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P3

  ..续本文上一页现前圆满,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经对月轮观法的推赞,极为明显。萧平实却在《宗门血脉》中乱说:“观想本尊影像及种字,皆是愚夫所行禅;犹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观想月轮为菩提心,同经佛说此乃凡夫观菩提心法,非是见道贤圣观菩提心。密宗诸祖迷信崇拜上师及密续,不读大乘经典,不解佛意,递相传习直至如今,仍以有相之法观菩提心—不舍本尊影像、不舍种字影像、不舍月轮影像。不舍诸相故不舍能观之心,悉堕意识境界……悉名凡夫外道之虛妄想。”不错,月轮观法的确是佛陀答文殊菩萨之请,为凡夫学人宣讲的,可仅凭这一点,就能抹杀《心地观经》和月轮观法的殊胜性吗?恐怕未必。经文明明讲道:“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无漏大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现前圆满,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菩萨亦于经中由衷赞言:“希有,善逝!如来出世过优昙华,假使出世说是法难,如是心地三种秘密无上****,实能利乐一切众生,入如来地及菩萨地真实正路,若有众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证菩提。”化身佛的主要度化对象,就是凡夫众生,所以许多大乘了义法门,都是佛陀为凡夫学人(甚至末法众生)宣讲的,如果仅凭此点就轻率断言彼等皆是“愚夫所行禅”、“意识境界”和“凡夫外道之虛妄想”,恐怕不太合适吧!

   《莲池大师全集》一段文字,让萧氏邪说益发尴尬:“问:若夫缘境,何足擅于月轮耶?答:昔西域十四祖龙树菩萨为众说法,于其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生,唯闻法音,不睹祖相。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辩识。提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然?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任运自在皎洁清净,云雾不能蔽其光辉,万象不能夺其精气,千古无亏,佛性之义廓然虚明,故现斯来表之也。言讫,形相即隐,复居本位,说偈言:身现圆明相,以表诸佛性,说法无形相,用辩非身色。彼众闻偈,顿悟佛性,咸求出家。是知月轮者,正吾人本体无相三昧也。所谓慧月在怀灵珠在握,法界同彻无不照矣。”

   “实相无相”,其下文紧接着便是“无所不相”。如《大慧度经宗要》云:“是知实相无相,故无所不相;真照无明,故无不为明。”《法句经疏》云:“无相亦无所不相,故言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也。”《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云:“悟无生,故无所不生;入无相,故无所不相。”《父子合集经》云:“阿者无相,无所不相。”这些圆融妙义,想必还未进入萧张师徒机械僵化的头脑,所以他们才会说“如此法教,明显违背佛语“实相无相”意”。故请多读几遍上述教言,仔细体味!

   《狂密与真密》云:“复次,密宗行者所修法门,常言自心应与佛合一者,实是虚妄想者之所说也。何以故?若谓真实应与佛合一者,究竟应与何佛合一?应与释迦合一?或应与弥陀合一?或应与他佛合一?若言应与其中一佛合一者,则成大过,此谓:一者,十方诸佛既是各各独立之法,即不应言一切诸佛皆是同一法体;二者,诸佛既尚可与众生之心合一者,则应言“诸佛皆未成佛”,尚可与众生心合并故,则是有增有减之法故,则是尚未具足圆满之心,则不可谓为已成究竟佛也;三者,若众生心未断除二障至究竟地者——如密宗行者之皆未断我见我执及未破所知障者——,如是与佛合并之后,将令诸佛之心重受染污之法种,则将令诸佛复成因地菩萨,不得名佛;四者,亦应一切众生皆不需修学三乘菩提,只须观想自心与佛合一即可圆成佛果,则释迦世尊亲来人间四十九年,说三乘诸法而奔波于各国者,即是愚人之行,不得名之为佛;五者,若诸佛心尚须与众生合并者,则已显示诸佛皆未成佛,皆将永无成佛之期,众生之心无量无数故,永无合并完成之日故;六者,若诸佛之真心尚须合并众生之心者,则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七者,若言诸佛之心皆应合而为一,则不应有十方世界之多佛在世,亦应不可称彼诸佛为佛,诸佛之心尚待合并为一心而后方可名之为佛也。

   由此诸过,当知密宗所言众生心应藉观想之法与佛融合为一者,乃是虚妄想者之所说也。而一切有情之心,不论凡夫抑或诸圣,皆是唯我独尊、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者,云何密宗诸师所言观想之法,皆言应“观自心自性与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合而为一、互相融入”?如是妄想之言,竟可成为一家之言,而诳惑佛教学人达千年之久、至今不绝,乃至继续诳惑今时诸方大师,无人能见其怪,真乃可怪之事也!有智之密宗行者应自详审思维,而作抉择,以免误入邪法而成就大妄语罪,自招未来无量世之尤重纯苦果报。”

