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1)▪P3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何人二者能雙運,輪回涅槃皆不住。””

   《萬善同歸集》也講到真俗、性相、事理、權實的圓融無礙:“問:安心入道須順真空,起行度生全歸世谛。但了法性以辨正宗,何乃斥實憑虛喪本驟末,有爲擾動造作紛纭,汨亂真源昏濁心水?

   答:第一義中真亦不立,平等法界無佛衆生。俗谛門中不舍一法,凡興有作佛事門收。是以諸佛常依二谛說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義谛。唯識論雲:撥無二谛是惡取空,諸佛說不可治者。金剛經雲:發阿耨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賢首國師雲:真空不壞緣起業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剛叁昧論雲:真俗無二而不守一,由無二故則是一心,不守一故舉體爲二。華嚴經雲:譬如虛空于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舍大願調伏衆生,轉正****不壞因果。又雲:菩薩摩诃薩了達自身及以衆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雖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亦不舍諸法自相。雖于諸境界永離貪欲,而常樂瞻奉諸佛色身。雖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知諸佛國土皆如虛空,而常樂莊嚴一切佛刹。雖恒觀察無人無我,而教化衆生無有疲厭。雖于法界本來不動,而以神通智力現衆變化。雖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轉淨****令衆生喜。雖能示現諸佛神力,而不厭舍菩薩之身。雖現入于大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權實雙行法,是佛業。是以若撥果排因,即空見外道;據體絕用,是趣寂聲聞。又若立正宗,何法非宗?既論法性,何物非性?從迷破執,則權立是非,從悟辨同,實無取舍。今所論者,不同凡夫所執事相,又非叁藏菩薩偏假離真及通教聲聞但空滅相。若離空之有,乃妄色之因。若離有之空,歸灰斷之果。今則性即相之性,故不閡繁興;相即性之相,故無虧湛寂。境是不思議境,空是第一義空。舒卷同時,即空而常有;存泯不壞,即有而常空。……理法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休心絕念名理行,興功涉有名事行。……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緣起,以顯體性;興功事行,即是發淨緣起,以成相用。……是以八地,已能離念,佛勸方令起于事行,知由離念不了。……是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愍叁藏錄雲:若言世尊說諸有爲定如空華,無有一物名虛妄者,虛妄無形非解脫因,如何世尊敕諸弟子:勤修六度萬行妙因,當證菩提涅槃之果。豈有智者贊乾闼婆城堅實高妙,複勸諸人以兔角爲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雖是凡夫發菩提心行菩薩行,雖然有漏修習是實是正有體虛妄,非如龜毛空無一物說爲虛妄,皆是依他緣生幻有,不同無而妄計。若如是解者,常行于相,相不能閡,速得解脫。迷情局執于教不通,雖求離相,恒被相拘,無有解脫。又雲:若叁世佛行執爲妄想,憑何修學而得解脫?不依佛行別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德雲:若一向拱手自取安隱,不行仁義道,即阙莊嚴,多劫亦不成。但實際不受一塵,佛事不舍一法。還源觀雲: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又雲:真如之性,法爾隨緣,萬法俱興,法爾歸性。祖師傳法偈雲: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甯,事理俱無閡,當生即不生。故知真不守性,順寂而萬有恒興;緣不失體,任動而一空常寂。”

   是故,深信事理雙融二谛無別的大乘佛子,絕不會和蕭平實師徒一樣,輕易將世俗方便與勝義智慧割裂開來,對事行滋生非理耽執。““愛衆生即是愛自己”之心行而修,正是我見與我愛之邪見”,此類將心比心的結論,實在是多慮了。

   關于大乘發心的本質,蕅益大師于《起信論裂網疏》中也做了精辟論述:“問:一切諸法,無生無起,雲何乃言起耶?答:法性無起,亦無不起。若但言起,即失真如門義;若但言不起,即失生滅門義;若言亦起亦不起,即互相違;若言非起非不起,即成戲論。當知四句皆不可說,若不墮情執,順四悉檀,則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今言起者,乃非起非不起而論起耳。……迷悟雖分,一性不動,故非起。性無增減,迷悟宛然,故非不起。是則起即不起,不起而起,約此論起,妙在其中。蓋雖熾然起信,仍唯一心,仍無能信所信之異,無能無所,而能而所,能所皆即一心法界,如燈有照,還照于燈。故雲:自心起信,還信自心,是爲無上性起法門。……良以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舉體而爲一切心王心所,而此一切心王心所隨緣不變,一一無非全體如來藏性。故此信之一字,雖約俗谛分別,不過止是諸善心所之一,而實即是藏性全體,非是藏性少分。又雖一切諸染心所,皆亦並是藏性全體,由逆性故,多諸過咎,譬如金作穢器,不堪把玩,唯此信心,能順性故,多諸功德。譬如金作轉輪王冠,愈顯尊貴。所以一有信心,則一切善法,無不共相應也。”

