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显、双运如来藏思想的深入人心,印顺“人间佛教”的诸多荒诞提法都将受到历史的清算。事实上,大乘佛宝并不遥远,更非远在天边,如能融通二三转****妙义,可以说,佛陀离我们其实是很近的,近到就在每位众生心中,近到无始以来未尝离开半步!如果不对大乘经论产生过度失真的误读,很容易明白,外境中功德圆满的相好佛尊,实为真心如来藏的投影和外现。大乘圣尊的神奇示现、自在游舞,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不过是教人反悟自心的善巧方便而已。所以,只有对双运离戏大法界一窍不通,并且对心灵的无始召唤麻木不仁的人,才会愚蠢地认为生佛迥异天地悬隔,才会幻想用与顺世外道同流的人本主义思想来改造我们伟大的大乘佛教!
即便佛陀真个现身人间,若不信大乘离戏实相,亦如盲如聋;若具正信正见,那么分分秒秒都和三世如来同一鼻孔出气,无时不在经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不向正本清源的关要处着眼,光是舍本逐末地向外忙活,有多大意义呢?
总之,大乘实相正见的有效彰显,佛教信仰的稳固建立,是发起真实菩提心的前提。出离心也同样需要有正见正信摄持。否则,若对三宝功德将信将疑,不知轮回世间的痛苦、欺惑本性,甚至连天界地狱、六道轮回、善恶因果等世俗正见都付之阙如,那么出离心和大悲菩提心又从何谈起呢?不具此二心,别解脱戒和大乘菩萨戒便形同虚设。没有戒学基础,定学和慧学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修行,也就泡汤了。
出离心之于大乘菩提心的重要性,于此需予特别强调。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自己尚对三有轮回贪恋不舍的人,竟能恳切立志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苦海,同证无上菩提。太虚大师之所以强调“大乘成佛心”必须以“出离流转心”和“向上增进心”为基础(“故能发成佛心,必先有出离流转之心也。故此三心次第相依,若无前二必无后心。常人所谓发大乘心,为众生发心等,若果未了三界众生生死之苦,决非究竟成佛之菩提心也。”),宗喀巴大师之所以认为大乘学人须将下士道和中士道修法作为重要前行,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不少人,竟然口口声声以不出(自相)轮回、不修定慧功德、生生世世变人为荣,究其正信正见,则乏善可呈。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利他救世、菩萨精神,不沦为贪著轮回世间、恣纵五毒烦恼的幌子,那才奇怪!此类行为,及其指导思想,应该对当代佛教的内在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谈改善(世间),不谈舍离,这就是我们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吗?度化一切众生圆成无上佛果的宏伟大愿,难道能和狭隘耽著现实利益的人本主义划上等号吗?自己尚对出离心、菩提心和大乘实相正见没有深切认识,就能够“以己之昏昏,示人以昭昭”,给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吗?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时,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
“今天继续讲“除遣邪分别”。上一次我们讲了邪见之相,对方的观点是菩萨不应当厌离生死,理由是菩萨应当在生死当中摄受有情,而且在生死当中有大利益。
下面是对彼遣除,分八段讲。
1、对于不怖畏轮回的教证意义颠倒执著是大错谬: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意思是,经文没错,是你对经文颠倒理解,所以成为大错谬。这个关要不通达的话,一般人分析不清楚,认为不必要修厌离心,实质上会变成对人天欲妙的贪执,把大乘佛法沦为有漏的人天之法。
这是一个大问题,当年在西藏都有这种问题的话,今天在汉地更是比比皆是了。一般人没有如理辨别的能力,很容易颠倒执著经义,所以导致行为出现很多混乱,出现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这些疑问不解开,菩提道就没有办法如理如量地依次第走下去,所以以理抉择相当重要。下面看怎么抉择,这是一个长句,首先排除不正确的了解,然后再显示经文的正确含义: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死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经上说“菩萨不应厌患生死”,这不是要说明由于惑业力而漂流生死,那么多的生老病死、无量的大痛苦不应该厌离,而是显示作为一个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乃至生死的最后边际,披上精进铠甲学习菩萨行,在这时候,一定要提起心力,应当要发起这样猛利的大誓愿,就是:即使所有众生一切种类的大痛苦,每一个刹那都降临在自己的身心上,自己都可以担负起来,终究不因为这种大苦而有厌离怖畏。对广大的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要发起勇悍的心力,在生死当中不应当厌离。
