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P4

  ..续本文上一页之怙主、皈依处。如果自认为自己修习之本尊与释迦牟尼佛乃为异体,并因之而舍弃释尊,如此“专修”本尊绝难成就。

   又或者有人如是思维:无上密乘中,自己根本金刚上师之本体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并且其恩德在显现上已大过三世诸佛,因即便三世诸佛住世,只要上师未出世,则自己必不能得加持,也因之而无法成就。因此,供养上师一毛孔之功德就已胜过供养三世诸佛之功德,令上师欢喜也即令三世诸佛欢喜,且能得到不共加持。这也是众多金刚乘教典中再三赞叹上师之缘由,因上师已代表三宝总体,或可称之为第四宝。如云:“当知殊胜师,功超三世佛。”除观修上师瑜伽外,哪里还有更殊胜之法门?

   对此可回答道:原本确实如此,密宗中除圣道上师瑜伽外,再无比其更殊胜之获得加持之修法。但为自己开演密宗教理之上师,实际上正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经》中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修持依释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显现的显密教法之诸上师,实际上正是释尊之语生子;实修实证之上师,已获释尊智慧相续中之胜义与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们即为佛陀之意生子。故而无论修持哪一个上师瑜伽,我们都应明了:释迦牟尼佛实与上师无任何本质差异。不仅修上师瑜伽需如此作意,修持任何上师、本尊之法时,都应深信他们与佛陀无二无别,且三世诸佛都无二无别。若非如是,则对诸如来存有胜劣、取舍念头之人,将永无成就之日。”

   复次,《华严经》(卷13)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宗镜录》云:“十方诸佛,共一法身。”“真心是法家之身,凡圣同共一法身。”“如三藏勒那云:遍入法界礼者,良由行者,想观自己身心等法,从本已来,不离法界诸佛身外,亦不在诸佛身内,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遍通诸佛,所有三乘位地无漏,我身既遍,随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两报,庄严供具,随缘遍满,不离法界,随心无碍,并荐供养,随喜顶礼。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一阿弥陀佛名,礼召一切诸佛,无不周备。西天云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声、同一乘门、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如鸯崛摩罗,与文殊师利共游十方,所见十方诸佛,彼佛皆称释迦佛者,即我身是。又法华经明:十方诸佛,皆是释迦分身。则阿閦弥陀,悉本师矣,本师即我心矣。释云:非独弥陀阿閦,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皆本师矣,复何怪哉?……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华严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宗镜录》复云:“所谓虚空法身,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实相法身。故知一体不动,名逐缘分矣。故云同时异处,决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现,故非多矣。其犹一月,一刹齐现,皆即一即多。又普现故非一,一月故非多。如智幢菩萨偈云“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是也。又经颂云: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虽无所依无不往,虽无不至而不去,如空中划、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由非真非应、非一非多故,不可作真应一多等思也。故光明觉品颂云:佛见无生超戏论,非是蕴处差别法。故难思也。”

   由此可见,如幻显现的诸如来色身,与同一如来的众多应化身,在空寂离戏、非为异体的角度上,没有本质区别,皆“不可作一多等思也”,皆为唯一清净妙法身之等流也。因此,谓“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跟说释迦佛的每一位化身“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释迦佛的其他化身“互起争执”,一样可笑。称念弥陀的净土法门兴盛起来,一定会使释迦如来寝食不安怒火中烧吗?很明显,这种情形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可能发生。

   我们知道,只有针对自性实有的成实法,才可分别并安立自性的一体和多体。萧平实之所以会对“非一非多,离思议境”的胜妙菩提果,产生如此低级的妄执,显然源自对空有不二妙理的无知。谈及安住唯一无漏法界的大菩提果时,天真有邪的萧先生大概觉得和看桌上几个红苹果没多大差别。于是,问题在他那儿就变成了:应该挑哪一个苹果来吃呢?吃下一个苹果,就等于舍弃了其余几个,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怎样才能多吃几个苹果呢?没被吃掉的苹果会不会不高兴呢?……

   面对被凡夫思维定势耍得团团转的萧先生,我们很想问问:镜中的众多影像、梦中的众多人物,是实有的一体,还是多体?假设把多盆水倾入湖中,盆中原有的月影和湖中的月影是否仍需保持“唯我独尊、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以及“互起争执”的倔强脾性?《永嘉证道歌》所言“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请问又该作何解释呢?