   和信心一樣,舍(施)心、悲心、世俗菩提心、自他交換等善心,也無疑“即是藏性全體,非是藏性少分”。所謂發起菩提心,從這個角度看,亦可謂“非起非不起而論起耳”、“起即不起,不起而起,約此論起,妙在其中”、“無能無所,而能而所”。全事即理、全相即性的大乘妙義,讓習慣了分割、取舍的機械思維模式極不適應,才對佛事門中的菩薩行願說叁道四,扣上“生滅意識”的帽子橫加批鬥(“則他出生此一菩提心時,即是落入有生有滅、離開中道、落于兩邊的有爲法上。”“亦是落入有生滅體性的意識境界中,錯把意識認爲是不生不滅的實相心菩提心”)。這說明,蕭平實師徒不但對勝義修法關要一竅不通,而且對世俗行願的認識,也相當淺薄。至于二者圓融一味的深刻關系,就更是茫然無知了。

   完全失壞二谛正理的蕭氏邪說,還有什麼臉面苟延殘喘呢?

   看不慣蕭平實師徒故作清高地鄙夷意識的“僞貴族”心態,所以再說幾句。

   意識,並不是個頂高尚的詞語,這誰都知道。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意識的究竟實相“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且無論對勝義修法還是世俗修法而言,充分利用意識這一最活躍的精神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根識的勝義本性,前文已予廣述,故此謹就意識在現相層面中的價值和意義,再稍做說明。

   誠然,現相中的意識是有生有滅、虛妄不實之法,相對于聖者無分別智慧來說,具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是故,意識分別心終須超離、轉依,更沒有任何資格來充當佛教的最高裁判者。但能否因此便不分時位地一概否定意識思擇和分辨的正面力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凡夫學人入道伊始,法界真如、無分別智慧不可能因他的渴仰而蓦地從天上掉下來,碰巧砸到自己頭上。事實上,接觸佛教、蘇醒善根、信仰佛教,乃至生起清淨的出離心、利他菩提心以及實相正見,如理趨入道次第修學……,在成佛之道上,相當長的階段和相當多的功德,都離不開意識的正面作用。

   法界本性中的確沒有自相的意識分別心的位置,可現前這樣的境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使抉擇了究竟離戲正見,也不是每個凡夫學人都能直接趨入、現量安住的,多數情況下,只能從總相上進行串習、熏修。譬如,圓滿資糧道的學人,已無誤生起實相正見,但不能以此就斷言,資糧道以上的修行人都已證得佛陀境界。因此,在無分別智慧尚未得自在的有學位中,特別是對凡夫學人而言,善加利用意識進行如理修學,具有重大意義。

   試問:一個普通學人,需不需要明辨是非善惡、如理取舍業因果、謹慎護持戒律呢?需不需要在誠信叁寶以及無僞的出離心和大悲菩提心基礎上,精進聞思正法,生起實相正見呢?需不需要攝心一處,通過反複觀修、安住正見而觸證真如呢?如果不能答不,那麼對于這些時位中如理作意的重要性,就需要認真地對待。

   我們知道,資糧道的主要任務,是在善知識指導下通過廣大聞思抉擇清淨正見,爲下一步加行道的修持打下良好基礎。窺基大師在《妙法蓮華經玄贊》卷十中講道:“初是資糧道,能聞能思。”複于《大乘法苑義林章》中言:“攝大乘中,以資糧道聞思位長大劫修滿,方起加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叁雲:“如是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有此差別,有此意趣,有此殊異。當知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資糧道所攝。”因此,輕率否定意識的正面力用,必然損及聞慧思慧和善護律儀的功德,抹殺資糧道的意義。

   《定解寶燈論》第四問答義“觀察修或安住修”中雲:“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觀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離定解而修行。定解猶如明亮燈,能滅顛倒分別念,于此應當恒勤修,若離複依觀察引。故修大乘見解時,最初觀察極重要,若未以妙觀察引,豈能生起妙定解?若未生起妙定解,豈能滅盡劣增益?若未滅盡劣增益,豈能滅除惡業風?若未滅除惡業風,豈能斷除惡輪回?若未斷除惡輪回,豈能滅盡惡痛苦?輪回以及涅槃法,其實無有賢與劣,證悟等性無賢劣,即是善妙之定解。”人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意識或不用意識的人,如何能夠生起如是善妙的定解,進而修持解脫。

   《大寶積經》講到了意識分別的積極意義:“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既不放逸,能勤修習如理作意,若法是有如實知有,若法是無如實知無,觀察此中何者是有,何者是無,即以慧力如實能知。……複次,若如理作意而有系縛,不如理作意離系縛者,此二俱無。”《叁藏法數》雲:“意識界:謂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瑜伽師地論》卷一雲:“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複能了別自相共相,複能了別去來今世,複刹那了別,或相續了別…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