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
《圆觉经》云:“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圭峰宗密大师《圆觉经疏》释曰:“谓此幻心,由智了达方得除灭,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则前疑云:“幻幻何修?”会答竟云:“不妨以幻除幻。”……如有一段干木,以一木燧钻之火出,还将却烧二木,木火既尽烟自然灭,既成灰烬任运飞散,不同二木形质为碍。如次四节以配于法,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烟喻离,灰喻遣。”
由是可见,凡夫行人能观能修之智虽为如幻不实的暂时方便,但若善加利用,如法观修,亦可无余遣荡如幻妄心,悟入实相本面,从而达到以幻除幻、借幻修真的效果。
《大乘庄严经论》云:“问:若诸法同如幻,以何义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偈曰:
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
(无著)释曰: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者,彼能治净法亦如幻王,由能对治染法得增上故,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由于境界得增上故。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者,如彼强力幻王能令余幻王退,菩萨亦尔,知法如幻,能以净法对治染法,是故无慢。”
全知麦彭仁波切《入菩萨行智慧品释
澄清宝珠论》云:“若谓:若尔,云何修诸法无实有?因为有事无事二者皆相等虚假并此二非真故。答曰:以从无始以来串习实执而束缚于轮回故,要对治彼等,暂时必须修无实空性,究竟而言,有实无实皆为假,譬如:有人于梦中见生子后彼又死亡,其心痛苦,此时若了知无有梦中生子,则此念能遮梦中有子之想法,然彼能遮之念亦是虚假。又如二木摩擦可生火,此后二木亦烧尽,如是能观察诸法无实之智慧火,烧尽一切有实无实诸所缘之茂林已,住于灭尽诸戏论之智慧时,即是远离一切承认之大中观也。”《定解宝灯论》亦云:“犹如燧木磨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故知在法无我正见摄持下,大乘修法是极为空灵自在的,并没有萧平实师徒所宣扬的增上法执戏论的危险。在这个问题上,汉藏佛教有着高度的共识。
最后关头的“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和《金刚经》所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及《大乘庄严经论》所言“如是知义已,知法犹如筏,闻法不应喜,舍法名知法”,如出一辙。既然是舟筏,上岸登陆后,肯定需要舍弃,可在渡河的过程中,却是万万离不开的。此乃修学佛法的正轨。把整体修道过程的前端砍掉,只揪住末尾结局大喊大叫,如同教人渡河时亦无需借助舟筏,或者只需吃最后一个饼子而不必吃前面几个就可饱肚,一样可笑!
接下来谈谈具体的所观境相。
《真假邪说》云:“阿字在本质上乃是观想后才能够成就的法,是本无而后有的法,本无而后有的法即具有生灭性,不具有坚住性,因此也没有持种性,因此我们就知道《甚深内义》所云:“阿字之中住有第八识”,以及《大日经》所说:“无阿赖耶识,含藏说诸法”,乃是法界现象的不如实语,非佛所说真实法;实际上是,做此说者,已经犯下诽谤三宝的地狱重罪。一切学佛的人,应当尽速远离弘传此论者才是正途。而且密宗诸祖们所说的法义:不管是气脉、明点、红菩提、白菩提、观想本尊、月轮、阿字义,或是双身法等等,本质上其实统统都是本无后有的生起法,都是属于有生有为的有相法,都是努力修法以后才能生起的次第法,不是本来就自在的法,不是无相的实相法,更不是不生不灭的法。”(P36)
萧平实在《狂密与真密》中说:“如是《大日经》所言:“持其真言而修观想之法,分布诸种子字,若能观想完成,即是已成究竟佛、与佛无异。”此说非唯前后自相矛盾,亦复荒唐无稽。……不证一切法之本体识如来藏,而言依凭观想种子字便能成佛者,真乃虚妄之言也。”
“是则以所观想之阿字为真言心、诸佛心,迥异佛说第八识心为诸佛心。又言观想此阿字成就者,即同于佛,成为如来,不必依般若经及唯识经修证般若及种智,完全违背三转****诸经所说。如是成佛之人,完全不懂般若及种智,完全错解般若及种智;若向彼密宗之“佛”请问般若及种智,则是一问三不知,不可与语。如是而言即身成佛,成就正遍知觉,何其荒唐?焉可信之?”
