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破俱立,全作而是,則叁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則能破叁惑立叁法,故感他佛叁身圓應,能成我心叁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義一心修者,乃不思議之叁觀,爲十六觀之總體,一經之妙宗也。”
如所周知,佛者,覺義,在本質上,佛陀即是究竟智慧、終極真理的人格化。佛陀利益衆生的方便,亦無量不思議,不光是講經說法,如來的身、語、意乃至名號、傳記等無不具有勝妙加持力,可以任運自在地利益有緣衆生。因此,作爲大乘佛教徒,必須以虔敬、靈活、全息的信念看待佛陀,深信緣于佛陀的任何觀修、作意皆能獲得全面的加持和成就。《華嚴經疏》雲:“謂此佛身,即理即事。”故知如來叁身一如,理事無別,狹隘地把佛相定性爲淺層的事相生滅法,顯然有失偏頗。
《大乘莊嚴經論》等了義教典明確開示,如來的法身和報化身、叁身和四智,乃是本體無別的有機側面。是故如來身相舉體即是智慧的本性,虔心觀想佛陀身相與修持佛智,有著十分深密的內在聯系。無視衆生無始本具的佛性光明,以及“即理即事”的大乘精義,單單抓起個“內相分”說長道短,實在不是值得贊歎的行爲。
我們知道,大乘有四種念佛法: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如此區分,不過是觀待衆生不同根性,從名言而作的方便假立。從圓成本具、事事無礙、全相即性、全事即理的了義層面看,這四種念佛法,乃至一切實相正見攝持下的觀佛、觀心修法,無不是一味無別的圓通法門,莫分高下賢劣。《寶王叁昧念佛直指》雲:“良以圓解全異小乘,小昧惟心,佛從外有,是故心佛其體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諸佛性,托境修觀佛相乃彰。今觀彌陀依正爲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豈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其旨明矣。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複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蕭平實:“尚可與衆生心合並故,則是有增有減之法故也”、“諸佛皆應努力勤求衆生與其合並,而與他佛互起爭執。”增減?未增減?合並?無合並?衆生?非衆生?蕭平實先生顯然已被大乘佛法甚深妙義徹底搞暈了,因此他剩下來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神魂顛倒地大喊大叫。——引者注)是故今家立于惟色惟香等義。又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所謂衆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四叁昧通名念佛。……心性周遍,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爲大乘觀也。”
《佛果圓悟禅師碧岩錄》卷七雲:“不見古人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雲:即凡心而見佛心。形山即是四大五蘊也,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所以道:諸佛在心頭,迷人向外求,內懷無價寶,不識一生休。又道:佛性堂堂顯現,住相有情難見,若悟衆生無我,我面何殊佛面。心是本來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動,個中無改變。”“只以自家一念發底心是功德,何故?萬法皆出于自心,一念是靈,既靈即通,既通即變。古人道: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若見得徹去,即是真如。”
實相真心、真如佛性,是否如蕭平實所言,定爲凝然孤絕、僵化割裂之法呢?不是的。上述教言說明,若能于黃花翠竹、山色溪聲、一塵一念當下識取,即可窮徹底源歸家穩坐,況淨妙之佛相、佛號乎?只抓住個相分、生滅、意識,卻忘掉了事事無礙、一即一切的了義精神,顯然是舍本逐末!
