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缘 六心常欲出家 七於佛身欢喜
八阐教九破憍十诚 爱乐此十法 自性无所缘 修治地应知
二地 一戒二报三恩修忍 四乐善五不舍悲 六敬有德及七师 八八者施等勤
三地 一多闻无厌足 二法施谦无染 三广修自佛刹 四轮回二无生
五所作有惭愧 无染体性五
四地 一净二少欲三知足 四依止杜多行 五学处全无舍 六了悟诸欲性
七顺灭八诸物舍 九无滞没十执见
五地 一远尼及二他家 三家执四聚落住 五离自赞毁他 六不善业道十
七增上慢八颠倒 九劣慧十烦恼忍 此十种能断 第五地正得
六地 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 五定六慧悉圆满 远离一声二缘乐 三无缘怖心断
四乞求不厌戚 五诸物舍无忧 六求者骄诳断 正得第六地
七地(应断)执一我及二有情 三命四士夫五断六常 七相八因等九诸蕴 十界及诸十一处等十谛十二缘
十二贪着住三界 十三法执贪心十四法理执遍滞没 执十五十六十七三宝及十八戒 於彼见失实
十九空性倒诤断 及违二十空性等 凡此二十断 彼七地应得
(应修)一知三解脱门一空二无相三无愿 及二三轮清净 三悲心等四无染 五法平等六理一
无生八忍及七智 九说诸法相一 十灭除诸分别 十一想十二见十三烦恼离
十四奢摩他心定 十五毗鉢舍那十六能 十七心调伏寂静 十八一切无着慧
十九贪地无爱染 二十彼刹等游行 彼诸体自性 即所宣二十
八地 一遍知有情心 二游戏诸通智 三见佛刹严净 四事佛观如实
一知有情诸根 二佛刹净幻住 三随诸意四摄取 由此八种说
九地 一圆满无边愿 二知天等类音 三无碍辩如流 四入胎出家氏
五种姓皆九尊贵 八眷属六七生身等 十出家座十一菩提 十二功德悉圆具
十地 凡超九地智 则为住佛地 彼诸菩萨地 是十种应知
对治资粮 见修道等中 能所取相别 顺灭所作故 对治相凡八
第一,大悲为首,十七资粮皆吸收尽。复次,大悲者,总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正道之因素也。
第二,内中分六,六度行也。正道中心摄行之主要也。除善知前说及精进等,此更益以注意四法:一、广解义相,二、持菩萨戒,三、常恒修行无间,四、必至彼岸究竟。
第八,止资粮者。(此中多依《法蕴足论》之意)谓依出家(在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戒、信、舍、欲、勤、慧等。)心一境性,安住善法,修时不沉不掉,决定身心一如,非是无想治心是集取心力注射一境,正知正念而不放逸,具自在力故。如是专意平等持心,引生通慧。此中精修者,更有九法住心,谓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
第九,观资粮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为观。久修圣者,由观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为由观生止。(凡夫但能如理思维)成就观者,起欲、勤、信、舍、念、慧等六法胜行。为令已生恶法断故,未生恶法不生,已生善法坚住,未生善法令生,是止观之中心要点。是故集诸善法,住心审观,乃至善法坚住。生起恶观,理速断除,修集善法以对治之。生贪嗔痴正知,离贪嗔痴正知,必令善法坚住乃至持心。佛言有大龙象,以观慧为头首,信为手,舍为牙,念与欲,精进力,肩荷善法。复次,诸所有者,种种定道资粮、正道方便、波罗提木叉戒、及心心所等摄持之义类、法空缘起定见,必须分类次第条贯摄持。
第十,兼运不离者,止观双运。由止起观,观复得止,如带引轮,自在并用,非凡夫能。初发入修,求止为前,次乃修观;正勤、正知,二皆相应,乃入双运。双运者,止观自在,无双运心而起双运。
第十一,悉方便善巧者,总结以上十法次第。悲心者,发菩提心之体也;施等六度者,菩萨行之纲领也;止观、止观双运者,令其发心及诸行坚固,发起胜慧勇力,般若究竟之源泉也。此等次第详尽作法,依宗大师之说最善。是为正道次第之基础,库藏成就之统系。具此库藏,乃堪藏积广大无尽之资粮,出生前後善巧之次第,否则广大资粮集积亦成涣散无用。
第十二、三,福、慧二资粮者,《瑜伽》云:资粮略有四种。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三、先世资粮,四、现法资粮。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於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智慧资粮者,谓由此故,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 先世资粮者,谓由宿世积集善根,於今获得诸根成熟。 现法资粮者,谓於今世有善法欲,诸根成熟,具戒律仪、及根律仪。(后二於行有关故并录之)
