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道信及其禅宗思想▪P4

  ..续本文上一页山(原注:在舒州,一名思空山)。”(第166页)据此,则二僧为僧璨和同学定禅师。《历代法宝记》未及此事。

  06、《续高僧传·释道信传》:“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传法宝记》:“至大业度人,配住吉州寺。”、见《大正藏》50/2060/606中。《历代法宝记》未及此事。

  07、《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见《大正藏》50/2060/606中)又《传法宝纪》:“属隋季丧乱,群贼围城七十馀日,井泉皆竭。信从外来,水复充溢。刺史叩头,问退贼时。曰:“但念般若,不须为忧。”时贼徒见地四隅皆有大力士,因即奔骇,城遂获全。”(第166页)又《历代法宝记》:“信大师于是大业年,遥见吉州狂贼围城百日已上,泉井枯涸。大师入城,劝诱道俗,令行般若波罗蜜。狂贼自退,城中泉井再泛。”(见《大正藏》51/2075/181下)

  08、《续高僧传·释道信传》:“、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见《大正藏》50/2060/606中)《传法宝纪》未言此事。

  09、《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见《大正藏》50/2060/606中)《传法宝纪》也称:“武德七年,至蕲州双峰山。周览林壑,遂为终焉之地。”(第166页)《历代法宝记》:“唐高祖武德七年,住蕲之破头山,今双峰山也。”又说:“信大师遥见蕲州黄梅破头山有紫云盖,信大师遂居此山。后改为双峰山。”、(见《大正藏》51/2075/181下)

  10、《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又《传法宝纪·释道信》:“居三十年,宣明大法。”、(见《大正藏》50/2060/606中)

  11、《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习禅六·唐荆州四层寺释法显传七》:“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曰:“可往蕲州见信禅师。”依言即往双峰,更清定水矣。”、(见《大正藏》50/2060/599下)《传法宝纪·释道信》亦云:“归者,荆州法显、常州善伏,皆北面受法。”(第166页)

  12、《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习禅六之馀·唐衡岳沙门释善伏传十四》:“又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入道方便。”、(见《大正藏》50/2060/603上)据《传法宝纪·释道信》载道信云:“善伏辟支根机,竟未堪闻大道。”(第166页)则善伏根机不佳,於道信禅法未得要领。

  13、《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习禅六·唐荆州神山寺释玄爽传八》:“又往蕲州信禅师所,伏开请道,亟发幽微。”、(见《大正藏》50/2060/600上)

  14、《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见《大正藏》50/2060/606中)

  15、《历代法宝记》:“贞观十七年,文武(今案:原文如此)皇帝敕使于双峰山,请信禅师入内,信禅师辞老不去。使回见帝,奏云:“信禅师辞老不来。”敕又遣再请。使至信禅师处,使云:“奉敕遣请禅师。”禅师苦辞老不去,语使云:“若欲得我头,任斩将去,我终不去。”使回见帝,奏云:“须头任斩将去,心终不去。”敕又遣使封刀来取禅师头,敕云:“莫损和上。”使至和上处,云:“奉敕取和上头,禅师去不去?”和上云:“我终不去。”使云:“奉敕云:若禅师不来,斩头将来!”信大师引头云:“斩取。”使返刀一顷(案:《大正藏》作“乙项”),信大师喝言:“何为不斩,更待何时?”使云:“奉敕不许损和上。”信禅师大笑曰:“教汝知有人处。””、(见《大正藏》51/2075/181下)今案:此事《续高僧传》和《传法宝纪》均不载。

  16、《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见《大正藏》50/2060/606中)

  17、《传法宝纪·释道信》:“门人知将化毕,遂谈究锋起,争希法嗣。及问将传付,信喟然久之,曰:“弘忍差可耳。””(第166页)《传法宝纪·释弘忍》:“信常以意导,洞然自觉。虽未视诸经论,闻皆心契。既受付嘱,令望所归。”(第167页)《历代法宝记》:“弟子甚多,唯有弘忍传衣得法承后。”、(见《大正藏》51/2075/182上)

  18、案:此据《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见《大正藏》50/2060/606中),《历代法宝记》作“永徽二年闰九月二十日”。(见《大正藏》51/2075/182上)

