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之边见等可能破除。
三者,如前一切种智性中所摄之见解修行分别指示之十法(种智),现观之义,彼若缺失,或无,则不能得能作如理之义一致准确修行之仪则,於三乘道完全摄修须要之重点无知故,见地观念倒错寻思背理故。
四者,观修三宝(实,德,能。)正真唯一之功德,是能作一切种智性成就之重要因素,及於轮回中发心出离,乃至哀伤轮回之念修,行出离之行,亦是声闻与缘觉及菩萨之庄严。以此寻思观察,则於种智道中之倒失,能作大大灭除,於种智十法中因相摄取之颠倒破除,乃至能得种智等三种欲乐之道,於彼能作完全之修行。
此是於种智道进行之道智中,为初业者随行所作之引路。若不依此,而依余道日夜作业,亦日夜作业之果不生,是大处不知品类颠倒之故也。如是所云,亦诸大乘摄义修行共同之脚,应知所取。
复次,依於种智而起随行之因相故,故有道智;了知能作完全修行获得必须知道之大事故,名曰道智也。
七十义之十一 道智之五支分
颂云: 诸天相应故 光作末末等 境决定遍摄 自性彼业能
解云:此於道智发心成器之五种支分也。其中科分解释极广,今但依《摄义》之文略明大意:
一、成就堪生道智之器。此中略分为二:一、经中所说诸天等,二、依前种智所说十法等由智生闻成就道智之器也。以此为正,如前本颁云:一切种智道,皆从彼教说,别余不领受,十法行体性。别余者下列之四种也。
二、生道智境决定所依唯是大心生。此中略二:一、唯依一大乘发心行菩萨道,不须依教修行等;二、依三乘种种行相参忆建立所作修行等。
三、一切有情皆有佛种,於道不全具,及但依贪欲与离贪欲修行瑜伽为究竟等。离贪欲瑜伽等,此道智中亦必须,但属观行一分相应,非道智全分。
四、道智本性特别殊胜。此言道智发心利他等特具殊胜,不须断惑成道,随自意乐为之所作等。
五、道智作业特别殊胜。依自作业所作之殊胜,不决定佛道究竟及有情摄不摄等。
《义疏》云:如是等所依之名种者,亦属道智性品中所摄,但非此一切道圆满所作之旨趣知道者。
七十义之十二 声闻道
颂云: 道智之理者 谓四圣谛等 行相所缘门 声闻道应知
解云:所谓自性者,即是声闻道智根本之体性,亦即四谛之所缘行相清净证知也。如《义疏》云:
一、苦谛之自性者,如次安立无常、苦、空、无我,如彼所缘之性相寂然及四种行相清净故。
二、集谛者,集因、集集、集生之自性、及缘生性,惑业缘性是因,集集众多成为病果,乃至痛剌发生,於中罪行及作意贪欲与离贪欲之所为,如是遮止及希望於道契入,故名曰集。
三、此苦集二谛,彼彼之体性上各各作意所生之性相,有希望彼岸及苦集灭去之二法,而行相之自性则本清净不动,是由欲贪与离欲贪虚妄体性上之遍计风动所作故,而此灭体之行相寂静,以此遮止苦集。又灭谛之灭者,自性无我,寂静解脱,谓财势行相之我性隐没故。妙善出离之性相亦空,量不可得故,无亦不可得,如是等行相清净者也。
四、道谛之道者,即发趣之能作性。道品者,恰当之须要所作也。修行成办者决定开悟,亦曰离生。
如是种种自性无所缘之门乃至此中声闻等道智,亦是菩萨道中应当完全了知之根本所作也(必须参看前说之三种表式)
以上声闻道之自体本性,即声闻道之总相也。以下因性者,由四顺决择分趣入之次第行也。
颂云: 圣者声闻道 色等即空故 空无分别暖 彼等无所缘
能成者为顶 即此常等理 住者并遮忍 十地等部中
广教亦无住 说彼胜法成 凡此故云何 佛诸法无住
解云:《义疏》意云:「此中所云:一、于色等蕴中了知各各自性与空性等互为彼此,异性不可得故,成暖。二、彼色等之中如前的无所缘,能成观照者,为顶。三、如彼色等之中非常非断,亦非有坚然住止不变之性,能了证者,成忍。四、於十地等部中,各各广教,亦不作真实住相之观证,是为胜法成就。何以故?佛地诸法无住相故。以此行相如次安立四谛之所缘,决定彼士夫所证是分是全也。」
七十义之十三 缘觉道
颂云: 自体生证故 他教未趣寻 麟角喻智生 现证甚深名
解云:此明道智中之独觉智,谓独觉中之资粮加行麟角喻等。
《义疏》意云:於声闻中上首趣入者,称为缘觉道之名,种性积集深厚故。如彼声闻诸业中,如其圣者之差别云何者,此亦如其彼道。但凡必须吸入者,迎取接收之力强、时快,此殊胜契入成就之性也。
