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何人二者能双运,轮回涅槃皆不住。””
《万善同归集》也讲到真俗、性相、事理、权实的圆融无碍:“问:安心入道须顺真空,起行度生全归世谛。但了法性以辨正宗,何乃斥实凭虚丧本骤末,有为扰动造作纷纭,汨乱真源昏浊心水?
答:第一义中真亦不立,平等法界无佛众生。俗谛门中不舍一法,凡兴有作佛事门收。是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义谛。唯识论云: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不可治者。金刚经云:发阿耨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贤首国师云:真空不坏缘起业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刚三昧论云:真俗无二而不守一,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如是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如实无异,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萨诸行,不舍大愿调伏众生,转正****不坏因果。又云: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虽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虽知诸佛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于法界本来不动,而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令众生喜。虽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虽现入于大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是佛业。是以若拨果排因,即空见外道;据体绝用,是趣寂声闻。又若立正宗,何法非宗?既论法性,何物非性?从迷破执,则权立是非,从悟辨同,实无取舍。今所论者,不同凡夫所执事相,又非三藏菩萨偏假离真及通教声闻但空灭相。若离空之有,乃妄色之因。若离有之空,归灰断之果。今则性即相之性,故不阂繁兴;相即性之相,故无亏湛寂。境是不思议境,空是第一义空。舒卷同时,即空而常有;存泯不坏,即有而常空。……理法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休心绝念名理行,兴功涉有名事行。……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缘起,以显体性;兴功事行,即是发净缘起,以成相用。……是以八地,已能离念,佛劝方令起于事行,知由离念不了。……是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必须事理双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矿,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愍三藏录云:若言世尊说诸有为定如空华,无有一物名虚妄者,虚妄无形非解脱因,如何世尊敕诸弟子:勤修六度万行妙因,当证菩提涅槃之果。岂有智者赞乾闼婆城坚实高妙,复劝诸人以兔角为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虽是凡夫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虽然有漏修习是实是正有体虚妄,非如龟毛空无一物说为虚妄,皆是依他缘生幻有,不同无而妄计。若如是解者,常行于相,相不能阂,速得解脱。迷情局执于教不通,虽求离相,恒被相拘,无有解脱。又云:若三世佛行执为妄想,凭何修学而得解脱?不依佛行别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德云:若一向拱手自取安隐,不行仁义道,即阙庄严,多劫亦不成。但实际不受一尘,佛事不舍一法。还源观云: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又云:真如之性,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祖师传法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阂,当生即不生。故知真不守性,顺寂而万有恒兴;缘不失体,任动而一空常寂。”
是故,深信事理双融二谛无别的大乘佛子,绝不会和萧平实师徒一样,轻易将世俗方便与胜义智慧割裂开来,对事行滋生非理耽执。““爱众生即是爱自己”之心行而修,正是我见与我爱之邪见”,此类将心比心的结论,实在是多虑了。
关于大乘发心的本质,蕅益大师于《起信论裂网疏》中也做了精辟论述:“问:一切诸法,无生无起,云何乃言起耶?答:法性无起,亦无不起。若但言起,即失真如门义;若但言不起,即失生灭门义;若言亦起亦不起,即互相违;若言非起非不起,即成戏论。当知四句皆不可说,若不堕情执,顺四悉檀,则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今言起者,乃非起非不起而论起耳。……迷悟虽分,一性不动,故非起。性无增减,迷悟宛然,故非不起。是则起即不起,不起而起,约此论起,妙在其中。盖虽炽然起信,仍唯一心,仍无能信所信之异,无能无所,而能而所,能所皆即一心法界,如灯有照,还照于灯。故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是为无上性起法门。……良以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而为一切心王心所,而此一切心王心所随缘不变,一一无非全体如来藏性。故此信之一字,虽约俗谛分别,不过止是诸善心所之一,而实即是藏性全体,非是藏性少分。又虽一切诸染心所,皆亦并是藏性全体,由逆性故,多诸过咎,譬如金作秽器,不堪把玩,唯此信心,能顺性故,多诸功德。譬如金作转轮王冠,愈显尊贵。所以一有信心,则一切善法,无不共相应也。”
和信心一样,舍(施)心、悲心、世俗菩提心、自他交换等善心,也无疑“即是藏性全体,非是藏性少分”。所谓发起菩提心,从这个角度看,亦可谓“非起非不起而论起耳”、“起即不起,不起而起,约此论起,妙在其中”、“无能无所,而能而所”。全事即理、全相即性的大乘妙义,让习惯了分割、取舍的机械思维模式极不适应,才对佛事门中的菩萨行愿说三道四,扣上“生灭意识”的帽子横加批斗(“则他出生此一菩提心时,即是落入有生有灭、离开中道、落于两边的有为法上。”“亦是落入有生灭体性的意识境界中,错把意识认为是不生不灭的实相心菩提心”)。这说明,萧平实师徒不但对胜义修法关要一窍不通,而且对世俗行愿的认识,也相当浅薄。至于二者圆融一味的深刻关系,就更是茫然无知了。
完全失坏二谛正理的萧氏邪说,还有什么脸面苟延残喘呢?
