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行。
九、以自性无性之胜解而作前行,修四无量等之所作。
如是等四法,是於彼集谛等之相,而能作清净也。
十、彼色等之自性,本体自性唯是空性。
十一、法界性与平等性(唯是一性)是善根之果,真如性与觉性二性正得。
十二、如是般若波罗密诸对治等种种一切皆摄。
十三、了知如性故,外内忧苦极能息灭。
如是等四是於彼灭谛等之相能作清净也。
十四、唯修无自性,观於色等与涅槃等,现前失实,能作清净。
十五、般若与方便善巧契入,得佛护念,於他救济覆被,清净能作。
十六、现前乐欲佛故,於彼作断命等能止。
十七、自於一切种智中住。
十八、乃至於彼性中,能为彼图谋安立(加持等)。
十九、无尽施等之愿欲能作。
二十、凡其所作悉皆回向正等圆满菩提。
如是七法是道谛种种清净之相也。
总以上二十,是道智之刹那体。颂文文义皆随其四谛之相抽说,是趣入见道中,先头提出修道之名诠及所作,此名诠及所作,其中味含对治,与调伏果顺业开发,俾致力容易趣入故,时相应故。
以上菩萨道智中三种见道意,以下是菩萨之修道也。
菩萨修道于中分二:一、明总相之能作 二、明分别之各各相
七十义之十五 大乘修道之能作
颂云: 诸相自静寂 敬师克烦恼 非人障等除 菩提供赞依
解云:此颂六事名曰能作修道,六者不具,则不能作修道之成就也。合《义疏》及《摄义》之意分别说明:
一、不随顺烦恼及违反类品而转,故心遍寂静。心能寂静,则於种种一切行相自在能作 。
二、无我慢故,於诸善知识善友,一切具德士夫,能作敬仰随顺。
三、克伏烦恼及荣显胜人之心,心能与人平等。
四、他方所作之患害及自随行成就之违境,所谓内外怨敌之障,善能灭除。
五、正等圆满菩提修行,能作精进实作,故能速成菩提。
六、随自所在之处,所依之类,依境藉事,转兴供赞之心,於义所作能作。
此上六种所作能作具足,则能进入修道之路,是修道一切之前加行之事。
以下是修道之分别也。
如是通途以下修道之分别者分二:
一、有漏分三:1、胜解;2、回向;3、随喜。
二、无漏分二:1、引发修道;2、清净修道又四:①因,②境,③果,④自性。
七十义之十六 胜解作意大乘修道
颂云: 胜解者自利 自他利唯他 应知此三种 各有小中大
许各各又三 如小小等别 彼复又三分 说二十有七
解云:依於自利、二利、及唯利他三种所缘之性,自心胜解,於此各各能作如何之量,如其胜解之善根,依止修道之方法自在所作,名为胜解作意之修道。此依最初发心等乃至又进一步之发心等比观胜劣,而初业者,不能各各上善全作,由此各各九种相上发起检校增加奋勉而令善根向上故。
七十义之十七 赞美承事称扬大义利
颂云: 般若波罗蜜 胜解住类等 于三种九类 赞事意钦承
解云:由前胜解诸利之善根,益以见闻法相之胜解,于此般若母经教体道行胜果三种般若,於佛及经证行圣者,各各三宝,能作胜解发生欢喜乐欲随行之相如前又二十七也。如是能作赞美称扬般若义理,身作承事供养尊重,意极钦仰乐欲随行,以彼事义而能获得正真证解般若之善根,非是情感爱逊之俗行也。
以上胜解修道竟
七十义之十八 回向作意大乘修道
所谓回向修道者,於境行事修之时中,刻刻有所专注之事义存显心目之间能生对治,能作慧行等之前导,出生大福,名曰回向。
颂云: 满分回向别 能作殊胜是 彼所缘无相 名相无颠倒
练若佛福资 自念行与境 方便及无相 於佛作随喜
是三界不系 小中大回向 安彼於三乘 出生大福性
解云:如是颂义:若於一时、或常常时,修行道愿之中,时刻趣向所作之事愿取舍之主点,令心观顾觉了之事类,此有十二,名为回向作意修道。如是并述《义疏》文意与《摄义》对观,分别十二之相益增明了。
一、依前所说,或满或分之胜解善根等,於无上菩提,及俱有戒等诸法蕴等,能作殊胜(广大二利)之回向。
二、以此具足之主宰等性上,具能作无所缘之回向。
三、三时之中,于佛善根所显名、相、而不错倒之回向。名者,如来通别名号等;相者,如来相好等;乃至经论所作名诠因果法义之相无错失之解了。
四、常常自心独居本有静地,而行施等彼岸六度万行之回向。
五、自心常念如来往昔善根资粮相表(本事本生等)之特点,以自奋勉励行之回向。
六、於一切道具有方便善巧之回向。
七、於欲等诸界,不执於相,身口意三常得清净明住之回向。
