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叁節 此中有真意(2)▪P5

  ..續本文上一頁有心而無語無行,有語而無行無心者乎?今之學者,不惟分門別戶,縱發心遍學,曾不知其一以貫之。……此無他,最初參學,既不具正眼,又不具真正大菩提心,又不具真正爲生死心故也。不爲生死,決不能發起大心。不發大心,決不能開發正眼。欲真爲生死,別無他術,須識叁界無非是苦,現在身心便是苦具,不知苦故,重造苦因。今以四大觀身,四蘊觀心,了知無我我所,只緣迷惑,枉受輪回,深生慚愧,猛求解脫,此即真實爲生死心。而又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諸佛已悟,衆生尚迷,我今既知此理,誓與衆生,同證正覺,此即真正大菩提心。發此心已,又知設有一事不合佛行,一言不合佛語,一念不合佛心,則不足自利利他。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皆磨礲真性之具,斷不在衣缽錫杖間,便應洞明作犯止持,及開遮方便,方成佛行。十二分教叁乘聖典,皆指點心性之诠,斷不在名句文身間,便應痛究偏圓權實,及體宗力用,方解佛語。拈花豎拂種種機緣,皆點鐵成金方便,斷不可落識情蔔度邊,便應直下覓心了不可得,不于心外商量古人公案,方契佛心。夫佛心己心,豈有二哉,觀現前一念心了不可得,不複誤認緣影爲心,方知一切諸法,無非即心自性,既知一切法皆即自心,則佛心亦即自心。既知佛心即是自心,則佛語佛行,何獨非自語自行乎?不于心外別覓禅教律,又豈于禅教律外別覓自心,如此則終日參禅看教學律,皆與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應于一念間矣!”

   蕅益大師對發心和聞思修行關系的深刻論述,爲後人指點了迷津。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等甯瑪派大德也反複強調,認真修學《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入菩薩行論》等修心寶典,是成熟學人相續的重要途徑。通過世俗修心法門的熏習,學人道心定能增上穩固,從而順利悟入勝義實相。二谛圓融的如理修學,是造就快樂的解脫者和欣欣向榮的佛教新氣象的根本保證。

   古人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法要通過人才能起作用。是故,采取什麼樣的方式,讓佛法更加有效地利益衆生,同時自身得以廣泛流傳,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堅持正信正見的前提下,開辦佛學院,建設如理如法的道場,下大力氣培育僧俗人才,當然是關鍵環節。但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注意,學修結合、叁學遞進、圓融無違的傳統精神決不能丟掉。破法者蓄意製造的偏墮混亂和敵對情緒,引發了嚴重後果,留下了深刻教訓,必須引以爲戒。

   在培育僧才方面,藏傳佛教有不少優良傳統值得借鑒。譬如說,在講聞興盛、極重法義研學的同時,又高度強調熟練背誦經論教言。不要說聲名卓著的大上師,即便普通出家人,也無不背得整部整篇的佛經祖語,在交談、講法、辯論或著書之際,往往脫口而出信手拈來。刻入學人心坎深處的這些金剛語,讓人終身難忘,由此對深刻理解法義和熏陶宗教情懷所帶來的助益,非過來人不可盡言。(漢地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此頗有相似之處,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曆來是士子們必須熟背的內容。可惜現在早已古風不存了。)至于廣泛開展的精彩熱烈的辯論,在抉顯佛法真義增上學人智慧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十數年乃至數十年如一日地誠敬依止上師善知識,比起叁四年課桌上的形式交往,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語。有人拿敬信上師來批評密宗,殊不知這正是生命大智慧得以有效傳遞的關鍵所在。漢地佛學院的根本毛病,主要就出在這裏。短短幾學年一晃而過,數十名學生各奔東西,撒出去後很快被茫茫人海所淹沒,連個影子都找不到。表面看是重獲自由,實際對大多數人而言,正是以更大的不自由作了代價。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具德上師的長期提攜和慈悲加持,至關重要。作爲初學者,沒有十幾二十年以上的嚴格管束、具體引領,僅學點皮毛名相便隨心所欲地獨立行動,能不讓人捏一把汗嗎?尤其是這物欲橫流濁惡不堪的末世,常讓人身不由己,過早的放任自流無疑會損及道心正念。要是果真有出淤不染的善根、緣份,又何以隨業風飄落這樣的時代呢?

   尊師重道,本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受到冷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過份崇尚個人價值和個性特色(背後有薩迦耶見作祟)的時代風潮。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學生有心長期依師,佛學院裏具足教證功德、深孚衆望的合格上師,又有多少呢?批評密宗敬重上師,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反映出漢地具有強大精神凝聚力的高僧大德的稀罕,以及師道之沒落。沒落到對正常現象大驚小怪,稀罕得心生忌妒!優秀師資嚴重匮乏、丟掉尊師重道的傳統精神、沒有長期深造的機緣、學修脫節、人才師資更加下滑,我們的漢傳佛教,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這個令人痛心的怪圈呢?

