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P5

  ..續本文上一頁世諸佛體用平等。前叁教爲偏,惟圓教爲圓”,不難看出,無論在華嚴宗還是天臺宗裏,一念不生其實均爲十分了義的圓妙法門,地位很高。

   禅宗對一念不生的推崇,更是不勝枚舉。如《傳心法要》雲:“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

   《大慧普覺禅師語錄》雲:“直須一念不生顛倒心絕,方知無迷可破,無悟可待,無知解可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雲:“爾一念心歇得處,喚作菩提樹,爾一念心不能歇得處,喚作無明樹。無明無住處,無明無始終,爾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無明樹,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爾若歇得,便是清淨身界。爾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樹。”

   圓悟禅師大力闡述道:“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處,則便透脫。不墮情塵,不居意想,迥然超絕,則遍界不藏,物物頭頭,渾成大用,一一皆從自己胸襟流出。”

   “直是一念不生,方有少分相應。所以先師道:直須是命根斷始得。”

   “傥或思量擬議,即沒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即名爲佛。若也涉思量作計校,分能所作知解,則千裏萬裏。祖師門下直教見須實見悟須實悟證須實證。”

   “所以雲:參禅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須是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才敲磕便見。”

   “但能上無攀仰下絕己躬,外不見大地山河內不立聞見覺知,直下擺脫情識,一念不生,證本地風光,見本來面目。”

   “只貴大根利智,回光返照,于一念不生處明悟此心。況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間法,長時印定方寸,孤迥迥,活潑潑,才生心動念,即昧卻此本明也。如今要直截易透,但放身心空勞勞地,虛而靈,寂而照,內忘己見,外絕纖塵,內外洞然,唯一真實。”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丈夫俱決烈志氣,慷慨英靈,踏破化城直截承當。外不見有一切境界,內不見有自己,上不見有諸聖,下不見有凡愚,淨裸裸赤灑灑,一念不生桶底剔脫,豈不是心空?”

   “當人腳跟下一段事,本來圓湛不曾動搖,威音佛前直至如今,廓徹靈明如如平等。只爲起見生心分別執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頓休,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多見聰明之人,以妄心了了,放此妄心不下……直須長時虛閑,自做工夫消遣諸妄,使有個自家省悟之處始得。古人雲: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

   此外,蓮池大師《禅關策進》雲:“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至于一念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廬山蓮宗寶鑒》卷一雲:“淨念相繼久久純熟,惑盡障除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悟此覺性,內無能念之心,外無所念之境,能所兩忘生佛無二。”可見一念不生的觀心妙法,已經深深融入大乘佛法的方方面面,後世的禅淨雙修之風,也從中汲取到有益的營養。

   是故,蕭平實師徒對一念不生的抨擊,實際是對大乘顯密佛法精義的無恥挑釁和嚴重背棄。這是我們大乘佛教徒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

   應當再次強調,大乘無念修法,並不是強壓念頭不起,在分別念之外另覓一別別他體的實相真心,而是在分別念顯現的當下體證其雙運離戲的勝義本性,從而無勤自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贊其爲現空雙運輪涅無二的大乘實相正見攝持下的微妙法門。

   《六祖壇經》雲:“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靈峰宗論》雲:“若離現前一念,別求一念未生前,謂是向上,全墮滅相法塵。當知念即無念,故雲未生。”《宗鏡錄》卷九十二雲:“若無念之人,非是離念,但是即念無念,念無異相,雖有見聞,皆如幻化。又一念頓圓,常見十法界萬法中道之理。”圭峰宗密大師《圓覺經略疏注》雲:“(經曰)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疏曰)一識智對。無念則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則爲失念,是識也。故論中說: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無念,故皆解脫。”

   法藏大師于《大乘起信論義記》中講道:

   “(論曰)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若知一切法雖說(而)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釋曰)……初中言雖說雖念皆無能所者,明念即無念,非滅于念。非滅念故,名雖念,離于斷見;即無念故,皆無能所,離于常見。于一念間離此二見,見此無二之法,故能稱順中道隨順法性也。又亦可雖在于彼言念等中,觀此念等常無能所,雖未能離念,而順于無念,故名隨順。此釋方便觀也。久觀不已,即能離茲妄念,契彼無念真理,故名正觀。”

   “(論曰)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釋曰)初中言能觀無念向佛智者,在因地時,雖未離念,能觀如此無念道理,說此能觀爲向佛智,以是證知佛地無念……

   (論曰)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釋曰)舉失中言“是故”者,是前無念名爲覺故,即顯有念不得名覺。“以從本來”等者,顯不覺所以,即金剛已還一切衆生未離無始無明之念,故不得覺名。……

   (論曰)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

   (釋曰)下顯得中,若至心源得于無念,則遍知一切衆生一心動轉四相差別,故言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生住異滅也。以無念等故者,釋成上義。疑雲:佛得無念,衆生有念,有無懸隔,雲何能知也?釋雲:衆生有念,本來無念,佛既得彼無念,無念與念本來平等,故雲:以無念等故,是故得知也。”

   從上可知,善證的無念修法乃是于念無念、當體空寂,由此來看“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以及阿底峽尊者所言“生起一百個分別妄念,就會呈現出一百次法身智慧”,當有不同的感悟。

   究實而論,一念不生、于念無念,亦爲第二峰頭的接引方便,不可執取。保唐無住禅師指出這一點:“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五燈會元》)此番風光,更非過來人所不能領略了!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