复次,世亲云:如是福智资粮,云何渐次而得圆满?谓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两句,即是二力,如数应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决定胜解,此用大乘熏习为因,事佛为缘,以有一向决定胜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积集善根,如是名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善修福智二资粮故,能入大地,如是名为由依持力。
复次,《瑜伽》云:云何福果?云何智果?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略说福果智果,如其所应品类差别,复有无量应知。此中若异熟体,若异熟因,若异熟果,如此一切,皆依於福,从福所生,福复依智,从智所起,是故二种,於无上正等菩提,虽俱是胜,而於其中福为最胜,智为无上。若诸菩萨,於福於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於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四、道资粮者,诸道闻思修之所作也。本论前已略明,後更详示,务必善学。
第十五、总持,《佛地经论》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此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瑜伽论》广说其相。
《显扬论》云: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於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义,是故说名陀罗尼门。
宗喀巴大师《金刚大总持次第论》云:大觉世尊之教者,唯一自他解脱乐欲,於是趣入须要之不同,故有诸乘之差别,所谓大小显密种种教传也。若依直然断离贪等修行之教者,是为根本乘之教义(通曰小乘,实无大小。);若依地等波罗密,重在利他,对治贪等普贤不思议习修之教者,是谓胜乘之教义(通曰大乘,实不离小。);若依贪等对治贪等之教者,是为胜乘中甚深道之教义(通曰密乘,实不离显。)。此三义之正真因相者,但有道次差别,而於果上归原,实无优劣之可说,且有相互之连贯不可缺失之要。
第十六、七,地资粮十地与对治资粮八种,依《摄义》文,文义具足,不另出也。
七十义之十 决定出生於中分八
颂云: 大所作平等 有情义无为 超边定出生 得相定出生
一切种智性 凡道境定生 此八种体性 生成办应知
解云:一、大,三大所为者也。自性了知(三智)发行(次第)完全功德,利他所作,普摄平等,应断悉断,应证作证,决定出生。
二、所作平等者,谓於一切法所作平等,应修尽修,应舍知舍,圆照不缺,次第随法,不由自意取舍先後,决定出生。
三、於诸有情义利者,施法洁净,无染洁净,成就他心洁净,决定出生。
四、任运无为者,令自及他无量有情双运(二利等),不落二边之成就,决定出生。
五、超边者,於自住类差别离断及常(离我执等),决定出生。
六、得相者,获得一切三乘义相(次第多闻也),决定出生。
七、一切种智十法所说种种(十法)一切各各分别智性,及其差别之道,决定出生。
八、道所有境,谓体、业、差别、圣果诸法,决定出生。
如是八种体性,各各不由他故,一切无所缘性,决定出生。决定出生者,实行成就故。
以上一切种智品竟。
道智性品第二
此中大科分二,一、道智发心之五支,二、道智之体性。分三:声闻,独觉,菩萨。初者,总观来去,及名诠之义。《义疏》云:一切种智性能证知者,若於道智性完全不知,未之有也。极仁波清释云:若言一切种智性现时观证之重要点能得者,彼於道智性之观察修行完全范围不知,是前未之闻也。谓於种智中修行作业之因能唯一的吸收,随顺教导修行,则於道智性中有契合也。此中开示分四:
一者,於极喜地等诸地中之事义,亦称为菩萨等见道中之方规指教,此中名诠所作及因果体系,心能观待摄持,即是摄持一切种智性所有之名诠及旨趣也。亦是佛地诸道中能作成就之重要事义也。
二者,於其缘生无自性之因相,引入(无常,无我,空无所缘等。)如性之义理,必须唯一的吸取摄修,於菩萨等之诸见上及道智体…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