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气却是不应该的。有的人口蜜腹剑,这是隐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狰狞,五官变形,这是外现的嗔心。我们常见到一个家庭里夫妇起了争执,某一方为了发泄的他嗔心,什么心爱的物品都要打破,等到事后花钱再买,虽然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佛经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
痴,这是很难觉察到的,平常我们讲一个人呆头呆脑,这个人很傻,其实自己更傻。有些人,生在世间上,以为死了以后还是做人,但另一种人却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前者的思想觉得做恶事也没有关系,因为死了还是做人;而后者的思想觉得不必做善,因为死了一切都没有,所以最好及时行乐,这些都是愚痴的见解。
下面就三毒开出一些药方,供大家参考。
(1)贪——知足、舍、戒
众生为什么会贪,就是因为不满足,所以佛法常说“知足”,如弘一大师,夏丏尊居士去看他时,他吃饭时只有一碟咸菜,夏居士就说:“怎么就一碟咸菜呢?”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喝水,夏丏尊先生看到就喝白开水,有点于心不忍,就说:“法师,您应该喝点茶!”,弘一法师回答说:“淡有淡的味道。”弘一法师的人生正是知足常乐的人生。
贪心太大的人,一切都是为自己考虑,不肯利益别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就是指这种人,要治好贪病,“舍”就至关重要,看到别人有苦难时,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心就会减少;另外,贪心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所以就必须持戒,知道什么是好与坏,戒如果用现代的话应该是“这样做不好”,如偷盗,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所以佛劝我们不要做。
(2)嗔——慈悲、忍、定
嗔心对修行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佛说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饭。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修菩萨行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须有慈爱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
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别容易生气。其实,难以解决、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因为你生起了嗔心就会解决吗?嗔心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这样想一想,就会冷静下来,不要动那些无用的嗔心。南传《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我们对别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气,于是佛陀说要“慈悲”,就是要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心中想:别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理由。自从今年以来,我对人文科学有一种观点,就是同情地理解别人,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不同的见解存在,你也应该允许别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别人,我相信肯定会生嗔心。慈悲与忍,都是所以在见解上的治疗,在现实生活中修习禅定有助于对治嗔心,一个有定力的人是不会随便生气的。
(3)痴——慧
痴,主要是知见上出了偏差,如现代世界上最热门的一个问题就是核武器,如果用核武器发动世界大战,那么将是毁灭性的行为;如果用核武器的原料建成核电站,也是一件利益人类的事业。所以正确的知见是至关重要的,而佛法的智慧就是医治众生愚痴的良药,能够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贪、嗔、痴是人生的大病,众生的病实在太多了,所以对一些病,我们提出几点。
2、其他病的治疗
(1)以好心对坏心
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当我们好心一发,仿佛成为佛菩萨一样崇高;恶念一生,马上变成恶魔一样的坏。因此我们要除掉坏心,摄护正念,培养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在佛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就象生病的小孩子,要竭尽所有心思来呵护他、照顾他。我们如果能以慈爱母疼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一切人,就能泯除自他对待的关系。
(2)以大心对小心
中国有一话:“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浅狭的小溪容纳不下大水,当潮水高涨的时候,马上向四处流溢;潮水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流,只剩下浅浅的小溪。不象大海能够藏污纳垢,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中国人又有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大凡出将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来得宽广,无论是称讥毁誉、荣辱进退、善恶正邪,一概都能涵容而泰然自若。我们学佛人,也要把心量扩大到如大海虚空。佛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众生与佛的差别就在于心的不同,迷则妄念丛生,万缘攀附,人我两立;悟则豁然开朗,远离妄缘,平等摄众,心包太虚。所以,心量广大是学佛人很重要的修养。
(3)以无心对有心
平常有人讥笑年轻出家人念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实这些人根本不
懂佛教,要是真的能无心,那是真的在念经,恐怕是心太多了,这两天大家上殿、坐禅肯定发现我们真的太“多心”了。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说: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有所用心就有所牵系,有所执著,有所对待;无所用心,心才能扩大。无心则不为一切万法所系缚,而无处不在,无处不自在。在唐朝时,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禅师,对《金刚经》有极深的造诣,当时南方禅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认为这是外道魔说,便发愤著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准备到南方破邪说。路过沣州时,见到一间卖油糕的小店,德山刚好肚子也饿了,便走入小店对卖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点心来!”老婆婆心中想:这位师父居然这么无礼,指着德山的担子说:“师父,你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德山说:“说了你也不懂,这是我注释的金刚经疏钞,到南方来弘扬金刚经。”于是,老婆婆说:“我有一个金刚经上的问题要问你,你如果回答出来,我就供养你油糕;如果答不出来,就不用弘扬金刚经!”德山心想:一部《金刚经》我已经滚瓜烂熟,还有什么答不上来。于是,德山哈哈大笑说:“你问吧!”于是,老婆婆问道:“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师父要点心,究竟要点哪个心呢?”德山没有办法回答。
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尚未来,而现在心念念不停,生灭相续。如果能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的逍遥。
(4)以平常心对好奇心
我们众生好奇心特别强,你要是在大街上,仰着头看着天,没过一会儿,便
会有很多人聚拢过来,也仰着头看天。现代众生因为太追求好奇,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人受骗上当。“奇”就是神奇怪异不平常,只能偶尔得到,偶尔可以实行;而佛法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就在我们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祖师说:“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们随时随刻都不可与道相违,把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下来,这也是“生活禅”的精神。
(5)以恒心对一时心
佛教说诸行无常,我们的心念更是无常。我们的心攀缘六尘,所以善念更是脆
弱。刚出家时,那些老和尚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要发长久心,发心容易,发恒心难。”佛门里有一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往西天。”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很容易退转,禁不起境界的考验。《华严经》上说:“初发心便成正觉”,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所以,希望大家在柏林寺发心,能够“永不忘初心”,尽未来际。
四、现代青年佛教徒应有的心态
上面已经讲了很多有关心的各种病与对治方法,下面将针对年轻学佛者应有的心态举出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对感情不执不舍
人是有感情的众生,要放弃感情是不可能的,但过分执著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爱得死去活来,感情太浓就会热烘烘;感情太淡冷冰冰,是冷血动物。这两种都不对,因为这样都很容易出现问题。最好用中道的智慧来处理,中道的智慧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可以使我们的心趋向平静。
2、对五欲不拒不贪
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些人,在没学佛前,对五欲贪得无厌,学佛后却惧之如洪水猛兽,连正常的生活也不过了,这样给亲人朋友带来很多麻烦。其实,五欲并不可怕,平常说:“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作为佛教徒,首先是一位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太多、睡得太多,当然不好;但不吃不睡就没有力气,一切免谈。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3、对世间不厌不求
佛说:“有求皆苦”,凡夫对世间多要求很多东西,有了洋房要汽车,当了科长还想当处长,所以希求越多,幻灭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象我们小时候吹肥皂泡,吹得越大,同时也就越危险。但是,也有人过分厌世,离群索居,学佛人在别人的眼中都成“怪物”,一提到跟名有关,就说:“我不要名,就替我写一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所以,我们对这个世间,要能不厌不求,以平常心安然处之,这是我们平静而又活泼的心。
上面,我们以《佛法--心灵之路》为题目跟大家一起探讨了有关佛教对心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灵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受益。
1998年7月讲于河北柏林寺“第六届生活禅夏令营”
《佛法——心灵之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