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P4

  ..续本文上一页槃,应当对涅槃厌背,对于诸烦恼和随烦恼不应当怖畏、不应当一心厌离,因为诸菩萨在三无数劫当中流转生死求证大菩提的缘故。)

   “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果这样立论宣说,这是犯了菩萨戒。)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为什么起这样的见就犯戒呢?因为像声闻欣乐涅槃、厌离烦恼那样的程度,菩萨本来应当超过它百千俱胝倍。)

   “以诸声闻,惟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声闻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生死,还应当这样勤修正行,何况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解脱生死,勤修正行。所以菩萨应当勤修无杂染心,因为自己没有解脱烦恼,必定不能解脱他人的缘故。)

   《庄严经论》上说:“顶戴众生极重担,菩萨缓行非端严,种种系缚缚自他,应勤修行百千倍。”

   《传释》上说:“声闻钝根,尚能了知生死过患,深生厌离,何况菩萨是利根性具无量慧。”(声闻是钝根人,还能了知生死的过患而深生厌离,何况菩萨根性猛利具有无量的智慧,更应当厌离。)

   5、对远离有寂二边的行为,诸智者成就者承许之理。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假如一个人见到了三有的一切过失,没有一点安乐可言,虽然是极其厌离,但是由于大悲牵引自己的心,反而不断地在三有受生,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在众生界,成为一切有情安乐的所依,这是极其稀有的。

   打个比方,一个精神病院的医生,对他自己来说,对精神病的痛苦极其厌离,然而以悲心的牵引他愿意进入精神病院,在那里长年照顾病人,帮助他们逐渐恢复理智,这种行为是极其稀有而高尚的。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相反来说,如果见到三有里面有各种高级的五欲享受——美酒、佳人、香车、豪宅,象微妙的无量宫一样,自己的贪爱没有一点减少,反而以利他为借口说,我们不应当舍离生死。为什么不舍生死呢?说白了,就是五欲舍不得放下。智者怎么能对这种观点欢喜呢?

   所以一个人对于取舍之处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分析不清世间和出世间的缘起差别,很容易混为一谈,所谓利益众生,也可能变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而已。有些人旗子打得很大——都是大乘、无上乘,口里说:“你是小乘出离,我的境界比你高,我要留在世间利益众生”,其实他是想留在世间多搞一点吃喝玩乐,不愿意离开五欲。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以清辨论师的《中观心论》来说,前两句“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就是菩萨由于具有见到三有过患的猛利出离心,所以他不是耽著三有的圆满而束缚在三有当中,而是对众生以大悲他自在转的缘故,为了他利,不安住在寂灭涅槃的边际。后两句“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就是全然为了利他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他是以大悲愿力等特意地在三有当中受生、安住。这里的“具禁行”,“禁”是遮止,真正大乘的菩萨,自私自利和损害众生的心念都完全遮止了,他唯一的行持是什么?就是利益有情。

   6、以如是根据需要悲心猛利之理,以及和不厌患轮回二者相违之理。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当中还会具体讲到),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这是再举《菩萨地》所说来破斥以上的观点,在《菩萨地》当中讲了一百一十种苦,为什么要这样广大、深入地思惟苦呢?因为思惟苦是对一切有情引发大悲的因,不认识苦能发大悲吗?看到众生都是那么安乐,也没有必要去救度他。实际上,只有对众生的苦难认识越来越深细,大悲才会修得越来越深广。所以论中说:“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正是见到三有充满了无边众苦,并不是安乐世界,才生起恒常猛利的不忍之心。一个愿意为别人着想的人,见到别人有苦难时,就会不忍心抛弃他,同样,菩萨见到轮回无量的母有情正在生死当中感受那么漫长、那么多的痛苦,他怎么忍心舍弃呢?所以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一切大乘菩萨共修的普贤行愿也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所以,从理论上说,菩萨应当对轮回痛苦极生厌离,在《般若经》中也说大乘菩萨应当厌离轮回。

   “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就是敌方却说“菩萨对生死一点不厌离”,这和《菩萨地》的观点是极为相违的。哪里相违呢?就是“心生恒常猛利不忍”和“不稍厌患”在内心的状态上完全相违。这个心生恒常猛利不忍,缘自己就是出离心,缘众生就是大悲心,是自己已经看到了生死的苦,心里很厌患,然后想到别人时会有一种不忍的悲心,愿意入生死去救他。

   比如自己心爱的孩子掉在粪坑当中,父亲不忍孩子受苦,所以以悲心跳入不净粪当中,但父亲没有跳之前和跳入后,对粪坑始终都是厌离的。

   一般人智慧有限,乐受和舍受不认识是苦,他把乐受当成真安乐,他会觉得生活很幸福、心里很满足,所以就说:“不要把佛法说成是厌世的教,佛法应当是安住在世间的。”这需要善加辨别。把轮回的那些有漏法执著为安乐,大家一起在轮回里面泡,这既不是小乘佛法,也不是大乘佛法,却是凡夫生生世世最拿手的生死之法。

   7、爱惜深厌轮回而不堕寂灭边的行为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大乘菩萨应当按照如理的次第真正发起大悲而入于轮回。现在时代的问题,就是对于修行次第不清楚,所以造成很多误解,误入歧途。真正按次第来,第一步对于生死要好好发起一个无伪的出离心,然后见到其他有情都是自己过去世的亲人,他们正在苦海当中漂流,那当然不能舍弃父母有情只图自己一个人快乐,这时候为了利他,甘愿跳入三有苦海,是以这样的方式而不舍离三有的,这不是凡夫庸俗的贪著轮回。这样一种道的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的意趣。……

   从上面这些教理可以认识到,出离轮回是大小乘的共道,所以叫做共中士道,大乘同样需要发起出离心、修习解脱道。在发起出离心之后有两条路,一条是只为自己解决问题趣入小乘,一条是在发起出离意乐之后,观照众生的痛苦由衷发起大悲心、菩提心,往大乘的道上走。这部《广论》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学人引入大乘,但是必须要以下下道支做为基础,也就是要以下士道深信业果、行持十白业道,中士道出离心、无我正见摄持修持戒定慧三学,做为大乘必须的共道基础。

   以上谈到大乘要以出离心为基础,再下来看密咒乘如何。

   8、如是之心,不仅显教大乘,金刚乘修行者也需生起之理。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圣天菩萨的《摄行炬论》是一部密宗论典):“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这个极无戏论行是密宗正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这是以一个教证说明出离心是密乘行者需要具足的入密基础。

   《摄行炬论》当中说:以这样一种次第应当趋入极无戏论行,是哪种次第呢?就是修行人最初就应当忆念无始生死以来的无量众苦,这样发起希求涅槃安乐的意乐,“遍舍一切猥杂”,就是一切内心散逸在贪著轮回的方面通通都要舍离,下至于王位自在,本质也是苦,应当修苦想,不应当贪执。不然贪执在欲尘上,怎么能显现密宗大清净的境界呢?

   以上通过教证理证很痛快地破除了所谓“大乘行人自身不应当厌患生死”的邪分别。”

   这些似是而非的邪分别,是印顺“人间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魔王波旬毁坏佛教的利器。种种邪师谬论,正是通过巧妙地投凡夫心之所好,饲以美味诱饵,才迅速得势。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邪师谬论欢然施虐之处,即是当今振兴佛教的着手之处。

   《灵峰宗论》讲道:“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约,否则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岂肯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惟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尘而已。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

   “禅教律三,同条共贯,非但春兰秋菊也。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世安有…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