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怙主、皈依處。如果自認爲自己修習之本尊與釋迦牟尼佛乃爲異體,並因之而舍棄釋尊,如此“專修”本尊絕難成就。
又或者有人如是思維:無上密乘中,自己根本金剛上師之本體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並且其恩德在顯現上已大過叁世諸佛,因即便叁世諸佛住世,只要上師未出世,則自己必不能得加持,也因之而無法成就。因此,供養上師一毛孔之功德就已勝過供養叁世諸佛之功德,令上師歡喜也即令叁世諸佛歡喜,且能得到不共加持。這也是衆多金剛乘教典中再叁贊歎上師之緣由,因上師已代表叁寶總體,或可稱之爲第四寶。如雲:“當知殊勝師,功超叁世佛。”除觀修上師瑜伽外,哪裏還有更殊勝之法門?
對此可回答道:原本確實如此,密宗中除聖道上師瑜伽外,再無比其更殊勝之獲得加持之修法。但爲自己開演密宗教理之上師,實際上正是釋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經》中雲:“阿難勿痛苦,阿難勿呻吟,我于未來世,幻化善知識,利益汝等衆。”修持依釋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顯現的顯密教法之諸上師,實際上正是釋尊之語生子;實修實證之上師,已獲釋尊智慧相續中之勝義與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們即爲佛陀之意生子。故而無論修持哪一個上師瑜伽,我們都應明了:釋迦牟尼佛實與上師無任何本質差異。不僅修上師瑜伽需如此作意,修持任何上師、本尊之法時,都應深信他們與佛陀無二無別,且叁世諸佛都無二無別。若非如是,則對諸如來存有勝劣、取舍念頭之人,將永無成就之日。”
複次,《華嚴經》(卷13)雲:“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宗鏡錄》雲:“十方諸佛,共一法身。”“真心是法家之身,凡聖同共一法身。”“如叁藏勒那雲:遍入法界禮者,良由行者,想觀自己身心等法,從本已來,不離法界諸佛身外,亦不在諸佛身內,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內,自性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遍通諸佛,所有叁乘位地無漏,我身既遍,隨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兩報,莊嚴供具,隨緣遍滿,不離法界,隨心無礙,並薦供養,隨喜頂禮。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觀鏡,鏡皆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遞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又諸佛德用既齊,名號亦等,隨稱何名,名無不盡,如稱一阿彌陀佛名,禮召一切諸佛,無不周備。西天雲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雲何等義?所謂同一名字、同一梵聲、同一乘門、同一真體,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覺、同一道。如鴦崛摩羅,與文殊師利共遊十方,所見十方諸佛,彼佛皆稱釋迦佛者,即我身是。又法華經明:十方諸佛,皆是釋迦分身。則阿閦彌陀,悉本師矣,本師即我心矣。釋雲:非獨彌陀阿閦,十方諸佛,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皆本師矣,複何怪哉?……且如總持教中,亦說叁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現。……然此叁十七尊,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華嚴經中海印頓現,大意同也。”《宗鏡錄》複雲:“所謂虛空法身,語其妙,則無相無爲,故曰實相法身。故知一體不動,名逐緣分矣。故雲同時異處,決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現,故非多矣。其猶一月,一刹齊現,皆即一即多。又普現故非一,一月故非多。如智幢菩薩偈雲“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是也。又經頌雲: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叁界無倫匹,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雖無所依無不往,雖無不至而不去,如空中劃、夢所見,當于佛體如是觀。由非真非應、非一非多故,不可作真應一多等思也。故光明覺品頌雲:佛見無生超戲論,非是蘊處差別法。故難思也。”
由此可見,如幻顯現的諸如來色身,與同一如來的衆多應化身,在空寂離戲、非爲異體的角度上,沒有本質區別,皆“不可作一多等思也”,皆爲唯一清淨妙法身之等流也。因此,謂“諸佛皆應努力勤求衆生與其合並,而與他佛互起爭執”,跟說釋迦佛的每一位化身“皆應努力勤求衆生與其合並”,而與釋迦佛的其他化身“互起爭執”,一樣可笑。稱念彌陀的淨土法門興盛起來,一定會使釋迦如來寢食不安怒火中燒嗎?很明顯,這種情形只有在童話故事中才可能發生。
我們知道,只有針對自性實有的成實法,才可分別並安立自性的一體和多體。蕭平實之所以會對“非一非多,離思議境”的勝妙菩提果,産生如此低級的妄執,顯然源自對空有不二妙理的無知。談及安住唯一無漏法界的大菩提果時,天真有邪的蕭先生大概覺得和看桌上幾個紅蘋果沒多大差別。于是,問題在他那兒就變成了:應該挑哪一個蘋果來吃呢?吃下一個蘋果,就等于舍棄了其余幾個,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怎樣才能多吃幾個蘋果呢?沒被吃掉的蘋果會不會不高興呢?……
面對被凡夫思維定勢耍得團團轉的蕭先生,我們很想問問:鏡中的衆多影像、夢中的衆多人物,是實有的一體,還是多體?假設把多盆水傾入湖中,盆中原有的月影和湖中的月影是否仍需保持“唯我獨尊、不增不減、不可分割、不可合並”以及“互起爭執”的倔強脾性?《永嘉證道歌》所言“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請問又該作何解釋呢?