复次,声闻等者,由他之教,随众视闻,而作自证菩提之道;或由他体之名诠及俱有诸法教示,而发生善根趣入之能作性故。
诸缘觉者,由先所闻,成现所作。於他之教,未有视闻之主性,而自现证菩提之成就。由彼缘觉等中,於佛教示之主要所作者,特能独具殊胜契入之性是也。是故彼於声音名句教法之门、乃至声闻等差别之智、先有善巧之习持,而能自作证, 解,如是等者,自体所得之智慧等自性之心,能不须现前声音教法之指示,而彼自行观他乃至十善等事律教威仪等亦自能作趣入。又此之故,彼等所证,说非智慧性,而是殊胜之趣入性。此显缘觉独觉道与声闻等 之自性差别也。
复次,如其未闻之法,能作明解接受之主要是何?即彼於法欢悦忻心迎取之力是也。(吾人应习练之)
颂云: 云何调伏证 证义相云何 如是彼彼等 无声彼彼成
解云:此颂云者,显示於此行相未通达,於此行相未观察,颂词教义无教授,於此名声行相汛滥依文失义,又复能作诤乱,相续传演,乃至云彼菩萨不须佛教名诠法义转教传习,而谓由自定愿成就也。
复次,所谓觉者,与佛相似故;以有自昧故,而非大觉,故曰自觉;由先教愿熏心成种子力,此世无声而成。问云:如何吸映往世之体,是何行相?谓言如其听闻乐欲教证等调伏等,如彼彼行相所知事义,依彼彼行相之上,如印显现成就,所谓无声之教者以此:一、施教法者之声义,二、如彼名诠所作之法,三、视听者了知之行相。三者最极深印成种(於法欢忻迎取之力)。以此发生如是能作之用故,故有殊胜趣入之名称,乃至殊胜道等特能领受独有成就圣者故。以是等义,建立独觉等之道智。
了知彼道之相者:
颂云: 境事分别断 而未断能执 麟角所依道 正等摄应知
解云:如是颂云,正显独觉之道相。言彼独觉由信行欢喜力故:一、唯独乐法,真实修行;二、於诸外物境事,如何引诱因缘出生,而能不碍修行;三、所执能执,行相分别,如其位次,断与未断,自能觉了;四、教乘所摄所依之法体,特具殊胜了知;五、或是具足法现证之菩萨智见,及能作所作之道,非但一切行相之了知者。是为独觉道之道相也。显彼独觉顺决择分之因相者
颂云: 决择法无违 且证空成暖 顶於色等法 增益影亦断
内外色皆空 色等无执忍 色等生灭等 相皆无法胜
解云:此二颂者,决择彼缘觉独觉,所得证解之分或全。如其所说,决定彼道生四相之因:
一、於色等诸法,合集安立,而生决择彼法之性与空性不违,暖也。
二、观色等诸法,依於胜义,相影及增语等义,亦皆明断,顶也。
三、依于自性即空之义故,於内外色等空性,亦悉无执,忍也。
四、观色等生灭等空无,所作之行相皆无,胜法成也。
以上如其次第依四谛等所缘中,决择分判彼於明悟所证分全之道。
以上缘觉等之道智竟,以下菩萨之道智也。
七十义之十四 具大义利大乘见道
颂云: 於谛及谛忍 与智四刹那 道智中见道 所有功德云
解云:此颂略标见道之十六刹那相。《摄义》所示,与前第二表对观,则易明了。
《义疏》云:大乘二利之名诠者,道智性之类中,菩萨所作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如是忍智,在一刹那间,各各分别苦等谛相,及其随行亦复具足清净之相,乃至利他彼此功德清净,及俱有修行之所作,能见知者,是为大乘二利见道之名诠也。
以下第二广显菩萨道智中见道之种种修相。有五颂二十法。
颂云: 一如性与觉智 二互依故无依 三不许分类说 四大如量皆非
五无量及无边 六彼住於色性 七觉性定等持 八取舍皆无作
九修慈等无量 十空十一觉性正得 十二摄种种悉净 十三忧患诸病离
十四涅槃等执尽 十五诸佛护念等 十六断命等能止 十七种智理中住
十八自住安有情 十九及无尽施等 二十回向圆菩提 道智刹那性
解云:一、二、合说,胜义道理名为如性,佛体清净所依,名为觉智,此二能依所依互依,故无依。彼智体与相数,说言有住、有在,理不极成故。
三、於法界色等之自性与大性,不许分类而说。「不可分故,无自性故」。
四、大性与如性,皆是非量。
五、此之二量如当前虚空不可量,无边际故。
如是五法於彼苦等之谛相,能作清净故。
六、彼清净住者,於色等自性不可得,则断常之边际等亦不可得。
七、般若波罗密中住者,法界自性,即色等中见彼真如之性,如是决定於等持及事修。
八、如是彼中住者,於一切法作取舍者皆无,以不可得而作…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