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第五·佛心品第四》(《大正藏》16/671/546下)
47、见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第六·法身品第七》(《大正藏》16/671/551下)
48、见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大正藏》16/671/557上)
49、见《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传五》(《大正藏》50/2060/551下)
50、见隋/灌顶《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50/2050/194中)
51、《续高僧传·菩提达磨传》记其“四行”是:“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w心受之,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於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见《大正藏》50/2060/551下)案:《续高僧传》所载“二入四行”,已经删节,全文具见《楞伽师资记》第二。
52、《楞伽师资记·第二》:“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理此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於身命,则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著,但为去垢。摄众生,而无取相。此为自复地,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见《大正藏》85/2837/1285中)
53、道信完全地继承了此一思想,《楞伽师资记·第五》载其语云:“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见《大正藏》85/2837/1287下)
54、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0页。
55、见《大正藏》85/2834/1273中。
56、见第166页。
57、见第167页。
58、见《大正藏》50/2060/600上。
59、《楞伽师资记·第七》。见《大正藏》85/2837/1290上至中。
60、《楞伽师资记·第五》(见《大正藏》85/2837/1286下)
61、《摩诃止观》卷第二上。见《大正藏》46/1911/11上。
62、即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其经原文与下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所引大体相同。原文见《大正藏》8/232/731上至中。
63、即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其卷下“嘱累品第十七”云:“於九十日修无我想,端坐正念,不杂思惟。除食及经行、大小便时,悉不得起。”见《大正藏》14/468/507上。
64、《摩诃止观》卷第二上,见《大正藏》46/1911/11上至中。
65、《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见《大正藏》50/2060/606中)
66、《续高僧传?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鍇传三》:“开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修习禅法,特有念力,顗叹重之。”“晚住庐山,造大林精舍。”、(见《大正藏》50/2060/570中)
67智顗仅解释“常坐三昧”就用了一千四百字左右。
68、《楞伽师资记·第五》:“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见《大正藏》85/2837/1287中)
69、《历代法宝记·唐朝第四祖信禅师》(见《大正藏》51/2075/181下)
70、《楞伽师资记·第五》(见《大正藏》85/2837/1286下)
7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见《大正藏》16/670/481下)
72、见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73、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见《大正藏》16/670/481下)
7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见《大正藏》16/670/505上)
75、见《大正藏》85/2837/1287上。
76、见《大正藏》85/2837/1287中。
77、见第167页。
78、见《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5页。
《略论道信及其禅宗思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