   萧平实还在《宗门法眼》中讲道:“各各身中皆有一个天上天下最最尊贵的不生不灭我,每一个有情身中的“真我”皆是各各独立而不相互混杂,是“独尊”而非大家共有一个真如的“共尊”。”(P144)这种典型的外道常见邪执,是对般若空性和双运离戏法界的公然背弃。试问:如来法身与无漏法界是否一味无别?若谓不是,则应成如来尚未证得究竟实相,或者佛地中尚有别别他体的能取(佛智)和所取(法界);若许界智无二,则依萧平实所言推论,应成证得“各各独立而不相互混杂”的“身中的“真我””的每位佛陀,皆各自拥有一款“独尊”不共的法身智慧和胜义法界。随着成佛者愈来愈多,法界中的各有所属的“私人法界”亦应不断产生、涌现,这股热闹劲难道竟是大乘佛法所允许的吗?

   《大乘庄严经论》云:“巨海纳众流,无厌复无溢,佛界摄众善,不满亦不增。”全知麦彭仁波切释曰:比如虽然恒时不断纳入百川之水,但大海从未满溢,亦无厌足,恒时能纳;虽有众多大河来汇,然海水依然不增不变,如是虽有垢障得清净之无量声闻、缘觉、菩萨恒时不断趣入涅槃,然无漏真如如来界既无满足,亦不增长,此即是希有殊胜也。名言中的“不断趣入涅槃”和实相中的“无满足”、“不增长”,通过取缔实有自性的般若大空性得到了完美统一。萧平实坚持认为必须通过竭力抵制生佛的交融、活泼的摄入,来保障佛界“不增不减”,显然幼稚至极。

   建立在现空双运基础上的大小相入、一多无碍等大乘妙义,给超离实执分别心的自在妙境提供了无穷可能。若照萧氏机械逻辑,物理特性(“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是“独尊”而非大家共有一个真如的“共尊””)和心理强度(“与他佛互起争执”)均极优秀的实有独立佛尊,好歹总需要一席之地来予安置,故此随着圆证法身的善逝的增加,常寂光土亦难免会面临“佛口爆炸”的大问题!萧先生极力强调这一点,是不是准备好了跑过去投资日趋火爆的寂光净土房地产业,然后狠狠地捞上一笔呢?

   和佛佛无碍一样,生佛之间的暂时差异,亦为虚幻空寂的假象,此与萧平实煞有介事的渲染(“如是与佛合并之后,将令诸佛之心重受染污之法种”、“若诸佛心尚须与众生合并者,则已显示诸佛皆未成佛”)依然不同。《宝性论》云(藏译):“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共相法性能周遍,过失、功德、究竟位,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故知一切众生无始本具周遍佛性。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云:

   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诸法本性真如法界,于一切众生心相续中,本来就无差别地存在,然以客尘垢染清净的真如名为善逝,以是义故说一切众生也具有真如自性光明如来藏。因此,无漏法界如来藏三世无有迁变、无有盈亏,是故善逝清净究竟的智慧身恒时寂静不变也由此成立。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譬如水器坏,月像不现前,

   如是众生过,佛像亦不现。

   犹如虚空三时恒时周遍瓶柱等一切有法,如是无漏法界如来之转依过去、现在、未来恒时周遍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有法,三世所摄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并且由彼法界自性清净,故成佛时与成佛前,在本体上并无差别,比如虚空无差别周遍于红白美丑、长短方圆的一切色法,如是善逝如来法界周遍于贤、中、劣等诸有情界相续,也周遍于彼法性之自性。

   正等觉是法界中客尘清净的自性,于一地证得法界遍行义时,获得对自己与对一切众生平等之心,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故无有分别心证悟平等。在十地次第修持彼义,最后圆满时,成就佛位,圆满证悟一切众生一切法均为正等觉菩提自相的自性,故名周遍于一切众生。……

   如果说如来的自性周遍于一切众生而无有差别,那么一切众生应当恒时证悟自心法性的如来自性,并且,为何不见如…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