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道信及其禅宗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元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卷第五·佛心品第四》(《大正藏》16/671/546下)

  47、見元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卷第六·法身品第七》(《大正藏》16/671/551下)

  48、見元魏/菩提留支譯《入楞伽經·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大正藏》16/671/557上)

  49、見《續高僧傳·卷第十六·齊邺下南天竺僧菩提達磨傳五》(《大正藏》50/2060/551下)

  50、見隋/灌頂《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50/2050/194中)

  51、《續高僧傳·菩提達磨傳》記其“四行”是:“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w心受之,都無怨訴。經雲: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叁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叁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見《大正藏》50/2060/551下)案:《續高僧傳》所載“二入四行”,已經刪節,全文具見《楞伽師資記》第二。

  52、《楞伽師資記·第二》:“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爲法。理此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於身命,則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著,但爲去垢。攝衆生,而無取相。此爲自複地,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馀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見《大正藏》85/2837/1285中)

  53、道信完全地繼承了此一思想,《楞伽師資記·第五》載其語雲:“深行菩薩入生死化度衆生,而無愛見。若見衆生有生死,我是能度,衆生是所度,不名菩薩。度衆生如度空,何曾有來去?《金剛經》雲:“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見《大正藏》85/2837/1287下)

  54、見《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第20頁。

  55、見《大正藏》85/2834/1273中。

  56、見第166頁。

  57、見第167頁。

  58、見《大正藏》50/2060/600上。

  59、《楞伽師資記·第七》。見《大正藏》85/2837/1290上至中。

  60、《楞伽師資記·第五》(見《大正藏》85/2837/1286下)

  61、《摩诃止觀》卷第二上。見《大正藏》46/1911/11上。

  62、即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其經原文與下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所引大體相同。原文見《大正藏》8/232/731上至中。

  63、即梁/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其卷下“囑累品第十七”雲:“於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正念,不雜思惟。除食及經行、大小便時,悉不得起。”見《大正藏》14/468/507上。

  64、《摩诃止觀》卷第二上,見《大正藏》46/1911/11上至中。

  65、《續高僧傳·釋道信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廬山大林寺。雖經賊盜,又經十年。”(見《大正藏》50/2060/606中)

  66、《續高僧傳?隋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寺釋智鍇傳叁》:“開皇十五年,遇天臺顗公,修習禅法,特有念力,顗歎重之。”“晚住廬山,造大林精舍。”、(見《大正藏》50/2060/570中)

  67智顗僅解釋“常坐叁昧”就用了一千四百字左右。

  68、《楞伽師資記·第五》:“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叁五年,心更明淨。”、(見《大正藏》85/2837/1287中)

  69、《曆代法寶記·唐朝第四祖信禅師》(見《大正藏》51/2075/181下)

  70、《楞伽師資記·第五》(見《大正藏》85/2837/1286下)

  71、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見《大正藏》16/670/481下)

  72、見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73、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二》(見《大正藏》16/670/481下)

  74、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叁?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叁》(見《大正藏》16/670/505上)

  75、見《大正藏》85/2837/1287上。

  76、見《大正藏》85/2837/1287中。

  77、見第167頁。

  78、見《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第5頁。

  

  

《略論道信及其禅宗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