   从“十方诸佛既是各各独立之法,即不应言一切诸佛皆是同一法体”、“一切有情之心,不论凡夫抑或诸圣,皆是唯我独尊、不增不减,不可分割、不可合并者”、“若诸佛之真心尚须合并众生之心者,则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等语不难看出,在萧平实眼中,生生之间、生佛之间乃是独立实有的别别他体,这套纷繁庞杂的“多体”系统,建立在每个心识单元自性实有且具优秀的密度、硬度、弹性等物理特性的“一体”基础上。这一严重背离现空双运法界本性的遍计邪执,前文早予痛破,所以在一开始的大前提上,萧平实就已经输掉了。

   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菩提品第十)宣说了佛地的真实境界:

   诸佛无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随顺故,非身如空故。

   诸佛安住无漏法界之相,以随顺因地之身故,非是一体;以如虚空般非身故,非有多体。

   安住于无漏法界的诸佛如虚空般,因真如法身中同共一体,无有分别偏堕之身,亦无我执,故非有他体的诸多如来。又于往昔从胜解行位至十地间行菩萨道时,各有不同身相(愿力、因缘等),彼菩萨成佛时,虽然名言假立称为如来,然此如来亦非一体。因此,安住于无漏法界之相非一非多,离思议境,极为难证,故为甚深。……

   如果成佛时没有他体,那么不同众生为求证佛果而修道,岂不成为无义之举?

   答:乃至存在人我、法我的执著相之间,会有他体相续的补特伽罗以及其蕴界等诸法的显现;然于胜义谛中,无有人法之本体,是二种无我之自性空性光明故。如是现证时,远离人法二执,在如来地,诸佛是法界自性智慧身,不可思议,具一切相故,无有任何平庸分别念所致的人、法之自相。因此,诸佛在胜义谛中无他体,然于名言谛中能假立为有他体。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间,

   净界亦如是,佛合同业化。

   譬如日轮所放无量光芒无有分别、和合一体,彼等光芒恒时无有不同所作,共同具有能令五谷成熟、泥潭干涸、世间照明等业用,同样安住于无漏清净法界以往昔身相而立名的无量诸佛,于真如法身本体中一味无异。所谓调化众生的事业一致,是指对十方一切众生以智慧光明善加普照,一佛如显现化身作成熟众生的事业,则因法身无别,无量诸佛亦同作此事,融为一体,即是能作、所作、智慧都融为一体,无有分别。

   本颂宣说了幻化,即传法成熟所化、显示神变等如来的一切事业无一不是所有如来的事业总集。

   由此可见,萧平实根据凡夫状态对如来境界所作的幼稚推断,完全背离了事实真相。这使他在谤法谤僧的同时,又添上一笔谤佛罪行,从而沦为对整体三宝的反动。

   密宗学人观修本尊时,从来都是将诸圣尊视为唯一清净无漏法界光明的幻化游舞,同时,以其因地愿力等不尽一致,遂在示现上又各具特殊的加持和威德。非一和非异,如是不存在任何矛盾,怎会出现萧平实所说的那些问题呢?

   在看待本尊、本师或上师时,具备灵活、虔敬的心态极为重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

  白莲花论》中就此深刻论述道:

   “我们若能观想、供养具无量功德之释迦牟尼佛,则已等同于观想、供养一切如来。《幻师妙贤请问经》中云:“妙贤、若人供一佛,则供十方一切佛,诸如来与我法界,恒时无二无别故。彼等如来亦接纳,供养诸佛功德增,彼获清净平等性,诸佛本性无分别。”……

   《七百般若经》中云:“……若能如是观想一如来,则已等同于观想未来、过去、现在一切如来。何以故?因一切如来一本体之故。文殊,一如来实已具足无量佛陀之功德、辩才……””

   “若有人生如是念头:尽管自己信心之对境非释迦牟尼佛,不过若本人对早已离贪且具出家相之另外如来,或诸寂静、忿怒本尊等具足信心,这二者又有何不同?

   对此疑问之答复为:如从本性而言,二者当然无有任何差别,因一切如来之智慧身原本就为平等性,且其断证境界绝无高低差异。但若以名言谛衡量,从显现而言,所有宗派信奉之寂静、忿怒本尊修法及念诵,均依释迦牟尼佛之大慈大悲力而得以出现。正如瞻部洲一切水流均源自无热恼湖一般,显密所有修法,包括最细微之修法,皆因释迦牟尼佛之大悲力而存世。就像祈祷自己根本上师后所得之加持,超胜祈祷其他上师所能得到之加持一样,因自己前世宿缘所致,若祈祷其他佛,得到加持之速度,肯定不如祈祷释迦牟尼佛来得迅疾。

   若有人又心生疑惑:既如此,我等可否只祈祷释迦牟尼佛,无需再祈祷其它本尊?

   问题之实质并非如此。因无论自己祈祷哪一本尊,此本尊之本体并非超越、游离于释迦牟尼佛本性之外。我们理应知晓:一切诸佛于法性平等性中可谓无二无别,释迦牟尼佛只是以不同身相显现种种不同本尊而已,从而成为我等浊时众生…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