所以对于以业惑他自在转的苦,这是要厌离的,因为这是一种行苦的自性,怎么能不厌离呢?而为了利益众生主动地承受众生的苦难,这是不应该厌离的。比如说,一种苦受由业惑不自在地显现在自己的身心之上,这说明根本没有超出苦集,另一种是以大悲心观照众生之后,为了帮助他们,主动地代众生受苦。这两者性质截然不同,一种是以烦恼和业的势力,显现种种的苦报,是一种不自在的相;一种是具有悲心,主动愿意代众生受苦。对菩萨来说,前者是一种迷乱,怎么能不厌离呢?不厌离就会长夜流转生死。后者是和大悲相应的,能迅速积聚成佛资粮,当然应当摄取。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类似地讲道:菩萨见到能让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一刹那生起布施等的善念,为了成办这一点,即使在百万劫精勤都心甘情愿,没有一点疲厌。……
2、宣说遣除对三有见为胜利之义的颠倒执著之理。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再讲“于三有中见为殊胜利益”的真正含义,就是前面经典所说的,菩萨精勤地利益有情,对于这个利他之事发起精进,这样他的内心能够获得大安乐。所以“不厌患三有”的意义,是指对于在生死之中利益有情不应当厌患,应该对这个趣入轮回利他发起欢喜心。
所以,“不应厌患”是指对于在生死中利益有情不应厌患,不是对沉溺生死不应厌患。举例来说,在洪水当中自己不会游泳,如果不厌离,那就会被淹死,但是如果已经会游泳,那对于入水救人就不应该厌离,否则有能力救人却见死不救,这是非常不应理的做法。实际上,能在大水当中勇猛地救人,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大义大勇。所以这两者不可混淆,对于自己沉溺在生死洪流之中,当然应当厌患、赶紧出离,对于在生死之中利益有情却不能厌患。今天往往拿这个当挡箭牌,口里说:佛法在世间,我们要在世间随缘,所以我们也要会吃喝会玩乐。这样是把三有痛苦颠倒见为大胜利,而不是对于在三有当中利益有情见为大利益。
3、对于三有生起悲心欢喜,但对以业惑转生轮回须要恐惧之理: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如果是以烦恼和业的缘故,不自在地在生死中漂流,每天自己都在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的众苦逼迫之中无法自在,这样连自己的利益都不能成办,怎么谈得上利他呢?我们常常会喊口号:我要普度众生!如果自己都度不了,自己烦恼起来只能吃安眠药,这怎么能普度众生呢?所以不能把对生死的贪执当作在生死之中利益有情,这是一切衰损之门,障碍自己障碍众生,这样下去就是玩弄佛法,打着大乘的幌子实际是搞贪嗔痴搞吃喝玩乐,所以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分析清楚。
因此大乘不但要厌离生死,而且和小乘的厌离相比,是极应厌离极应灭除。相反,如果是由大悲力、大愿力敢于到三有去受生,那是应当欢喜的。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很多再来菩萨,就他们自己来说,已经超出三有,但是他们以愿力、三摩地力还是入母胎受生,佛为了救度人类也示现入胎出胎,示现和人一样的行为相。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就是因为慈悲。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人在地球上就象小蚂蚁一样,不容易看到法身佛,所以佛为了救度众生,降生到这个小地球上,示现和众生一般大,说同样的语言,这样众生就可以和佛亲近、得到佛的救度,所以示现报化二身的原因,就是慈悲。菩萨也是发愿利益众生,他们超出生死苦海之后,最主要的事业就是利他,所以初地就有愿力受生,在三地就有三摩地受生等等,这些受生是极应随喜、极应发愿随学的。
4、对于以业惑转生和以愿力等转生没有区分而如是宣说,于行菩萨戒产生恶作罪。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如没有这样区分何种厌患应理、何种厌患不应理,而说菩萨不应当厌离以业惑所导致的生死诸苦,假如受了行菩萨戒律仪,按《菩萨地》所说,这就犯了一个恶作罪,是染违犯。具体情况在宗大师的《菩萨戒释》当中有,本论恐怕篇幅过长没有具体摘录。
在《菩萨地》当中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菩萨见到很多经典上都说诸菩萨爱乐生死、不乐涅槃,由于对经义误解的缘故,他生起这样的邪见,这样立论:菩萨不应当欣乐涅…
《第九章 神圣的回归 第三节 此中有真意(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