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1)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1)

   前面兩節,主要探討了勝義修法的原則和要點,下面就其他一些修要再稍做論述。

   蕭張師徒誹謗寂天菩薩道:“又如寂天所造《入菩薩行》,則雲:“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身及諸財富,叁世一切善;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寂天認爲如果修行人能夠不吝惜而盡施其身以及財富,只要能夠把這個意識覺知心的心量給提發出來,這個就是修行人殊勝的菩提心了,這個修行人就能除盡諸苦,達成涅槃。顯然的,這樣的菩提心是意識覺知心所住的境界,是能生之法,“能生之法必有滅時”;寂天所說之菩提心,既是原本沒有,後來發心而有,則他出生此一菩提心時,即是落入有生有滅、離開中道、落于兩邊的有爲法上。真正的真實心菩提心,是離于二見的不生不滅法,是本來就存在的菩提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後來發心才有的。故知寂天同于月稱,亦是落入有生滅體性的意識境界中,錯把意識認爲是不生不滅的實相心菩提心,這根本不是《十地經》中所說以第八識如來藏爲中心的修證行門。

   寂天這樣的言論也犯下誹謗叁寶、毀壞正法的罪過,因爲佛所說的真實菩提心,是指一切有情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爲如來藏),並不是指這個有分別性的第六識意識心——覺知心。雖然說,學人如果能夠像寂天所說一樣,做到盡施我們的身心以及財物給予叁寶,來護持叁寶,那是非常值得我們贊歎的行爲,然而這樣的發心乃是屬于修集福德資糧與消除學佛障礙的人天有爲善法,還只在信仰的階段,因此不能稱爲是真正的發起勝義菩提心,因爲這個是屬于意識所行的境界,只能說是世俗菩提心罷了;寂天既然不能觸及勝義菩提心,而以意識說爲勝義上的菩提心,顯然他是沒有證悟如來藏、沒有證悟阿賴耶識、沒有證悟勝義菩提心的凡夫;他既然落在意識心上,意識即是常見外道所說的常不壞我,即是常見外道所說不壞的神我,那麼寂天不是常見外道,又是什麼?”(《真假邪說》P127~128)

   《入菩薩行論》前八品,本來就是宣說世俗菩提心,至于二我空的勝義菩提心,則于《智慧品第九》中作了廣大開顯。《真假邪說》引的那幾頌,出自《受持菩提心品第叁》,該品所講的主要內容,是怎樣如理接受菩薩戒。指明這幾點,蕭張師徒不無誇張的言辭,就頓然顯得極其可笑了。

   把布施等方便福德修法,誤當作勝義菩提心狠批一通,肯定是搞錯了對象。在《入行論》前八品中,沒有出現“勝義菩提心”的字眼,也基本沒涉及離戲實相的勝義理,布施、忏罪、護戒、忍辱、精進、靜慮,這些世俗修法,什麼時候“誹謗叁寶、毀壞正法”了呢?

   “以意識說爲勝義上的菩提心”,實在讓人莫名其妙!或許是“吾心成涅槃”、“滅死勝甘露”等字眼,又讓習慣依文解義的蕭張師徒産生了誤讀吧,可是請不要忘記,佛陀是“福慧兩足尊”,因此以清淨正見所攝持的世俗菩提心,不僅是入大乘道的前提,同時也是圓滿方便福德資糧、成就如來妙色身的正因。僅將其當作“人天有爲善法”,是十分錯誤的。《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大般涅槃經》雲:“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布施者獲福,慈心者無怨,爲善者消惡,離欲者無惱。若行如此行,不久般涅槃。”《大智度論》雲:“好施者安樂,終無有是苦,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衆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萬善同歸集》雲:“楞伽山頂經雲:菩薩速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爲因緣;二般若道者,能至寂滅。是以般若無方便,溺無爲之坑;方便無般若,陷幻化之網。二輪不滯一道無虧,權實雙行正宗方顯。住無所住,佛事所以兼修;得無所得,智心所以恒寂。”布施等方便福德修法,是否完全與佛道無緣,上述教言作出了明確回答。

   初地菩薩圓滿布施度,二地菩薩圓滿持戒度……,乃至五地菩薩圓滿靜慮度。如是請問,初地至五地的聖者菩薩,是否所修持也僅是“人天有爲善法”,“還只在信仰的階段”呢?

