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緣 六心常欲出家 七於佛身歡喜
八闡教九破憍十誠 愛樂此十法 自性無所緣 修治地應知
二地 一戒二報叁恩修忍 四樂善五不舍悲 六敬有德及七師 八八者施等勤
叁地 一多聞無厭足 二法施謙無染 叁廣修自佛刹 四輪回二無生
五所作有慚愧 無染體性五
四地 一淨二少欲叁知足 四依止杜多行 五學處全無舍 六了悟諸欲性
七順滅八諸物舍 九無滯沒十執見
五地 一遠尼及二他家 叁家執四聚落住 五離自贊毀他 六不善業道十
七增上慢八顛倒 九劣慧十煩惱忍 此十種能斷 第五地正得
六地 一施二戒叁忍四精進 五定六慧悉圓滿 遠離一聲二緣樂 叁無緣怖心斷
四乞求不厭戚 五諸物舍無憂 六求者驕诳斷 正得第六地
七地(應斷)執一我及二有情 叁命四士夫五斷六常 七相八因等九諸蘊 十界及諸十一處等十谛十二緣
十二貪著住叁界 十叁法執貪心十四法理執遍滯沒 執十五十六十七叁寶及十八戒 於彼見失實
十九空性倒诤斷 及違二十空性等 凡此二十斷 彼七地應得
(應修)一知叁解脫門一空二無相叁無願 及二叁輪清淨 叁悲心等四無染 五法平等六理一
無生八忍及七智 九說諸法相一 十滅除諸分別 十一想十二見十叁煩惱離
十四奢摩他心定 十五毗鉢舍那十六能 十七心調伏寂靜 十八一切無著慧
十九貪地無愛染 二十彼刹等遊行 彼諸體自性 即所宣二十
八地 一遍知有情心 二遊戲諸通智 叁見佛刹嚴淨 四事佛觀如實
一知有情諸根 二佛刹淨幻住 叁隨諸意四攝取 由此八種說
九地 一圓滿無邊願 二知天等類音 叁無礙辯如流 四入胎出家氏
五種姓皆九尊貴 八眷屬六七生身等 十出家座十一菩提 十二功德悉圓具
十地 凡超九地智 則爲住佛地 彼諸菩薩地 是十種應知
對治資糧 見修道等中 能所取相別 順滅所作故 對治相凡八
第一,大悲爲首,十七資糧皆吸收盡。複次,大悲者,總持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成就正道之因素也。
第二,內中分六,六度行也。正道中心攝行之主要也。除善知前說及精進等,此更益以注意四法:一、廣解義相,二、持菩薩戒,叁、常恒修行無間,四、必至彼岸究竟。
第八,止資糧者。(此中多依《法蘊足論》之意)謂依出家(在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戒、信、舍、欲、勤、慧等。)心一境性,安住善法,修時不沈不掉,決定身心一如,非是無想治心是集取心力注射一境,正知正念而不放逸,具自在力故。如是專意平等持心,引生通慧。此中精修者,更有九法住心,謂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
第九,觀資糧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爲觀。久修聖者,由觀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爲由觀生止。(凡夫但能如理思維)成就觀者,起欲、勤、信、舍、念、慧等六法勝行。爲令已生惡法斷故,未生惡法不生,已生善法堅住,未生善法令生,是止觀之中心要點。是故集諸善法,住心審觀,乃至善法堅住。生起惡觀,理速斷除,修集善法以對治之。生貪嗔癡正知,離貪嗔癡正知,必令善法堅住乃至持心。佛言有大龍象,以觀慧爲頭首,信爲手,舍爲牙,念與欲,精進力,肩荷善法。複次,諸所有者,種種定道資糧、正道方便、波羅提木叉戒、及心心所等攝持之義類、法空緣起定見,必須分類次第條貫攝持。
第十,兼運不離者,止觀雙運。由止起觀,觀複得止,如帶引輪,自在並用,非凡夫能。初發入修,求止爲前,次乃修觀;正勤、正知,二皆相應,乃入雙運。雙運者,止觀自在,無雙運心而起雙運。
第十一,悉方便善巧者,總結以上十法次第。悲心者,發菩提心之體也;施等六度者,菩薩行之綱領也;止觀、止觀雙運者,令其發心及諸行堅固,發起勝慧勇力,般若究竟之源泉也。此等次第詳盡作法,依宗大師之說最善。是爲正道次第之基礎,庫藏成就之統系。具此庫藏,乃堪藏積廣大無盡之資糧,出生前後善巧之次第,否則廣大資糧集積亦成渙散無用。
第十二、叁,福、慧二資糧者,《瑜伽》雲:資糧略有四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叁、先世資糧,四、現法資糧。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爲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智慧資糧者,謂由此故,成就聰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 先世資糧者,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熟。 現法資糧者,謂於今世有善法欲,諸根成熟,具戒律儀、及根律儀。(後二於行有關故並錄之)