蕭平實還在《宗門法眼》中講道:“各各身中皆有一個天上天下最最尊貴的不生不滅我,每一個有情身中的“真我”皆是各各獨立而不相互混雜,是“獨尊”而非大家共有一個真如的“共尊”。”(P144)這種典型的外道常見邪執,是對般若空性和雙運離戲法界的公然背棄。試問:如來法身與無漏法界是否一味無別?若謂不是,則應成如來尚未證得究竟實相,或者佛地中尚有別別他體的能取(佛智)和所取(法界);若許界智無二,則依蕭平實所言推論,應成證得“各各獨立而不相互混雜”的“身中的“真我””的每位佛陀,皆各自擁有一款“獨尊”不共的法身智慧和勝義法界。隨著成佛者愈來愈多,法界中的各有所屬的“私人法界”亦應不斷産生、湧現,這股熱鬧勁難道竟是大乘佛法所允許的嗎?
《大乘莊嚴經論》雲:“巨海納衆流,無厭複無溢,佛界攝衆善,不滿亦不增。”全知麥彭仁波切釋曰:比如雖然恒時不斷納入百川之水,但大海從未滿溢,亦無厭足,恒時能納;雖有衆多大河來彙,然海水依然不增不變,如是雖有垢障得清淨之無量聲聞、緣覺、菩薩恒時不斷趣入涅槃,然無漏真如如來界既無滿足,亦不增長,此即是希有殊勝也。名言中的“不斷趣入涅槃”和實相中的“無滿足”、“不增長”,通過取締實有自性的般若大空性得到了完美統一。蕭平實堅持認爲必須通過竭力抵製生佛的交融、活潑的攝入,來保障佛界“不增不減”,顯然幼稚至極。
建立在現空雙運基礎上的大小相入、一多無礙等大乘妙義,給超離實執分別心的自在妙境提供了無窮可能。若照蕭氏機械邏輯,物理特性(“不增不減,不可分割、不可合並”、“是“獨尊”而非大家共有一個真如的“共尊””)和心理強度(“與他佛互起爭執”)均極優秀的實有獨立佛尊,好歹總需要一席之地來予安置,故此隨著圓證法身的善逝的增加,常寂光土亦難免會面臨“佛口爆炸”的大問題!蕭先生極力強調這一點,是不是准備好了跑過去投資日趨火爆的寂光淨土房地産業,然後狠狠地撈上一筆呢?
和佛佛無礙一樣,生佛之間的暫時差異,亦爲虛幻空寂的假象,此與蕭平實煞有介事的渲染(“如是與佛合並之後,將令諸佛之心重受染汙之法種”、“若諸佛心尚須與衆生合並者,則已顯示諸佛皆未成佛”)依然不同。《寶性論》雲(藏譯):“佛智入諸有情故,自性無垢彼無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說衆皆具如來藏。”“猶如具無分別性,虛空遍行于一切,心之自性無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共相法性能周遍,過失、功德、究竟位,猶如虛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具有過失客塵故,具有功德自性故,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猶如虛空遍一切,由體細故塵不染,如是佛性遍衆生,一切煩惱亦不染。”故知一切衆生無始本具周遍佛性。
全知麥彭仁波切《大乘莊嚴經論釋》雲: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
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
諸法本性真如法界,于一切衆生心相續中,本來就無差別地存在,然以客塵垢染清淨的真如名爲善逝,以是義故說一切衆生也具有真如自性光明如來藏。因此,無漏法界如來藏叁世無有遷變、無有盈虧,是故善逝清淨究竟的智慧身恒時寂靜不變也由此成立。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虛空遍諸色,諸佛遍衆生。
譬如水器壞,月像不現前,
如是衆生過,佛像亦不現。
猶如虛空叁時恒時周遍瓶柱等一切有法,如是無漏法界如來之轉依過去、現在、未來恒時周遍十方叁世所攝的一切有法,叁世所攝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並且由彼法界自性清淨,故成佛時與成佛前,在本體上並無差別,比如虛空無差別周遍于紅白美醜、長短方圓的一切色法,如是善逝如來法界周遍于賢、中、劣等諸有情界相續,也周遍于彼法性之自性。
正等覺是法界中客塵清淨的自性,于一地證得法界遍行義時,獲得對自己與對一切衆生平等之心,我即衆生,衆生即我,故無有分別心證悟平等。在十地次第修持彼義,最後圓滿時,成就佛位,圓滿證悟一切衆生一切法均爲正等覺菩提自相的自性,故名周遍于一切衆生。……
如果說如來的自性周遍于一切衆生而無有差別,那麼一切衆生應當恒時證悟自心法性的如來自性,並且,爲何不見如…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