  19、案:此据《续高僧传·释道信传》(见《大正藏》50/2060/606中),《传法宝记》作:“后三年四月初八日,石户自开,容貌俨如生日。门人遂加布漆,更不敢闭。”《历代法宝记》作:“葬后周年,石户无故自开,大师容貌端严,无改常日。弘忍等重奉神威仪,不胜感慕,乃就尊容,加以漆布。自此已后更不闭。”、(见《大正藏》51/2075/182上)

  20、《祖堂集·卷第二·第三十一祖道信和尚》(《祖堂集》用景印高丽本)

  21、《传法宝纪·论》(第169页)

  22、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本传(《景德传灯录》用《普慧大藏经》刊本)

  23、《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传》称尼总持“汝得吾肉”。

  24、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第二:“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後生,携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见《大正藏》85/2837/1285上)《传法宝纪·释菩提达摩》:“时罕有知者,唯道昱、慧可,宿心潜会,精竭求之。师事六年,志取通悟。”(第164页)

  25《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齐邺中释僧可传六》(见《大正藏》50/2060/552下)

  26《传法宝记·释僧璨》(第165页)

  27《楞伽师资记》本传(见《大正藏》85/2837/1286中)

  28、案:达摩受毒事,《传法宝纪·释菩提达磨》云:“其后门庭日广,时名望僧深相忌嫉,久不得志,乃因食致毒。(原注:此恶人名字,世亦共闻,无彰人过,故所宜隐。或当示现为迹,以相发明,盖所未恻。)大师知而食之,毒无能害。后见频啗毒不已,谓惠可曰:“我为法来,今得传汝,更住无益,吾将去矣。”因集门人,重明宗极,便噉毒食,以现化焉。”、《历代法宝记》“梁朝第一祖菩提达摩多罗禅师”载,达摩泛海东来后,曾遭菩提流支三藏光统律师六度毒害。“语惠可:“我缘此毒,汝亦不免此难。至第六代传法者,命如悬丝。”言毕,遂因毒而终。”(、见《大正藏》51/2075/181上)惠可受害事,《传法宝纪·释僧可》载云:“后魏天平中,游邺、卫,多所化度。僧有深忌者,又默鸩之。惠可知便受食,毒不能害。”(第165页)又《历代法宝记》云:“师付嘱僧璨法已,入司空山隐。可大师後佯狂,於四衢城市说法,人众甚多。菩提流支徒党告可大师云“妖异”,奏敕。敕令所司推问可大师,大师答承“实妖”。所司知众疾,令可大师(?)审,大师确答“我实妖”。敕令城安县令翟冲侃依法处刑。”(见《大正藏》51/2075/181中)案:有学者考证,事属虚无,但当时禅宗与其他宗派矛盾激烈,又非空穴来风。

  29、《传法宝纪·论》(第169页)

  30、《历代法宝记》(见《大正藏》51/2075/181下)

  31、《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十九》(见《大正藏》50/2060/606中)

  32、《传法宝记·释弘忍》(第167页)

  33、《历代法宝记》(见《大正藏》51/2075/182上)

  34、《传法宝记·释弘忍》(第167页)

  35、《广弘明集》卷第八释道安《二教论》(《大正藏》52/2103/143上)

  36、《祖堂集·卷一·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

  37、《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传五》:“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见《大正藏》50/2060/551下)

  38、见《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齐邺中释僧可传六》(见《大正藏》50/2060/552中)

  39、即刘宋/昙无蜜多译《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9/227)

  40、即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8/223)

  41、即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12/365)。《楞伽师资记》误作《无量寿经》。

  42、如“学射”一喻,出自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七十六·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又为明了故,说善射譬喻:如人善于射术,弓是菩萨禅定,箭是智慧,虚空是三解脱门,地是涅槃。是菩萨以智慧箭,射三解脱门虚空,更以方便力故,以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地。未具足十力等佛事故,终不取证。”

  43、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中,首先提出了“四种三昧”之说,对於“一行三昧”的修学方式作了系统阐发,当是道信理论的主要来源。

  44、见《大正藏》85/2837/1287下。

  45、见元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正藏》16/671/529中)

  46、见…

《略论道信及其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