複次,世親雲:如是福智資糧,雲何漸次而得圓滿?謂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兩句,即是二力,如數應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決定勝解,此用大乘熏習爲因,事佛爲緣,以有一向決定勝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積集善根,如是名爲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由此漸次善修福智二資糧故,能入大地,如是名爲由依持力。
複次,《瑜伽》雲:雲何福果?雲何智果?謂諸菩薩依止福故,雖複長時流轉生死,不爲極苦之所損惱,又隨所欲,能攝衆生,爲作義利;依止智故,所攝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乃至究竟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略說福果智果,如其所應品類差別,複有無量應知。此中若異熟體,若異熟因,若異熟果,如此一切,皆依於福,從福所生,福複依智,從智所起,是故二種,於無上正等菩提,雖俱是勝,而於其中福爲最勝,智爲無上。若諸菩薩,於福於智,隨阙一種,決定不能證於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四、道資糧者,諸道聞思修之所作也。本論前已略明,後更詳示,務必善學。
第十五、總持,《佛地經論》雲: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此陀羅尼,略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尼,叁咒陀羅尼,四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瑜伽論》廣說其相。
《顯揚論》雲:若欲略說陀羅尼相者,謂諸菩薩,成就字類通達,於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種類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隨一字中而能顯示分別開演一切種染淨之義,是故說名陀羅尼門。
宗喀巴大師《金剛大總持次第論》雲:大覺世尊之教者,唯一自他解脫樂欲,於是趣入須要之不同,故有諸乘之差別,所謂大小顯密種種教傳也。若依直然斷離貪等修行之教者,是爲根本乘之教義(通曰小乘,實無大小。);若依地等波羅密,重在利他,對治貪等普賢不思議習修之教者,是謂勝乘之教義(通曰大乘,實不離小。);若依貪等對治貪等之教者,是爲勝乘中甚深道之教義(通曰密乘,實不離顯。)。此叁義之正真因相者,但有道次差別,而於果上歸原,實無優劣之可說,且有相互之連貫不可缺失之要。
第十六、七,地資糧十地與對治資糧八種,依《攝義》文,文義具足,不另出也。
七十義之十 決定出生於中分八
頌雲: 大所作平等 有情義無爲 超邊定出生 得相定出生
一切種智性 凡道境定生 此八種體性 生成辦應知
解雲:一、大,叁大所爲者也。自性了知(叁智)發行(次第)完全功德,利他所作,普攝平等,應斷悉斷,應證作證,決定出生。
二、所作平等者,謂於一切法所作平等,應修盡修,應舍知舍,圓照不缺,次第隨法,不由自意取舍先後,決定出生。
叁、於諸有情義利者,施法潔淨,無染潔淨,成就他心潔淨,決定出生。
四、任運無爲者,令自及他無量有情雙運(二利等),不落二邊之成就,決定出生。
五、超邊者,於自住類差別離斷及常(離我執等),決定出生。
六、得相者,獲得一切叁乘義相(次第多聞也),決定出生。
七、一切種智十法所說種種(十法)一切各各分別智性,及其差別之道,決定出生。
八、道所有境,謂體、業、差別、聖果諸法,決定出生。
如是八種體性,各各不由他故,一切無所緣性,決定出生。決定出生者,實行成就故。
以上一切種智品竟。
道智性品第二
此中大科分二,一、道智發心之五支,二、道智之體性。分叁:聲聞,獨覺,菩薩。初者,總觀來去,及名诠之義。《義疏》雲:一切種智性能證知者,若於道智性完全不知,未之有也。極仁波清釋雲:若言一切種智性現時觀證之重要點能得者,彼於道智性之觀察修行完全範圍不知,是前未之聞也。謂於種智中修行作業之因能唯一的吸收,隨順教導修行,則於道智性中有契合也。此中開示分四:
一者,於極喜地等諸地中之事義,亦稱爲菩薩等見道中之方規指教,此中名诠所作及因果體系,心能觀待攝持,即是攝持一切種智性所有之名诠及旨趣也。亦是佛地諸道中能作成就之重要事義也。
二者,於其緣生無自性之因相,引入(無常,無我,空無所緣等。)如性之義理,必須唯一的吸取攝修,於菩薩等之諸見上及道智體…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