   反觀藏地,這樣的放任、失控現象卻不多見,在各個教派、傳承的有效引領下,聞思修行均穩定有序地得以開展。漢地學人比賽的是誰跑的地方多,誰的人緣關系廣,而藏地佛教徒,則以長期依師、安住不動、博學精修爲榮。特別是有學有證的高僧大德不斷湧現(當然這和密宗的獨特加持力有關),爲優秀傳統的繼承、佛法智慧的傳遞以及佛教勢力的鞏固,提供了有力保證。學修結合、叁學遞進等基本要求,也在圍繞佛教大師獨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凝聚力發展起來的良好師徒關系中,得以順利落實。正是系統有序的學修環境和長期穩固的師徒關系,使藏傳佛教長盛不衰。

   當然,長盛不衰並不等于十全十美,漢地有許多優良傳統,也很值得藏傳佛教學習。上述感想,不過是筆者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的或許有參考價值的個人意見。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說,如今在漢地相當時髦的一些錯誤觀念,在藏地是沒有的。譬如,有人慨歎“修行修行,把佛教都快修沒了”,有人深表贊同,于是,極力打倒真修實證,千方百計誘導所有佛教徒鑽進世俗社會中摸爬滾打,竟成了所謂的複興佛教的方針大略!這種做法,不讓我們的佛教迅速衰敗下去,那才怪了!

   大乘菩薩精神,當然要體現在入世救世上,但決不是叫每個佛教徒都無意義地去殉葬,通過犧牲自己的解脫慧命換取暫時的虛假繁榮。當代弘法事業的確時不我待,但越是如此,越應該深謀遠慮長期規劃。直線思維模式不僅在抉顯勝義實相上栽了大跟頭,而且事實證明,即便在推廣佛法的方式方法上,也錯誤不斷。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爲和以退爲進的可持續性發展,孰優孰劣,早由古人的一句“磨刀不誤砍柴功”,給出了答案。看古人公案可以知道,即便經過長期苦修證得心性,他們也常默默無聞地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待到龍天推出方隨緣利生。現在的時局,不一定允許原封不動地照搬古人做法,但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一位具證大德出手,是千百個具縛凡夫也望塵莫及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在于需不需要修行,而在于需要什麼樣的修行!是在清淨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和實相正見指導下,堅持二谛圓融的傳統精神進行修行呢,還是遁世枯坐、唯求自利,或者一頭紮進紅塵世間拼命撲騰?什麼事情,都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許多情況下,丟掉直線思維模式和輕浮心態,虔誠地向傳統精神中尋求感悟、吸取營養,才是走出困境的良策。許多麻煩和困擾,實際並非源于傳統佛教的過患,反而恰恰是由于沒有把握和堅持傳統佛教的精髓所致!對于這一點,一定要生起清醒的認識。所以說,批判傳統、抛棄傳統決非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如果把物質文明的虛假繁榮所引發的時代優越感無限擴大化,積極向庸俗的人本主義、順世外道思想看齊,實際是非常愚蠢的行爲。

   不先下苦功感悟傳統精神,努力提升自身的宗教情懷、人格修養和學修境界,怎能對佛教作出實質性貢獻呢?知見未明腳跟未穩,就匆匆撲進花花世界,若能全身而退就已是萬幸了,哪還談得上什麼利生大業呢?

   關于靜處修法的功德和散亂愦鬧的過患,佛經祖語進行了廣大宣說。如《大寶積經》雲:“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不舍愦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叁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複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叁菩提果。……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離山林。”

   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也慈悲開示道:“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贊,況涅槃澄淨賢聖尊崇。佛話經雲: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諸佛鹹憂;比丘在山息事安臥,諸佛皆喜。況複結跏束手緘唇結舌,思惟寂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豈非要道!唯此爲貴,余不能及。”

   “第叁閑居靜處者:……叁種叁昧必須好處,好處有叁:一深山遠谷,二頭陀抖摟,叁蘭若伽藍。若深山遠谷途路艱險,永絕人蹤誰相惱亂,恣意禅觀念念在道,毀譽不起,是處最勝。二頭陀抖摟,極近叁裏交往亦疏,覺策煩惱,是處爲次。叁蘭若伽藍閑靜之寺,獨處一房不幹事物,閉門靜坐正谛思惟,是處爲下。若離叁處,余則不可。白衣齋邑,此招過來恥,市邊鬧寺複非所宜,安身入道必須選擇,慎勿率爾。若得好處,不須數移。”

   “凡令講說或勸爲衆生,內癢外動,即說一兩句法,或示一兩節禅,初對一人馳傳漸廣,則不得止。初謂有益,益他蓋微廢損自行,非唯品秩不進,障道還興。象子力微身沒刀箭,掬湯投冰翻添冰聚,毗婆沙雲破敗菩薩也。昔邺洛禅師名播河海,往則四方雲仰,去則千百成群,隱隱轟轟亦有何益利?臨終皆悔。……大論雲:菩薩以度人爲事,雲何深山自善?答曰:如服藥將身體康複業,…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叁節 此中有真意(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