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2)▪P3

  ..續本文上一頁現前圓滿,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經對月輪觀法的推贊,極爲明顯。蕭平實卻在《宗門血脈》中亂說:“觀想本尊影像及種字,皆是愚夫所行禅;猶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觀想月輪爲菩提心,同經佛說此乃凡夫觀菩提心法,非是見道賢聖觀菩提心。密宗諸祖迷信崇拜上師及密續,不讀大乘經典,不解佛意,遞相傳習直至如今,仍以有相之法觀菩提心—不舍本尊影像、不舍種字影像、不舍月輪影像。不舍諸相故不舍能觀之心,悉墮意識境界……悉名凡夫外道之虛妄想。”不錯,月輪觀法的確是佛陀答文殊菩薩之請,爲凡夫學人宣講的,可僅憑這一點,就能抹殺《心地觀經》和月輪觀法的殊勝性嗎?恐怕未必。經文明明講道:“是名菩薩觀菩提心成佛叁昧”、“遠離惑障發生無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薩功德十地”、“無漏大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現前圓滿,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文殊菩薩亦于經中由衷贊言:“希有,善逝!如來出世過優昙華,假使出世說是法難,如是心地叁種秘密無上****,實能利樂一切衆生,入如來地及菩薩地真實正路,若有衆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證菩提。”化身佛的主要度化對象,就是凡夫衆生,所以許多大乘了義法門,都是佛陀爲凡夫學人(甚至末法衆生)宣講的,如果僅憑此點就輕率斷言彼等皆是“愚夫所行禅”、“意識境界”和“凡夫外道之虛妄想”,恐怕不太合適吧!

   《蓮池大師全集》一段文字,讓蕭氏邪說益發尴尬:“問:若夫緣境,何足擅于月輪耶?答:昔西域十四祖龍樹菩薩爲衆說法,于其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衆生,唯聞法音,不睹祖相。衆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衆曰:識此相否?衆曰:目所未睹,安能辯識。提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何以知然?蓋以無相叁昧,形如滿月,任運自在皎潔清淨,雲霧不能蔽其光輝,萬象不能奪其精氣,千古無虧,佛性之義廓然虛明,故現斯來表之也。言訖,形相即隱,複居本位,說偈言:身現圓明相,以表諸佛性,說法無形相,用辯非身色。彼衆聞偈,頓悟佛性,鹹求出家。是知月輪者,正吾人本體無相叁昧也。所謂慧月在懷靈珠在握,法界同徹無不照矣。”

   “實相無相”,其下文緊接著便是“無所不相”。如《大慧度經宗要》雲:“是知實相無相,故無所不相;真照無明,故無不爲明。”《法句經疏》雲:“無相亦無所不相,故言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也。”《兩卷無量壽經宗要》雲:“悟無生,故無所不生;入無相,故無所不相。”《父子合集經》雲:“阿者無相,無所不相。”這些圓融妙義,想必還未進入蕭張師徒機械僵化的頭腦,所以他們才會說“如此法教,明顯違背佛語“實相無相”意”。故請多讀幾遍上述教言,仔細體味!

   《狂密與真密》雲:“複次,密宗行者所修法門,常言自心應與佛合一者,實是虛妄想者之所說也。何以故?若謂真實應與佛合一者,究竟應與何佛合一?應與釋迦合一?或應與彌陀合一?或應與他佛合一?若言應與其中一佛合一者,則成大過,此謂:一者,十方諸佛既是各各獨立之法,即不應言一切諸佛皆是同一法體;二者,諸佛既尚可與衆生之心合一者,則應言“諸佛皆未成佛”,尚可與衆生心合並故,則是有增有減之法故,則是尚未具足圓滿之心,則不可謂爲已成究竟佛也;叁者,若衆生心未斷除二障至究竟地者——如密宗行者之皆未斷我見我執及未破所知障者——,如是與佛合並之後,將令諸佛之心重受染汙之法種,則將令諸佛複成因地菩薩,不得名佛;四者,亦應一切衆生皆不需修學叁乘菩提,只須觀想自心與佛合一即可圓成佛果,則釋迦世尊親來人間四十九年,說叁乘諸法而奔波于各國者,即是愚人之行,不得名之爲佛;五者,若諸佛心尚須與衆生合並者,則已顯示諸佛皆未成佛,皆將永無成佛之期,衆生之心無量無數故,永無合並完成之日故;六者,若諸佛之真心尚須合並衆生之心者,則諸佛皆應努力勤求衆生與其合並,而與他佛互起爭執;七者,若言諸佛之心皆應合而爲一,則不應有十方世界之多佛在世,亦應不可稱彼諸佛爲佛,諸佛之心尚待合並爲一心而後方可名之爲佛也。

   由此諸過,當知密宗所言衆生心應藉觀想之法與佛融合爲一者,乃是虛妄想者之所說也。而一切有情之心,不論凡夫抑或諸聖,皆是唯我獨尊、不增不減,不可分割、不可合並者,雲何密宗諸師所言觀想之法,皆言應“觀自心自性與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合而爲一、互相融入”?如是妄想之言,竟可成爲一家之言,而诳惑佛教學人達千年之久、至今不絕,乃至繼續诳惑今時諸方大師,無人能見其怪,真乃可怪之事也!有智之密宗行者應自詳審思維,而作抉擇,以免誤入邪法而成就大妄語罪,自招未來無量世之尤重純苦果報。”

