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氣卻是不應該的。有的人口蜜腹劍,這是隱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猙獰,五官變形,這是外現的嗔心。我們常見到一個家庭裏夫婦起了爭執,某一方爲了發泄的他嗔心,什麼心愛的物品都要打破,等到事後花錢再買,雖然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佛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這個道理。
癡,這是很難覺察到的,平常我們講一個人呆頭呆腦,這個人很傻,其實自己更傻。有些人,生在世間上,以爲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但另一種人卻認爲人死了就沒有了。前者的思想覺得做惡事也沒有關系,因爲死了還是做人;而後者的思想覺得不必做善,因爲死了一切都沒有,所以最好及時行樂,這些都是愚癡的見解。
下面就叁毒開出一些藥方,供大家參考。
(1)貪——知足、舍、戒
衆生爲什麼會貪,就是因爲不滿足,所以佛法常說“知足”,如弘一大師,夏丏尊居士去看他時,他吃飯時只有一碟鹹菜,夏居士就說:“怎麼就一碟鹹菜呢?”弘一大師說:“鹹有鹹的味道”,吃完飯後,弘一法師喝水,夏丏尊先生看到就喝白開水,有點于心不忍,就說:“法師,您應該喝點茶!”,弘一法師回答說:“淡有淡的味道。”弘一法師的人生正是知足常樂的人生。
貪心太大的人,一切都是爲自己考慮,不肯利益別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爲”就是指這種人,要治好貪病,“舍”就至關重要,看到別人有苦難時,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舍給人,這樣貪心就會減少;另外,貪心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所以就必須持戒,知道什麼是好與壞,戒如果用現代的話應該是“這樣做不好”,如偷盜,這種行爲是不好的,所以佛勸我們不要做。
(2)嗔——慈悲、忍、定
嗔心對修行是一種嚴重的障礙,佛說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飯。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叁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修菩薩行必須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須有慈愛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別容易生氣。其實,難以解決、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因爲你生起了嗔心就會解決嗎?嗔心只有增加事態的嚴重,這樣想一想,就會冷靜下來,不要動那些無用的嗔心。南傳《法句經》說:“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難忍能忍,才能成爲大丈夫。我們對別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氣,于是佛陀說要“慈悲”,就是要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心中想:別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理由。自從今年以來,我對人文科學有一種觀點,就是同情地理解別人,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不同的見解存在,你也應該允許別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別人,我相信肯定會生嗔心。慈悲與忍,都是所以在見解上的治療,在現實生活中修習禅定有助于對治嗔心,一個有定力的人是不會隨便生氣的。
(3)癡——慧
癡,主要是知見上出了偏差,如現代世界上最熱門的一個問題就是核武器,如果用核武器發動世界大戰,那麼將是毀滅性的行爲;如果用核武器的原料建成核電站,也是一件利益人類的事業。所以正確的知見是至關重要的,而佛法的智慧就是醫治衆生愚癡的良藥,能夠恢複我們的本來面目。
貪、嗔、癡是人生的大病,衆生的病實在太多了,所以對一些病,我們提出幾點。
2、其他病的治療
(1)以好心對壞心
我們的心時而聖賢,時而惡魔,浮浮沈沈,好好壞壞。當我們好心一發,仿佛成爲佛菩薩一樣崇高;惡念一生,馬上變成惡魔一樣的壞。因此我們要除掉壞心,攝護正念,培養佛菩薩對待衆生的心。在佛菩薩的心目中,衆生就象生病的小孩子,要竭盡所有心思來呵護他、照顧他。我們如果能以慈愛母疼愛孩子的心來對待一切人,就能泯除自他對待的關系。
(2)以大心對小心
中國有一話:“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淺狹的小溪容納不下大水,當潮水高漲的時候,馬上向四處流溢;潮水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流,只剩下淺淺的小溪。不象大海能夠藏汙納垢,彙集百川而不改原味。中國人又有一句話“宰相肚裏能撐船”,說明大凡出將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來得寬廣,無論是稱譏毀譽、榮辱進退、善惡正邪,一概都能涵容而泰然自若。我們學佛人,也要把心量擴大到如大海虛空。佛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衆生與佛的差別就在于心的不同,迷則妄念叢生,萬緣攀附,人我兩立;悟則豁然開朗,遠離妄緣,平等攝衆,心包太虛。所以,心量廣大是學佛人很重要的修養。
(3)以無心對有心
平常有人譏笑年輕出家人念經“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其實這些人根本不
懂佛教,要是真的能無心,那是真的在念經,恐怕是心太多了,這兩天大家上殿、坐禅肯定發現我們真的太“多心”了。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系,有所執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爲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禅師,對《金剛經》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禅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爲這是外道魔說,便發憤著了一部《金剛經青龍疏鈔》准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沣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麼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裏面是什麼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于是,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我已經滾瓜爛熟,還有什麼答不上來。于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于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沒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4)以平常心對好奇心
我們衆生好奇心特別強,你要是在大街上,仰著頭看著天,沒過一會兒,便
會有很多人聚攏過來,也仰著頭看天。現代衆生因爲太追求好奇,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人受騙上當。“奇”就是神奇怪異不平常,只能偶爾得到,偶爾可以實行;而佛法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糧,就在我們日常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祖師說:“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們隨時隨刻都不可與道相違,把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下來,這也是“生活禅”的精神。
(5)以恒心對一時心
佛教說諸行無常,我們的心念更是無常。我們的心攀緣六塵,所以善念更是脆
弱。剛出家時,那些老和尚對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要發長久心,發心容易,發恒心難。”佛門裏有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往西天。”因爲我們是凡夫,所以很容易退轉,禁不起境界的考驗。《華嚴經》上說:“初發心便成正覺”,初發心菩薩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淨,所以,希望大家在柏林寺發心,能夠“永不忘初心”,盡未來際。
四、現代青年佛教徒應有的心態
上面已經講了很多有關心的各種病與對治方法,下面將針對年輕學佛者應有的心態舉出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對感情不執不舍
人是有感情的衆生,要放棄感情是不可能的,但過分執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淨化感情。愛得死去活來,感情太濃就會熱烘烘;感情太淡冷冰冰,是冷血動物。這兩種都不對,因爲這樣都很容易出現問題。最好用中道的智慧來處理,中道的智慧可以升華我們的感情,可以使我們的心趨向平靜。
2、對五欲不拒不貪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有些人,在沒學佛前,對五欲貪得無厭,學佛後卻懼之如洪水猛獸,連正常的生活也不過了,這樣給親人朋友帶來很多麻煩。其實,五欲並不可怕,平常說:“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作爲佛教徒,首先是一位人,在社會中生活,應當有正當的五欲生活。吃得太多、睡得太多,當然不好;但不吃不睡就沒有力氣,一切免談。所以,我們對正當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貪。
3、對世間不厭不求
佛說:“有求皆苦”,凡夫對世間多要求很多東西,有了洋房要汽車,當了科長還想當處長,所以希求越多,幻滅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象我們小時候吹肥皂泡,吹得越大,同時也就越危險。但是,也有人過分厭世,離群索居,學佛人在別人的眼中都成“怪物”,一提到跟名有關,就說:“我不要名,就替我寫一個無名氏吧!”其實,“無名之名”也是一種名。所以,我們對這個世間,要能不厭不求,以平常心安然處之,這是我們平靜而又活潑的心。
上面,我們以《佛法--心靈之路》爲題目跟大家一起探討了有關佛教對心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靈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受益。
1998年7月講于河北柏林寺“第六屆生活禅夏令營”
《佛法——心靈之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