八、如十善等诸业之道,如来於示现所为之精要行为应作随喜之回向。
九、不系於三界诸预流等住位安住之回向。
十、於无上菩提中住等能缘於无所缘之小品回向。
十一、三乘之(戒定慧道)调伏所作,於诸众生随顺(难能之事)显示,自性能作因中之作之中品回向。
十二、具足种种一切有情之义利所作无尽之故,於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上上品之所作能作之回向。
如是常闻於大德诸师云:善回向者,於小事小业之上,而能出生广大福德之性,乃成就善法之一切事业修行上,获得不思议所作之成就;作不善之回向者则反此。
复次,回向者,随事誓悟,对治清净,慧行正确,成就胜上种子,成就现业增上殊胜事义。
七十义之十九 随喜作意行大乘修道
颂云: 方便无所缘 他善根若己 随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
解云:《义疏》意云:具由能真实善作回向之力,故能增长宏传之所作,是此第三随喜修道之能作也。宏教传宣,必须先具随喜之力,消除宗派门户我执我见,能作自他欢喜如如,乃能清扫宏传上之一切障害,而今正法向上久住流布无已。此中分别:一、依世俗谛方便善巧之随喜。二、依胜义谛及无所缘之随喜。
一、依世俗谛者,此中方便,以欢喜他善,远离我执,他善若己,不嫉妒他,《义疏》有联贯之喻必知。
(一)胜解作意修道者,喻如金师,观於金矿发出之井眼,有决定能得现金福德之心,施设种种规划想像作为之事。
(二)回向修道者,此才能技师,虽在掘淘之中少得金砂,未获全矿多金,决定必得,如法真正努力为之。
(三)随喜修道者,自他福德所作故,平等获得多金自他共利,各各得金各皆欢喜。
(此中喻意极多,应善思维)
二、依胜义谛及无所缘之随喜者,若彼世间知见之所属,若彼根本道知见之所为,若彼殊胜道知见之所为,乃至究竟道知见之所为,凡属功德事义,普皆随喜,他人之善若己有之,他人之恶方便令正,他之所作如代己作,平等大观,离痴昧见,晴空朗照,意地光明,此中注意者:
(一)自己於能作、胜解、回向三种修道及此中随喜诸法,必能实修。
(二)不与不正方类同流合污、不善捉蛇等。
(三)隐藏自部自身之善。
以上是有漏修道,以下是无漏之修道者,此复二种:一引发正行修道,二最极清净修道。
七十义之二十 引发正行修道
颂云: 此自性定性 一切现无为 法无缘亦舍 能作大义性
解云:此引发正行修道亦称最初清净,分别有五:
一、自性明显者,见绳为蛇,见绳是绳,二人眼根是一,错不错是二。修道之自性者,求其事事时时见境作观不错不倒。(此中极要分别了知善恶因果是处非处)
二、依照前义方便引发、能知绳者麻也,乃至邻虚,邻虚亦方分复不可得。时时修了,後当必得不误之见。
三、依前修行再再,执为实有见绳见蛇等之错误、能渐不现行。
四、于彼现前功德、付托瑜伽增修决定。
五、克实善修,则成佛大事能作。
七十义之二十一 最极清净修道
此下第二最极清净修道分四:因 果 境 自性
一、能作修道清净之因者分二:一、胜解之因又三 二、贫法之因又四
颂云: 佛教与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胜解等因 贫法诸因者
谓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蕴等现失 罪友说或持
解云:自身能力不能作实清净,即名贫法。分之有四:
(一)魔事等不知。(二)甚深般若之道无胜解。(三)於蕴等现前失实。(四)近不善恶友,随行恶法。
此贫法之因,未生当令不生,已生务断。
二、修道之境者:
颂云: 道等果色等 彼性悉净故 彼二是无性 名无分别净
解云:《义疏》意云:道等果者,谓诸圣者补特伽罗沙门法之果证。彼等皆是于不随顺品类一切远离为性,故名清净道果。凡彼俱有(心心所等)系属(三业作用)一切皆是清净之性,乃至观见色等之中(境物)悉是本体清净者,如是(彼二)果及色等、本皆清净,乃至(此极甚深)色等中之我执现前失实、及远离性,若细分别之,悉是清净平等不异。无分别者,细极决择,平等平等,本体无不清净;非无观智之无分别、强名清净也。以上境竟,以下果净。
三、果相清净…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