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P6

  ..续本文上一页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

   如所周知,佛者,觉义,在本质上,佛陀即是究竟智慧、终极真理的人格化。佛陀利益众生的方便,亦无量不思议,不光是讲经说法,如来的身、语、意乃至名号、传记等无不具有胜妙加持力,可以任运自在地利益有缘众生。因此,作为大乘佛教徒,必须以虔敬、灵活、全息的信念看待佛陀,深信缘于佛陀的任何观修、作意皆能获得全面的加持和成就。《华严经疏》云:“谓此佛身,即理即事。”故知如来三身一如,理事无别,狭隘地把佛相定性为浅层的事相生灭法,显然有失偏颇。

   《大乘庄严经论》等了义教典明确开示,如来的法身和报化身、三身和四智,乃是本体无别的有机侧面。是故如来身相举体即是智慧的本性,虔心观想佛陀身相与修持佛智,有着十分深密的内在联系。无视众生无始本具的佛性光明,以及“即理即事”的大乘精义,单单抓起个“内相分”说长道短,实在不是值得赞叹的行为。

   我们知道,大乘有四种念佛法: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如此区分,不过是观待众生不同根性,从名言而作的方便假立。从圆成本具、事事无碍、全相即性、全事即理的了义层面看,这四种念佛法,乃至一切实相正见摄持下的观佛、观心修法,无不是一味无别的圆通法门,莫分高下贤劣。《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云:“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惟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其旨明矣。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萧平实:“尚可与众生心合并故,则是有增有减之法故也”、“诸佛皆应努力勤求众生与其合并,而与他佛互起争执。”增减?未增减?合并?无合并?众生?非众生?萧平实先生显然已被大乘佛法甚深妙义彻底搞晕了,因此他剩下来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神魂颠倒地大喊大叫。——引者注)是故今家立于惟色惟香等义。又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四三昧通名念佛。……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七云:“不见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云:即凡心而见佛心。形山即是四大五蕴也,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所以道: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又道:佛性堂堂显现,住相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心是本来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只以自家一念发底心是功德,何故?万法皆出于自心,一念是灵,既灵即通,既通即变。古人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见得彻去,即是真如。”

   实相真心、真如佛性,是否如萧平实所言,定为凝然孤绝、僵化割裂之法呢?不是的。上述教言说明,若能于黄花翠竹、山色溪声、一尘一念当下识取,即可穷彻底源归家稳坐,况净妙之佛相、佛号乎?只抓住个相分、生灭、意识,却忘掉了事事无碍、一即一切的了义精神,显然是舍本逐末!

   《华严经疏》云:“言无碍者,略有十义。……九潜入无碍,入众生界,如如来藏,虽作众生不失自性故。故出现品云:佛智潜入众生心。又云:众生心中有佛,成正觉等。又亦摄一切众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云:汝应观佛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在中等。”“白净法者即所转轮体,谓佛无漏清净法界转入众生心中。”《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云:“真谓理也、佛也,妄谓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故云交彻。如波与湿,无有不湿之波,无有离波之湿。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若依此义,合云真妄交彻,凡圣互收。……然其真妄所以交彻者,真妄二法同一心故;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妄显,无别真故;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然或说妄空真有,或说妄有真空,俱空俱有双非双是,虽有多端并皆交彻。”《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云:“八交涉无碍,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义曰:交谓交互,涉谓关涉……交互关涉无有挂碍,成一多两重主法。”宗密大师《注华严法界观门》云:“八交涉无碍门:六七二门,约一多互望,能所义别,故有遍容摄入之殊。今此多能摄一入一,即此一亦能摄多入多,即能即所,即摄即入,即一即多,一切一时溥收无碍,故云交涉,谓交相关涉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云:“佛如幻智无所碍,于三世法悉明达,普入众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卷37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入如来。……此十种深入法,三世诸佛悉亦共入。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众生心行。何等为十?所谓入过去一切众生心行,入未来一切众生心行,入现在一切众生心行……入一切众生烦恼使习气行,入一切众生时非时调伏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佛智等同于法界,随顺普入众生心。”《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6)云:“善逝心业本无有,智所作业悉不忘,圣智随入众生心,此是胜尊不共法。”

   此外,《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并)注》中云:“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得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此中,“木”喻众生心,“火”喻佛智,“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一语说明,实相正见所摄持的观佛修法,只会将凡夫心之“木”烧成佛智之“火”,而绝不会令如来正智倒退成凡夫妄心。“火”变为“木”的情形,永远都是不可能出现的!由是可见,萧平实所言“将令诸佛之心重受染污之法种,则将令诸佛复成因地菩萨”,是多么荒谬!

   心佛众生离戏无性、交涉融彻的圆通实相,有力说明了大乘显密观心、观佛修法的善妙无垢。萧平实机械割裂佛佛、生佛、心佛的邪执邪说,则实在难以让人恭维。

   诚如堪布仁波切《破除邪说论》所言“观想修法并非密宗法义中独有”,对于实相正见摄持下的观想法在广泛时位内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显密教法皆给予了充分说明。无视事实的轻狂批判,只能自讨没趣。

   密宗观修法,历来坚持二谛圆融空有无碍的精神,故此具有极其甚深的内涵和功德。生起次第里著名的“三等持”,就是个典型例子:大悲菩提心的现位等持,观修本尊、咒印的因位等持,皆与真如等持的实相空性无二双运!正是通过对双运离戏实相的精妙抉显和自在运用,密宗观修法展现出极为不共的妙力、神韵。

   只看表面不顾实质的思维习惯,让萧平实在观想修法的问题上不例外地犯下错误。不堕空有之边、妙用甚深缘起、深契圆通实相……,观想背后的众多核心要素,他压根儿就没考虑到,也的确没能力考虑到。正因为对凡夫思维定势百依百顺,对大乘佛法真义和密宗见修实况一无所知,他才勇敢而愚蠢地大放厥词。我们怎能期待,一颗狭隘僵化的凡夫心与自在空灵的大乘佛法发生碰撞时,不出问题呢?

   一尘一念、字字句句无非法界全体的事事无碍妙义,翠竹黄花、相好名称尽是法身的大乘了义精神,与实执深重的凡夫思维模式的确不易兼容,对于普通学人而言,也稍显陌生。这就给伶俐的谤法群小留出了一定的活动空间。于是,一错位,一搅和,一纠缠,没事的地方也能闹出事来,原先明白的人也被搞糊涂了。所谓小人成大事,秘密估计就在其中!

   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但小人往往不乏邪慧,他们编织的童话要取信于舆情,必须大体上合乎浅层逻辑,让缺乏了义正见和冷静头脑的人一听就立即产生情绪反应。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通过一波接一波的阴阳怪调和挤眉弄眼,娴熟地制造混乱,有效地颠倒是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小人可谓是“熵定律”的最大受惠者,混乱和颠倒成了他们生存的沃土。

   为了给某种不现实的狂人野心提供技术支持,萧平实使出了浑身解数。小人心头总弥散着这样一种错觉:如果动员声带和脸部肌肉歇斯底里地吠上一通,就能达到通过正当途径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招致更猛烈的迎头痛击,然后他们就会明白——低估如来正法的生命力和神圣性,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三节 菩提心和观想法(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