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诸佛体用平等。前三教为偏,惟圆教为圆”,不难看出,无论在华严宗还是天台宗里,一念不生其实均为十分了义的圆妙法门,地位很高。
禅宗对一念不生的推崇,更是不胜枚举。如《传心法要》云:“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云:“直须一念不生颠倒心绝,方知无迷可破,无悟可待,无知解可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云:“尔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尔一念心不能歇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始终,尔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无明树,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尔若歇得,便是清净身界。尔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树。”
圆悟禅师大力阐述道:“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处,则便透脱。不堕情尘,不居意想,迥然超绝,则遍界不藏,物物头头,浑成大用,一一皆从自己胸襟流出。”
“直是一念不生,方有少分相应。所以先师道:直须是命根断始得。”
“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若也涉思量作计校,分能所作知解,则千里万里。祖师门下直教见须实见悟须实悟证须实证。”
“所以云:参禅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须是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才敲磕便见。”
“但能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
“只贵大根利智,回光返照,于一念不生处明悟此心。况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间法,长时印定方寸,孤迥迥,活泼泼,才生心动念,即昧却此本明也。如今要直截易透,但放身心空劳劳地,虚而灵,寂而照,内忘己见,外绝纤尘,内外洞然,唯一真实。”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俱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直截承当。外不见有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剔脱,岂不是心空?”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本来圆湛不曾动摇,威音佛前直至如今,廓彻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多见聪明之人,以妄心了了,放此妄心不下……直须长时虚闲,自做工夫消遣诸妄,使有个自家省悟之处始得。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
此外,莲池大师《禅关策进》云:“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至于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庐山莲宗宝鉴》卷一云:“净念相继久久纯熟,惑尽障除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悟此觉性,内无能念之心,外无所念之境,能所两忘生佛无二。”可见一念不生的观心妙法,已经深深融入大乘佛法的方方面面,后世的禅净双修之风,也从中汲取到有益的营养。
是故,萧平实师徒对一念不生的抨击,实际是对大乘显密佛法精义的无耻挑衅和严重背弃。这是我们大乘佛教徒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
应当再次强调,大乘无念修法,并不是强压念头不起,在分别念之外另觅一别别他体的实相真心,而是在分别念显现的当下体证其双运离戏的胜义本性,从而无勤自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其为现空双运轮涅无二的大乘实相正见摄持下的微妙法门。
《六祖坛经》云:“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灵峰宗论》云:“若离现前一念,别求一念未生前,谓是向上,全堕灭相法尘。当知念即无念,故云未生。”《宗镜录》卷九十二云:“若无念之人,非是离念,但是即念无念,念无异相,虽有见闻,皆如幻化。又一念顿圆,常见十法界万法中道之理。”圭峰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注》云:“(经曰)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疏曰)一识智对。无念则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则为失念,是识也。故论中说:觉则离念、念则不觉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无念,故皆解脱。”
法藏大师于《大乘起信论义记》中讲道:
“(论曰)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若知一切法虽说(而)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释曰)……初中言虽说虽念皆无能所者,明念即无念,非灭于念。非灭念故,名虽念,离于断见;即无念故,皆无能所,离于常见。于一念间离此二见,见此无二之法,故能称顺中道随顺法性也。又亦可虽在于彼言念等中,观此念等常无能所,虽未能离念,而顺于无念,故名随顺。此释方便观也。久观不已,即能离兹妄念,契彼无念真理,故名正观。”
“(论曰)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释曰)初中言能观无念向佛智者,在因地时,虽未离念,能观如此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向佛智,以是证知佛地无念……
(论曰)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释曰)举失中言“是故”者,是前无念名为觉故,即显有念不得名觉。“以从本来”等者,显不觉所以,即金刚已还一切众生未离无始无明之念,故不得觉名。……
(论曰)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释曰)下显得中,若至心源得于无念,则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故言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生住异灭也。以无念等故者,释成上义。疑云:佛得无念,众生有念,有无悬隔,云何能知也?释云:众生有念,本来无念,佛既得彼无念,无念与念本来平等,故云:以无念等故,是故得知也。”
从上可知,善证的无念修法乃是于念无念、当体空寂,由此来看“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以及阿底峡尊者所言“生起一百个分别妄念,就会呈现出一百次法身智慧”,当有不同的感悟。
究实而论,一念不生、于念无念,亦为第二峰头的接引方便,不可执取。保唐无住禅师指出这一点:“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五灯会元》)此番风光,更非过来人所不能领略了!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