   從“十方諸佛既是各各獨立之法,即不應言一切諸佛皆是同一法體”、“一切有情之心,不論凡夫抑或諸聖,皆是唯我獨尊、不增不減,不可分割、不可合並者”、“若諸佛之真心尚須合並衆生之心者,則諸佛皆應努力勤求衆生與其合並,而與他佛互起爭執”等語不難看出,在蕭平實眼中,生生之間、生佛之間乃是獨立實有的別別他體,這套紛繁龐雜的“多體”系統,建立在每個心識單元自性實有且具優秀的密度、硬度、彈性等物理特性的“一體”基礎上。這一嚴重背離現空雙運法界本性的遍計邪執,前文早予痛破,所以在一開始的大前提上,蕭平實就已經輸掉了。

   全知麥彭仁波切《大乘莊嚴經論釋》(菩提品第十)宣說了佛地的真實境界:

   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

   諸佛安住無漏法界之相,以隨順因地之身故,非是一體;以如虛空般非身故,非有多體。

   安住于無漏法界的諸佛如虛空般,因真如法身中同共一體,無有分別偏墮之身,亦無我執,故非有他體的諸多如來。又于往昔從勝解行位至十地間行菩薩道時,各有不同身相(願力、因緣等),彼菩薩成佛時,雖然名言假立稱爲如來,然此如來亦非一體。因此,安住于無漏法界之相非一非多,離思議境,極爲難證,故爲甚深。……

   如果成佛時沒有他體,那麼不同衆生爲求證佛果而修道,豈不成爲無義之舉?

   答:乃至存在人我、法我的執著相之間,會有他體相續的補特伽羅以及其蘊界等諸法的顯現;然于勝義谛中,無有人法之本體,是二種無我之自性空性光明故。如是現證時,遠離人法二執,在如來地,諸佛是法界自性智慧身,不可思議,具一切相故,無有任何平庸分別念所致的人、法之自相。因此,諸佛在勝義谛中無他體,然于名言谛中能假立爲有他體。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間,

   淨界亦如是,佛合同業化。

   譬如日輪所放無量光芒無有分別、和合一體,彼等光芒恒時無有不同所作,共同具有能令五谷成熟、泥潭幹涸、世間照明等業用,同樣安住于無漏清淨法界以往昔身相而立名的無量諸佛,于真如法身本體中一味無異。所謂調化衆生的事業一致,是指對十方一切衆生以智慧光明善加普照,一佛如顯現化身作成熟衆生的事業,則因法身無別,無量諸佛亦同作此事,融爲一體,即是能作、所作、智慧都融爲一體,無有分別。

   本頌宣說了幻化,即傳法成熟所化、顯示神變等如來的一切事業無一不是所有如來的事業總集。

   由此可見,蕭平實根據凡夫狀態對如來境界所作的幼稚推斷,完全背離了事實真相。這使他在謗法謗僧的同時,又添上一筆謗佛罪行,從而淪爲對整體叁寶的反動。

   密宗學人觀修本尊時,從來都是將諸聖尊視爲唯一清淨無漏法界光明的幻化遊舞,同時,以其因地願力等不盡一致,遂在示現上又各具特殊的加持和威德。非一和非異,如是不存在任何矛盾,怎會出現蕭平實所說的那些問題呢?

   在看待本尊、本師或上師時,具備靈活、虔敬的心態極爲重要。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釋迦牟尼佛廣傳

  白蓮花論》中就此深刻論述道:

   “我們若能觀想、供養具無量功德之釋迦牟尼佛,則已等同于觀想、供養一切如來。《幻師妙賢請問經》中雲:“妙賢、若人供一佛,則供十方一切佛,諸如來與我法界,恒時無二無別故。彼等如來亦接納,供養諸佛功德增,彼獲清淨平等性,諸佛本性無分別。”……

   《七百般若經》中雲:“……若能如是觀想一如來,則已等同于觀想未來、過去、現在一切如來。何以故?因一切如來一本體之故。文殊,一如來實已具足無量佛陀之功德、辯才……””

   “若有人生如是念頭:盡管自己信心之對境非釋迦牟尼佛,不過若本人對早已離貪且具出家相之另外如來,或諸寂靜、忿怒本尊等具足信心,這二者又有何不同?

   對此疑問之答複爲:如從本性而言,二者當然無有任何差別,因一切如來之智慧身原本就爲平等性,且其斷證境界絕無高低差異。但若以名言谛衡量,從顯現而言,所有宗派信奉之寂靜、忿怒本尊修法及念誦,均依釋迦牟尼佛之大慈大悲力而得以出現。正如瞻部洲一切水流均源自無熱惱湖一般,顯密所有修法,包括最細微之修法,皆因釋迦牟尼佛之大悲力而存世。就像祈禱自己根本上師後所得之加持,超勝祈禱其他上師所能得到之加持一樣,因自己前世宿緣所致,若祈禱其他佛,得到加持之速度,肯定不如祈禱釋迦牟尼佛來得迅疾。

   若有人又心生疑惑:既如此,我等可否只祈禱釋迦牟尼佛,無需再祈禱其它本尊?

   問題之實質並非如此。因無論自己祈禱哪一本尊,此本尊之本體並非超越、遊離于釋迦牟尼佛本性之外。我們理應知曉:一切諸佛于法性平等性中可謂無二無別,釋迦牟尼佛只是以不同身相顯現種種不同本尊而已,從而成爲我等濁時衆生…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