途径。通过世俗修心法门的熏习,学人道心定能增上稳固,从而顺利悟入胜义实相。二谛圆融的如理修学,是造就快乐的解脱者和欣欣向荣的佛教新气象的根本保证。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法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是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佛法更加有效地利益众生,同时自身得以广泛流传,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坚持正信正见的前提下,开办佛学院,建设如理如法的道场,下大力气培育僧俗人才,当然是关键环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注意,学修结合、三学递进、圆融无违的传统精神决不能丢掉。破法者蓄意制造的偏堕混乱和敌对情绪,引发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在培育僧才方面,藏传佛教有不少优良传统值得借鉴。譬如说,在讲闻兴盛、极重法义研学的同时,又高度强调熟练背诵经论教言。不要说声名卓著的大上师,即便普通出家人,也无不背得整部整篇的佛经祖语,在交谈、讲法、辩论或著书之际,往往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刻入学人心坎深处的这些金刚语,让人终身难忘,由此对深刻理解法义和熏陶宗教情怀所带来的助益,非过来人不可尽言。(汉地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此颇有相似之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历来是士子们必须熟背的内容。可惜现在早已古风不存了。)至于广泛开展的精彩热烈的辩论,在抉显佛法真义增上学人智慧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诚敬依止上师善知识,比起三四年课桌上的形式交往,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有人拿敬信上师来批评密宗,殊不知这正是生命大智慧得以有效传递的关键所在。汉地佛学院的根本毛病,主要就出在这里。短短几学年一晃而过,数十名学生各奔东西,撒出去后很快被茫茫人海所淹没,连个影子都找不到。表面看是重获自由,实际对大多数人而言,正是以更大的不自由作了代价。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具德上师的长期提携和慈悲加持,至关重要。作为初学者,没有十几二十年以上的严格管束、具体引领,仅学点皮毛名相便随心所欲地独立行动,能不让人捏一把汗吗?尤其是这物欲横流浊恶不堪的末世,常让人身不由己,过早的放任自流无疑会损及道心正念。要是果真有出淤不染的善根、缘份,又何以随业风飘落这样的时代呢?
尊师重道,本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受到冷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过份崇尚个人价值和个性特色(背后有萨迦耶见作祟)的时代风潮。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学生有心长期依师,佛学院里具足教证功德、深孚众望的合格上师,又有多少呢?批评密宗敬重上师,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出汉地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高僧大德的稀罕,以及师道之没落。没落到对正常现象大惊小怪,稀罕得心生忌妒!优秀师资严重匮乏、丢掉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没有长期深造的机缘、学修脱节、人才师资更加下滑,我们的汉传佛教,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令人痛心的怪圈呢?
反观藏地,这样的放任、失控现象却不多见,在各个教派、传承的有效引领下,闻思修行均稳定有序地得以开展。汉地学人比赛的是谁跑的地方多,谁的人缘关系广,而藏地佛教徒,则以长期依师、安住不动、博学精修为荣。特别是有学有证的高僧大德不断涌现(当然这和密宗的独特加持力有关),为优秀传统的继承、佛法智慧的传递以及佛教势力的巩固,提供了有力保证。学修结合、三学递进等基本要求,也在围绕佛教大师独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凝聚力发展起来的良好师徒关系中,得以顺利落实。正是系统有序的学修环境和长期稳固的师徒关系,使藏传佛教长盛不衰。
当然,长盛不衰并不等于十全十美,汉地有许多优良传统,也很值得藏传佛教学习。上述感想,不过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的或许有参考价值的个人意见。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在汉地相当时髦的一些错误观念,在藏地是没有的。譬如,有人慨叹“修行修行,把佛教都快修没了”,有人深表赞同,于是,极力打倒真修实证,千方百计诱导所有佛教徒钻进世俗社会中摸爬滚打,竟成了所谓的复兴佛教的方针大略!这种做法,不让我们的佛教迅速衰败下去,那才怪了!
大乘菩萨精神,当然要体现在入世救世上,但决不是叫每个佛教徒都无意义地去殉葬,通过牺牲自己的解脱慧命换取暂时的虚假繁荣。当代弘法事业的确时不我待,但越是如此,越应该深谋远虑长期规划。直线思维模式不仅在抉显胜义实相上栽了大跟头,而且事实证明,即便在推广佛法的方式方法上,也错误不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以退为进的可持续性发展,孰优孰劣,早由古人的一句“磨刀不误砍柴功”,给出了答案。看古人公案可以知道,即便经过长期苦修证得心性,他们也常默默无闻地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待到龙天推出方随缘利生。现在的时局,不一定允许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人做法,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位具证大德出手,是千百个具缚凡夫也望尘莫及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需不需要修行,而在于需要什么样的修行!是在清净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和实相正见指导下,坚持二谛圆融的传统精神进行修行呢,还是遁世枯坐、唯求自利,或者一头扎进红尘世间拼命扑腾?什么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许多情况下,丢掉直线思维模式和轻浮心态,虔诚地向传统精神中寻求感悟、吸取营养,才是走出困境的良策。许多麻烦和困扰,实际并非源于传统佛教的过患,反而恰恰是由于没有把握和坚持传统佛教的精髓所致!对于这一点,一定要生起清醒的认识。所以说,批判传统、抛弃传统决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把物质文明的虚假繁荣所引发的时代优越感无限扩大化,积极向庸俗的人本主义、顺世外道思想看齐,实际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不先下苦功感悟传统精神,努力提升自身的宗教情怀、人格修养和学修境界,怎能对佛教作出实质性贡献呢?知见未明脚跟未稳,就匆匆扑进花花世界,若能全身而退就已是万幸了,哪还谈得上什么利生大业呢?
关于静处修法的功德和散乱愦闹的过患,佛经祖语进行了广大宣说。如《大宝积经》云:“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远离喧闹,住阿兰若修摄其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三世如来离诸喧闹寂然闲居,万行增修证菩提果。缘觉声闻一切贤圣,证得圣果亦复如是。其阿兰若有十种德,能令证得三菩提果。……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也慈悲开示道:“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赞,况涅槃澄净贤圣尊崇。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况复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惟寂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岂非要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
“第三闲居静处者:……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谁相恼乱,恣意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是处最胜。二头陀抖搂,极近三里交往亦疏,觉策烦恼,是处为次。三兰若伽蓝闲静之寺,独处一房不干事物,闭门静坐正谛思惟,是处为下。若离三处,余则不可。白衣斋邑,此招过来耻,市边闹寺复非所宜,安身入道必须选择,慎勿率尔。若得好处,不须数移。”
“凡令讲说或劝为众生,内痒外动,即说一两句法,或示一两节禅,初对一人驰传渐广,则不得止。初谓有益,益他盖微废损自行,非唯品秩不进,障道还兴。象子力微身没刀箭,掬汤投冰翻添冰聚,毗婆沙云破败菩萨也。昔邺洛禅师名播河海,往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益利?临终皆悔。……大论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善?答曰:如服药将身体康复业,…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