看不惯萧平实师徒故作清高地鄙夷意识的“伪贵族”心态,所以再说几句。
意识,并不是个顶高尚的词语,这谁都知道。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意识的究竟实相“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且无论对胜义修法还是世俗修法而言,充分利用意识这一最活跃的精神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根识的胜义本性,前文已予广述,故此谨就意识在现相层面中的价值和意义,再稍做说明。
诚然,现相中的意识是有生有灭、虚妄不实之法,相对于圣者无分别智慧来说,具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是故,意识分别心终须超离、转依,更没有任何资格来充当佛教的最高裁判者。但能否因此便不分时位地一概否定意识思择和分辨的正面力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凡夫学人入道伊始,法界真如、无分别智慧不可能因他的渴仰而蓦地从天上掉下来,碰巧砸到自己头上。事实上,接触佛教、苏醒善根、信仰佛教,乃至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利他菩提心以及实相正见,如理趋入道次第修学……,在成佛之道上,相当长的阶段和相当多的功德,都离不开意识的正面作用。
法界本性中的确没有自相的意识分别心的位置,可现前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抉择了究竟离戏正见,也不是每个凡夫学人都能直接趋入、现量安住的,多数情况下,只能从总相上进行串习、熏修。譬如,圆满资粮道的学人,已无误生起实相正见,但不能以此就断言,资粮道以上的修行人都已证得佛陀境界。因此,在无分别智慧尚未得自在的有学位中,特别是对凡夫学人而言,善加利用意识进行如理修学,具有重大意义。
试问:一个普通学人,需不需要明辨是非善恶、如理取舍业因果、谨慎护持戒律呢?需不需要在诚信三宝以及无伪的出离心和大悲菩提心基础上,精进闻思正法,生起实相正见呢?需不需要摄心一处,通过反复观修、安住正见而触证真如呢?如果不能答不,那么对于这些时位中如理作意的重要性,就需要认真地对待。
我们知道,资粮道的主要任务,是在善知识指导下通过广大闻思抉择清净正见,为下一步加行道的修持打下良好基础。窥基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中讲道:“初是资粮道,能闻能思。”复于《大乘法苑义林章》中言:“摄大乘中,以资粮道闻思位长大劫修满,方起加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当知此中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是资粮道所摄。”因此,轻率否定意识的正面力用,必然损及闻慧思慧和善护律仪的功德,抹杀资粮道的意义。
《定解宝灯论》第四问答义“观察修或安住修”中云:“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故修大乘见解时,最初观察极重要,若未以妙观察引,岂能生起妙定解?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轮回以及涅槃法,其实无有贤与劣,证悟等性无贤劣,即是善妙之定解。”人们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意识或不用意识的人,如何能够生起如是善妙的定解,进而修持解脱。
《大宝积经》讲到了意识分别的积极意义:“如是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既不放逸,能勤修习如理作意,若法是有如实知有,若法是无如实知无,观察此中何者是有,何者是无,即以慧力如实能知。……复次,若如理作意而有系缚,不如理作意离系缚者,此二俱无。”《三藏法数》云:“意识界: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瑜伽师地论》卷一云:“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