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
九、以自性無性之勝解而作前行,修四無量等之所作。
如是等四法,是於彼集谛等之相,而能作清淨也。
十、彼色等之自性,本體自性唯是空性。
十一、法界性與平等性(唯是一性)是善根之果,真如性與覺性二性正得。
十二、如是般若波羅密諸對治等種種一切皆攝。
十叁、了知如性故,外內憂苦極能息滅。
如是等四是於彼滅谛等之相能作清淨也。
十四、唯修無自性,觀於色等與涅槃等,現前失實,能作清淨。
十五、般若與方便善巧契入,得佛護念,於他救濟覆被,清淨能作。
十六、現前樂欲佛故,於彼作斷命等能止。
十七、自於一切種智中住。
十八、乃至於彼性中,能爲彼圖謀安立(加持等)。
十九、無盡施等之願欲能作。
二十、凡其所作悉皆回向正等圓滿菩提。
如是七法是道谛種種清淨之相也。
總以上二十,是道智之刹那體。頌文文義皆隨其四谛之相抽說,是趣入見道中,先頭提出修道之名诠及所作,此名诠及所作,其中味含對治,與調伏果順業開發,俾致力容易趣入故,時相應故。
以上菩薩道智中叁種見道意,以下是菩薩之修道也。
菩薩修道于中分二:一、明總相之能作 二、明分別之各各相
七十義之十五 大乘修道之能作
頌雲: 諸相自靜寂 敬師克煩惱 非人障等除 菩提供贊依
解雲:此頌六事名曰能作修道,六者不具,則不能作修道之成就也。合《義疏》及《攝義》之意分別說明:
一、不隨順煩惱及違反類品而轉,故心遍寂靜。心能寂靜,則於種種一切行相自在能作 。
二、無我慢故,於諸善知識善友,一切具德士夫,能作敬仰隨順。
叁、克伏煩惱及榮顯勝人之心,心能與人平等。
四、他方所作之患害及自隨行成就之違境,所謂內外怨敵之障,善能滅除。
五、正等圓滿菩提修行,能作精進實作,故能速成菩提。
六、隨自所在之處,所依之類,依境藉事,轉興供贊之心,於義所作能作。
此上六種所作能作具足,則能進入修道之路,是修道一切之前加行之事。
以下是修道之分別也。
如是通途以下修道之分別者分二:
一、有漏分叁:1、勝解;2、回向;3、隨喜。
二、無漏分二:1、引發修道;2、清淨修道又四:①因,②境,③果,④自性。
七十義之十六 勝解作意大乘修道
頌雲: 勝解者自利 自他利唯他 應知此叁種 各有小中大
許各各又叁 如小小等別 彼複又叁分 說二十有七
解雲:依於自利、二利、及唯利他叁種所緣之性,自心勝解,於此各各能作如何之量,如其勝解之善根,依止修道之方法自在所作,名爲勝解作意之修道。此依最初發心等乃至又進一步之發心等比觀勝劣,而初業者,不能各各上善全作,由此各各九種相上發起檢校增加奮勉而令善根向上故。
七十義之十七 贊美承事稱揚大義利
頌雲: 般若波羅蜜 勝解住類等 于叁種九類 贊事意欽承
解雲:由前勝解諸利之善根,益以見聞法相之勝解,于此般若母經教體道行勝果叁種般若,於佛及經證行聖者,各各叁寶,能作勝解發生歡喜樂欲隨行之相如前又二十七也。如是能作贊美稱揚般若義理,身作承事供養尊重,意極欽仰樂欲隨行,以彼事義而能獲得正真證解般若之善根,非是情感愛遜之俗行也。
以上勝解修道竟
七十義之十八 回向作意大乘修道
所謂回向修道者,於境行事修之時中,刻刻有所專注之事義存顯心目之間能生對治,能作慧行等之前導,出生大福,名曰回向。
頌雲: 滿分回向別 能作殊勝是 彼所緣無相 名相無顛倒
練若佛福資 自念行與境 方便及無相 於佛作隨喜
是叁界不系 小中大回向 安彼於叁乘 出生大福性
解雲:如是頌義:若於一時、或常常時,修行道願之中,時刻趣向所作之事願取舍之主點,令心觀顧覺了之事類,此有十二,名爲回向作意修道。如是並述《義疏》文意與《攝義》對觀,分別十二之相益增明了。
一、依前所說,或滿或分之勝解善根等,於無上菩提,及俱有戒等諸法蘊等,能作殊勝(廣大二利)之回向。
二、以此具足之主宰等性上,具能作無所緣之回向。
叁、叁時之中,于佛善根所顯名、相、而不錯倒之回向。名者,如來通別名號等;相者,如來相好等;乃至經論所作名诠因果法義之相無錯失之解了。
四、常常自心獨居本有靜地,而行施等彼岸六度萬行之回向。
五、自心常念如來往昔善根資糧相表(本事本生等)之特點,以自奮勉勵行之回向。
六、於一切道具有方便善巧之回向。
七、於欲等諸界,不執於相,身口意叁常得清淨明住之回向。