《華嚴經疏》雲:“言無礙者,略有十義。……九潛入無礙,入衆生界,如如來藏,雖作衆生不失自性故。故出現品雲:佛智潛入衆生心。又雲:衆生心中有佛,成正覺等。又亦攝一切衆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雲: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衆生悉在中等。”“白淨法者即所轉輪體,謂佛無漏清淨法界轉入衆生心中。”《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1)雲:“真謂理也、佛也,妄謂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徹者,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故雲交徹。如波與濕,無有不濕之波,無有離波之濕。若論交徹,亦合言即聖心而見凡心,如濕中見波,故如來不斷性惡。又佛心中有衆生等,若依此義,合雲真妄交徹,凡聖互收。……然其真妄所以交徹者,真妄二法同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妄顯,無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然或說妄空真有,或說妄有真空,俱空俱有雙非雙是,雖有多端並皆交徹。”《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雲:“八交涉無礙,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義曰:交謂交互,涉謂關涉……交互關涉無有挂礙,成一多兩重主法。”宗密大師《注華嚴法界觀門》雲:“八交涉無礙門:六七二門,約一多互望,能所義別,故有遍容攝入之殊。今此多能攝一入一,即此一亦能攝多入多,即能即所,即攝即入,即一即多,一切一時溥收無礙,故雲交涉,謂交相關涉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雲:“佛如幻智無所礙,于叁世法悉明達,普入衆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卷37雲:“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深入如來。……此十種深入法,叁世諸佛悉亦共入。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入衆生心行。何等爲十?所謂入過去一切衆生心行,入未來一切衆生心行,入現在一切衆生心行……入一切衆生煩惱使習氣行,入一切衆生時非時調伏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佛智等同于法界,隨順普入衆生心。”《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6)雲:“善逝心業本無有,智所作業悉不忘,聖智隨入衆生心,此是勝尊不共法。”
此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薮盤頭菩薩造(並)注》中雲:“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得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爲火燒,木即爲火也……”此中,“木”喻衆生心,“火”喻佛智,“木爲火燒,木即爲火”一語說明,實相正見所攝持的觀佛修法,只會將凡夫心之“木”燒成佛智之“火”,而絕不會令如來正智倒退成凡夫妄心。“火”變爲“木”的情形,永遠都是不可能出現的!由是可見,蕭平實所言“將令諸佛之心重受染汙之法種,則將令諸佛複成因地菩薩”,是多麼荒謬!
心佛衆生離戲無性、交涉融徹的圓通實相,有力說明了大乘顯密觀心、觀佛修法的善妙無垢。蕭平實機械割裂佛佛、生佛、心佛的邪執邪說,則實在難以讓人恭維。
誠如堪布仁波切《破除邪說論》所言“觀想修法並非密宗法義中獨有”,對于實相正見攝持下的觀想法在廣泛時位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顯密教法皆給予了充分說明。無視事實的輕狂批判,只能自討沒趣。
密宗觀修法,曆來堅持二谛圓融空有無礙的精神,故此具有極其甚深的內涵和功德。生起次第裏著名的“叁等持”,就是個典型例子:大悲菩提心的現位等持,觀修本尊、咒印的因位等持,皆與真如等持的實相空性無二雙運!正是通過對雙運離戲實相的精妙抉顯和自在運用,密宗觀修法展現出極爲不共的妙力、神韻。
只看表面不顧實質的思維習慣,讓蕭平實在觀想修法的問題上不例外地犯下錯誤。不墮空有之邊、妙用甚深緣起、深契圓通實相……,觀想背後的衆多核心要素,他壓根兒就沒考慮到,也的確沒能力考慮到。正因爲對凡夫思維定勢百依百順,對大乘佛法真義和密宗見修實況一無所知,他才勇敢而愚蠢地大放厥詞。我們怎能期待,一顆狹隘僵化的凡夫心與自在空靈的大乘佛法發生碰撞時,不出問題呢?
一塵一念、字字句句無非法界全體的事事無礙妙義,翠竹黃花、相好名稱盡是法身的大乘了義精神,與實執深重的凡夫思維模式的確不易兼容,對于普通學人而言,也稍顯陌生。這就給伶俐的謗法群小留出了一定的活動空間。于是,一錯位,一攪和,一糾纏,沒事的地方也能鬧出事來,原先明白的人也被搞糊塗了。所謂小人成大事,秘密估計就在其中!
說謊和造謠,是小人的生存本能,但小人往往不乏邪慧,他們編織的童話要取信于輿情,必須大體上合乎淺層邏輯,讓缺乏了義正見和冷靜頭腦的人一聽就立即産生情緒反應。小人的天賦,就在于能通過一波接一波的陰陽怪調和擠眉弄眼,娴熟地製造混亂,有效地顛倒是非。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小人可謂是“熵定律”的最大受惠者,混亂和顛倒成了他們生存的沃土。
爲了給某種不現實的狂人野心提供技術支持,蕭平實使出了渾身解數。小人心頭總彌散著這樣一種錯覺:如果動員聲帶和臉部肌肉歇斯底裏地吠上一通,就能達到通過正當途徑所不能達到的目的。殊不知,這樣做,只會招致更猛烈的迎頭痛擊,然後他們就會明白——低估如來正法的生命力和神聖性,是要付出代價的!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叁節 菩提心和觀想法(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