   基的現空大雙運,道的殊勝智慧資糧與方便福德資糧雙運,果的法身與色身(含報、化)雙運,此是叁世如來的無垢教義。所以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皆是圓成無上佛果的要素。即使十地菩薩,相續中也未舍“爲利有情願成佛”的世俗菩提心,否則,便不可能圓具進求佛果的因緣和動力。(事實上,修行時間愈長、修證果位愈高,此一珍貴善心亦必然愈加增上、堅固。)是故,無僞的世俗菩提心,自始至終皆是大乘行人不可或缺的品質,在這個意義上,說她是“滅死勝甘露”,說依她而“吾心成涅槃”,何過之有?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雲:“于諸衆生常起大悲,能舍內外一切諸物,爲離悭嫉故,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此中既有能發所發、能緣所緣,甚而有忘失的可能,顯見是指世俗菩提心,且與《入行論》前八品一樣,並未在頭上冠以“世俗”二字——這兩個字,讀者自可根據具體語境讀出來。若依蕭氏邏輯推論,只要沒加“世俗”的定語,便須一概以勝義菩提心論處的話,那麼佛陀和龍樹菩薩是不是也“落入有生滅體性的意識境界中”,也是“沒有證悟勝義菩提心的凡夫”,“也犯下誹謗叁寶、毀壞正法的罪過”、“不是常見外道,又是什麼”呢?

   《入行論智慧品》開頭就說:“此等一切支(即前八品所述之世俗菩提心、前五度),佛爲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世俗與勝義,許之爲二谛。勝義非心境,許心是世俗。”《入中論》也講道:“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可見應成派論師對二谛的內涵和關系,具有十分清醒的認識,與蕭張師徒的顛倒混亂截然不同。硬把布施等世俗方便,曲解成方便生的勝義菩提心,進而妄加批鬥,這種做法實在要不得!

   健忘的蕭張師徒自己說過:“做善事累積福德資糧是非常重要的事,經由布施的修行,在世間的資財上我們不僅能夠獲得今世的安樂,更能夠得到後世的圓滿富貴,長壽福報,在出世間的聖財上,布施這一法門,更是能夠讓我們修行直驅佛道成就的快速道路,從凡夫地邁向佛地,布施能夠成就如是功德。”(《真假邪說》P17)“等覺菩薩位,受生叁界,廣行布施,布施一切內財與外財。如是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舍身時、無一處非舍命處;于一切時廣施內財外財,衆生要錢給錢、要眼給眼、要手給手、要頭給頭、要命給命,要什麼就給什麼,有求必給。就在一百劫中,如是廣施內外財,修集廣大福德,並且與衆生廣結善法因緣,自然完成叁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淨業。”(《真假邪說》P187)“次第漸至等覺位中,複于百劫中隨處舍身受生,布施頭目腦髓身軀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無量內財而修相好,乃能于最後身菩薩位具足福德。”(《狂密與真密》)真不知道,這些話,是否也可算是“落入有生滅體性的意識境界中”呢?

   什麼叫做雙重標准,什麼叫做自相矛盾,什麼叫做邪惡無恥,蕭平實師徒的言行給出了最佳注腳。

   他們還說:

   “寂天所大力弘傳的自他交換法,也正是密教的妄想法。”(《真假邪說》P156)

   “由其所造《入菩薩行》文中,可見其修證如此,是故不宜高推寂天爲地上菩薩,寂天尚未證得第八識而起實相般若之總相智慧故,仍在賢位六住未滿之境地故。由其所言自他交換法之知見,亦可了知其尚未斷除我見,尚未證得實相般若也。

   古時之寂天如是誤會佛法,而信受自他交換法,今人亦複如是步其後塵:“…她曾無數世作過我的母親,皆以慈悲心愛護我,令我不饑、不冷,從住胎、出生、養我、育我之中,受盡艱苦,冒著罪苦惡名,如是守護我,數利于我。而今她仍在輪回中。我今欲報母恩,當除其苦,如是思維,觀母親其被苦、集所害,由我承擔此苦。觀想母之業報,化作業氣,全流入我心中,而我見到母親是如此輕安,我內心有無比的喜悅。又將我叁世一切善功德,全無吝惜的施給母親。這些善功德流入母親心中後,看到母親立即現前安樂,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當前即身成佛,我內心立刻充滿著猛利喜樂。再次觀想六親,亦如是修。再次觀想怨仇、朋友、六親。再次觀想一切衆生。2、彼二乘風息——出息時,我一切善樂,隨風施給衆生,入息時,衆生一切罪苦,都流入我身。”(181-96~97)

   如是自他交換法,應系緣于四無量心而産生之妄想。四無量心本是假想觀,藉此修學慈悲喜舍,令自己之心態有所轉變;此乃成爲叁地大心菩薩所應修證之觀想法門,是假想觀,而非觀想之後真能使所觀者在現實中成爲自己所觀想之受樂狀態。密宗古時上師不知不解此理,亦未能成就四無量心之觀行,故不能知四無量心乃是假想觀,而誤會如是觀想可以成爲事實,便演生出自他交換法,而認作真實法,用以教人。乃至自言觀想成就時,即是現實中亦能成就之。由是正理,故說自他交換法是虛妄之想,無有實義也。”(《狂密與真密》)

   “複次,寂天所言“愛他棄我執”者,乃是妄想也。此乃後來興起之一神教所說者。若愛他即可棄我執者,則應一切人間母親皆已棄我執,皆已成阿羅漢也,一切人間母親皆愛子女而無保留故,皆舍自己所欲而令子女得安樂故,然而現…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