八、如十善等諸業之道,如來於示現所爲之精要行爲應作隨喜之回向。
九、不系於叁界諸預流等住位安住之回向。
十、於無上菩提中住等能緣於無所緣之小品回向。
十一、叁乘之(戒定慧道)調伏所作,於諸衆生隨順(難能之事)顯示,自性能作因中之作之中品回向。
十二、具足種種一切有情之義利所作無盡之故,於無上正等圓滿菩提上上品之所作能作之回向。
如是常聞於大德諸師雲:善回向者,於小事小業之上,而能出生廣大福德之性,乃成就善法之一切事業修行上,獲得不思議所作之成就;作不善之回向者則反此。
複次,回向者,隨事誓悟,對治清淨,慧行正確,成就勝上種子,成就現業增上殊勝事義。
七十義之十九 隨喜作意行大乘修道
頌雲: 方便無所緣 他善根若己 隨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
解雲:《義疏》意雲:具由能真實善作回向之力,故能增長宏傳之所作,是此第叁隨喜修道之能作也。宏教傳宣,必須先具隨喜之力,消除宗派門戶我執我見,能作自他歡喜如如,乃能清掃宏傳上之一切障害,而今正法向上久住流布無已。此中分別:一、依世俗谛方便善巧之隨喜。二、依勝義谛及無所緣之隨喜。
一、依世俗谛者,此中方便,以歡喜他善,遠離我執,他善若己,不嫉妒他,《義疏》有聯貫之喻必知。
(一)勝解作意修道者,喻如金師,觀於金礦發出之井眼,有決定能得現金福德之心,施設種種規劃想像作爲之事。
(二)回向修道者,此才能技師,雖在掘淘之中少得金砂,未獲全礦多金,決定必得,如法真正努力爲之。
(叁)隨喜修道者,自他福德所作故,平等獲得多金自他共利,各各得金各皆歡喜。
(此中喻意極多,應善思維)
二、依勝義谛及無所緣之隨喜者,若彼世間知見之所屬,若彼根本道知見之所爲,若彼殊勝道知見之所爲,乃至究竟道知見之所爲,凡屬功德事義,普皆隨喜,他人之善若己有之,他人之惡方便令正,他之所作如代己作,平等大觀,離癡昧見,晴空朗照,意地光明,此中注意者:
(一)自己於能作、勝解、回向叁種修道及此中隨喜諸法,必能實修。
(二)不與不正方類同流合汙、不善捉蛇等。
(叁)隱藏自部自身之善。
以上是有漏修道,以下是無漏之修道者,此複二種:一引發正行修道,二最極清淨修道。
七十義之二十 引發正行修道
頌雲: 此自性定性 一切現無爲 法無緣亦舍 能作大義性
解雲:此引發正行修道亦稱最初清淨,分別有五:
一、自性明顯者,見繩爲蛇,見繩是繩,二人眼根是一,錯不錯是二。修道之自性者,求其事事時時見境作觀不錯不倒。(此中極要分別了知善惡因果是處非處)
二、依照前義方便引發、能知繩者麻也,乃至鄰虛,鄰虛亦方分複不可得。時時修了,後當必得不誤之見。
叁、依前修行再再,執爲實有見繩見蛇等之錯誤、能漸不現行。
四、于彼現前功德、付托瑜伽增修決定。
五、克實善修,則成佛大事能作。
七十義之二十一 最極清淨修道
此下第二最極清淨修道分四:因 果 境 自性
一、能作修道清淨之因者分二:一、勝解之因又叁 二、貧法之因又四
頌雲: 佛教與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勝解等因 貧法諸因者
謂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蘊等現失 罪友說或持
解雲:自身能力不能作實清淨,即名貧法。分之有四:
(一)魔事等不知。(二)甚深般若之道無勝解。(叁)於蘊等現前失實。(四)近不善惡友,隨行惡法。
此貧法之因,未生當令不生,已生務斷。
二、修道之境者:
頌雲: 道等果色等 彼性悉淨故 彼二是無性 名無分別淨
解雲:《義疏》意雲:道等果者,謂諸聖者補特伽羅沙門法之果證。彼等皆是于不隨順品類一切遠離爲性,故名清淨道果。凡彼俱有(心心所等)系屬(叁業作用)一切皆是清淨之性,乃至觀見色等之中(境物)悉是本體清淨者,如是(彼二)果及色等、本皆清淨,乃至(此極甚深)色等中之我執現前失實、及遠離性,若細分別之,悉是清淨平等不異。無分別者,細極決擇,平等平等,本體無不清淨;非無觀智之無分別、強名清淨也。以上境竟,以下果淨。
叁、果相清淨…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