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P31

  ..续本文上一页之差别者(亦属自性):

   颂云: 烦恼所知障 三道修声缘 及佛子等净 佛一切净极

   解云: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谓於贪等烦恼及彼等流,乃至所知障类、执持之事、二取分别,及於三乘道中各各障盖等之断舍差别,如其位次分别而有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三道各各之清净差别不同故。唯佛独得最极清净之名,以烦恼及所知断,及俱有种种一切悉究竟断舍故。由其一切最极清净之法界性所出生故。大觉如来是最极清净者。佛以下者,说为随後继续出生清净者。

   四、自性者:谓此差别及究竟之清净。云何相续出生?

   颂云: 於九地之大 大等垢染治 复小中小等 是道等清净

   解云:此中自性者,即是修行相续使净。谓於欲界静虑及无色等走入沉怠,及於九地之中不随顺品大中大等九种对治自性,如其位次,乃至於道中小中小等作九相类,次第择灭,是为以后继续清净之因。

   此中有诤,谓顿渐、有为无为、见地修行等之分也。

   颂云: 断此诤论者 道知及所行 三界性平等 许为对治性

   解云:《义疏》意云:於彼对治品大的大等,不随顺品,舍命对治,小的小等,明理所作,责斥过咎,於欲贪染着之垢,特使加重清除,允许提炼(种种杂修),大作显明,勤奋喻断,有方便善巧多门。

   复次,於修道中最极清净如其所有之教,了知三界中所有行相及所知,无所缘之体性,平等之性,凡属彼性,悉皆究竟对治,是此修道自性之性故,亦是佛之最极清净行相趣入之门路也。

   以上道智之十一法,是显道智修行中之作用相(即方便善巧也),亦示诸道之清净根本行相。依次善养成之。

   《摄义》文略,《义疏》深细,难解难入,必须静意善修,求圣加被,乃得入理。粗心跑过,强解依文,义味不知,甚可惜难遭之法也。

   道智性品第二竟

  

   根本智品第三

   一切者,谓诸法,根本者,法无自性,了证者智。或说一切智,或说根本智,或云体智,或说遍知等,其义一也。

   复次,此中从七十义之二十二至二十七、六个法数,《摄义》中未详,今依《义疏》原文详出之。《义疏》文句,简要深细,平常心解,难得遍摄,智者善作明辩,并当求本师如来本尊文殊施以三教导之宏慈,兼修陀罗尼门,可得入理,亦不错误。以下皆是《义疏》之原文也。

   为令於一切法上根本完全了知无自性,及於道善能了知完全无有者,此品大意之所作也。

  

   七十义之二十二、三 首先了知三世平等 分别远近之定义

   颂云: 彼此岸边泯 中间亦无住 知世平等性 般若波罗密

   解云:三世诸法无生,清净平等,如是了知者,大觉及菩萨等近顺能成。是故凡诸乐欲般若波罗密者,於般若此边之轮回及悲心随行之涅槃彼岸,如次断常性相,及居中亦不住着。三有与寂灭皆非住处故,此是为於遍知住类中业颠倒者之教示也。

   今此所云,欲令声闻等了知三世平等性故,若於正真彼岸究竟等转成长远之见者,此是稍微具有自意之观解。故於般若彼岸究竟得矣、悲心与般若等皆离弃故。而欲於其真实之所缘性上住,即轮回与涅槃随一中住,是所知障之所作也。正理偈云:若凡因缘所出生 彼即是空汝应受

   依此偈意,故知三世平等是根本唯一之了解,若於彼一切中有性无性等见之声闻菩萨等,是正真之般若彼岸甚远,即所成就亦少分之成就也。

   (以上分别远近之定义,以下明示有方便无方便之定量。)

  

   七十义之二十四、五 明示有方便无方便之定量

   颂云: 彼量所缘门 无方便者远 方便善巧者 说於正等近

   解云:无方便者,幻师自作似真蛇之显现,彼时自於其性未了真实(如幻无性),复後见为实蛇,即现前失实,以真实性无性故,非所显现故。诸善知者,有方便善巧,即离弃故。於真实自性未了知者,彼於平等性之智见无有,以此之故,彼等於佛母般若成就甚远也。方便善巧者,彼依止善知识正真满足之教授,言无颠倒,具二谛理,了解出生次第方便善巧,於此正真现前失实错谬之量,显明除去,於色等法上。完全了知彼性平等之性。若是完全知者,彼等於般若佛母正真近快成就也;若是无方便善巧者,即成长远。此中远近主体性,性是方便,非有远近之性。

   如是彼声闻等於母经成远之修行,即非随顺母经之教。

   既无自性,何故修行?为证知此无自性故,舍诸色等执着不平等之习气故,故当修行。如何修也?以下颂云:

   七十义之二十六 明所治

   颂云: 色等蕴空性 系三世诸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类

   解云:前说之不顺品,即是无方便善巧。此不随顺品如何对治,此颂意云:於色等中,观三世诸法、有漏无漏、种种一切,实无自性。即此所缘之实质,悉是别体刹那合聚、安立、主宰等。即此空性之见、修行之想念、如是对治,亦是颠倒趣入之性。如是等等皆是不随顺品应对治之所作,应作断弃之。谓于此等法上若稍失实,即有我见我执我贪我慢等依附隐藏,不得清净,故以一切明解空性以对治之,使我见等不得藏隐为患,如是则失修行矣。下颂明解正理作法。

   七十义之二十七 明能治

   颂云: 施等我执无 他加行能行 如是贪边灭 贪佛等微微

   解颂:此颂正明三轮体空,於施及施等诸法了解性空无我,而自他加行乃能正真趣入。贪着道等资粮住处等,一切(我相)遮止所为,是於种种行相上(错失)一切对治故。

   若於如来等前作礼供等,而以(我)集聚福德资粮(图谋我身受享等超胜过人等)为因性之类,是亦应对治也。然非是普遍一切是罪咎之不随顺品,而是属於细微贪性。云何非不随顺品?其中有是为道法之希望故。

   此下重明随顺不随顺之深义者。

   颂云: 法是道自性 练若(本净体)甚深故

   解云:此之颂言,任何因缘、法之种子等自性,唯是空性,此是本净甚深之性。以此之故,於如来等所缘,虽非不随顺品,然於中等等希望应断也。此言於三宝等希望成事消除违障,有不顺心,便生不信,乃至退失修行,是贪心之微微也。重明能对治之深义者。

   颂云 诸法自性一 知者贪能断

   解云:色等一切法自性,唯是一性。此之一性,即是无性。於此了知者,所知之平等性悉皆了知。是故於一切贪等能断也。别解甚深难了。

   颂云: 见等遮止者 谓彼难证故

   解云:如是等凡所见闻觉知一切所缘之事义,於此能显明了知自性者,谓是极难证故,彼性是甚深故。

   以下明色等与佛法能分别了知者,平常心力不遍摄故。

   颂云 色等非知故 谓彼心不遍

   解云:任何因缘(辩别)於色等乃至佛法,非混杂故(为,无为,及漏,无漏等等),如是清净(无为,无漏。)行相中之自性完全而自不知,许心不超业故(不能照摄)。此者即是难证之性故。

   世人习於色等外缘转变体相作用差别实现,执为实有,不了如幻,失於自性空体转变作用万端种种差别二性平等之义。

   若是习於自性空体之上转变作用,则能随心自在,不等外缘而生万化作用,所谓成就三身五智也。

   此之障蔽,即是难知、难习、难证,心不遍故,不超业故,执实惯性之所障蔽故,亦曰不随顺品,应当对治,则朗然晴空万化并作矣。经云:「空即是色」此难知也。

   复次,此中前後所作之非随顺品(所治)之名诠者,是令了知趣入(根本智)之所摄也。

   颂云: 如是遍知理 不共对治品 分别相无余 此尽说应知

   解云:此颂总结一切智性之品中,如是所说之理,如其次第,是了知声闻菩萨等之不随顺品与对治品、最细分辩之所应作也。

   以上所治能治细极分别竟。以下体智之加行分二,一、加行之差别十,二、加行之自性四。

   七十义之二十八 差别相十法

   颂云: 色等无常等 未圆圆满贪 於彼贪无性 行遮止加行

   解云:境门分四:一、遮止色等之失实;二、了解无常等;三、了解无常与空性等,各各未圆满与圆满,无诸贪性;四、他之未成就等,性无能作(不强求)。

   颂云: 不变能作无 难作三加行

   解云:自性门三:一不变者,於此一切智性三种等,了知大义体性之大应作能作,不为别事因缘之所移转;二能作者,创始之难性,及如何相续之难性,能胜能行;三无者,了解空无(不为障难所阻止)。如其道果中间能行能得,不作空过。

   颂云: 得果具堪能 有果乐欲者 而非他所使

   解云:能作门二:一、得果具堪能者,於此加行果能得者,必具上下七法,为堪能性,若其不知不具,智果难望;二、非他所使者,必须自性具有智果之乐欲,自作勤奋,而非他力强使学问修行,要自具有善根种性之作用故。

   初闻般若理,内心数悦乐,喜极流涕泪,身毛作竖立。……等。

   七喻者,是入般若正知事理之要门也。

   颂云 能知显七喻

   解云:

   喻门七者:

   一、如梦。 观业如梦,种子显发,无作而作,别事因缘不可移转。

   二、如幻。 了知修行苦乐如幻,随法随义而行(苦),无怖,无求(乐)。

   三、如阳焰。 现实资物,身受福享,习气似现,好恶平等,触受随情,爱取成实。

   四、如响。 明白顺违情境悉是自分因…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