大乘佛法是否绝对不允许在性相圆融的精神指导下,以形象化的方式诠表胜义法界呢?阿等种子字,是否一定为生灭戏论法呢?请事实来说话。
《灵峰宗论》云:“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三藏法数》云:“阿,梵语具云阿提阿耨波陀,华言不生。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也。(华严)经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之旨,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华严经》(卷57)云:“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我恒唱持入此解脱根本之字。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德各别境界。唱罗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平等一味最上无边。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法界无异相。……善男子,我唱如是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清凉国师《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故智论云:诸陀罗尼皆从分别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其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多所成益乃至广说。又如本行集云:尔时菩萨为诸童子一一分别字之本末,乃至训化三万二千童子,劝发无上真正道意,是知字为众艺之本故。十地中以喻十地为诸法本。……今初彼有偈云:甚深相无相,劣慧所不堪,为化是等故,兼存有无说。释曰:因字是有,无相智是无,故念诵瑜伽之者,先观字相后入字义也。阿字相观云:八叶白莲一时开,炳现阿字素光色,斯即字相也。而智表菩提心,悟本不生圆满具足犹如月轮,即是字义。相有义无,故云兼也。是以今经唱阿字时即是相也,入般若波罗蜜门即是无相智也。智论云:此字是实相门,则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名字般若;入般若波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也。”
阿字之所以位列华严四十二字母之首,且于显密教法中唱念不衰,显然和字之相、义兼融及圆具三般若有着密切的关系。到底“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还是属于生灭戏论法,传统佛教的共识与萧张师徒的观点大相径庭。
《大宝积经》(卷六十五)云:“紧那罗王当谛听,为具智慧勤进者,一切诸相皆一相,所谓无相应当知。若能解入于一字,我为智者说菩提,一切诸法皆无作,此说阿字总持门。一切菩萨之所行,无边之相我已说,此亦能入一切法,所谓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皆寂灭,示阿字门令得入,树紧那罗应当知,此亦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无分别,入此法门已宣说,紧那罗王应当知,此亦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无自性,示阿字门令得入,树紧那罗应当知,此亦阿字总持门。一切诸法无有边,以阿字门说诸法,紧那罗王应当知,此亦阿字总持门。尽无尽法我已说,应说一切法无尽,一切十方诸如来,已说无尽总持门。一切诸法无有门,物无有故现非有,此亦即是总持门,由是能入阿字门。于诸不可思议法,诸佛依实能显示,树紧那罗应当知,此亦阿字陀罗尼。一切诸法无所趣,我为智者说菩提,此亦即是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一切诸法无有来,若不修者则不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诸法假名皆当有,推其自性不可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一切诸法无自性,推其自性不可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陀罗尼佛所说。一切诸法不可得,以法自性无故然,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树紧那罗应当听,一切诸法离思念,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陀罗尼善逝说。诸佛世尊已显示,法无实故无障碍,此亦是其总持门,当入阿字陀罗尼。一切诸法无障碍,无有能障诸法者,此亦是其总持门,入阿字门我已说。一切诸法无有生,智者当知唯一相,彼一切法无生者,当知是法无有名。一切诸法无有生,其生本来不可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
彼经卷六十八复云:“入阿字门得上辩才,彼菩萨入阿字门已,得无边辩。阿字无边,阿字非普遍,阿字无作,阿字非有为,……阿字非可知,阿字非能知,阿字非可测,阿字不能自示现,阿字亦不能示他,阿字非思议,阿字不去,阿字不来,阿字非近,阿字非远,阿字非言说,阿字亦非可说法,阿字非名,阿字非用,阿字非现前,阿字非覆障,阿字非移转,阿字非可改,阿字非差别,阿字无二,阿字非生,阿字非虚妄,阿字非真实,阿字不可说,阿字非生灭,阿字非清净,阿字亦非可净法,阿字非执持,阿字非摄他,阿字非弃舍,阿字不为他法作,阿字亦不作他法,阿字不生,阿字不灭,……阿字非空非不空,阿字非分别非不分别,阿字非相非不相,阿字非愿非不愿。”
佛陀于此明确开示,阿字非有为、不可说、非生灭、非相非…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