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P42

  ..续本文上一页有於中趣入执实等过令去,令入般若法门,随机摄受。

   二、於乐广法之有情,随行摄以广法。解云:乐广有情,随说广教,指示总别同异之相,有於法中趣入执实错咎等令去,随机引入般若法门之中。

   三、如其所说,不能如义热诚作者,以佛之行为取鉴完全无所取持故。解云:说法教人,无悲愿行持故,不能如理如义作分别,及无热心乐说者,当观如来教行。观佛教者,如经律阿含及般若等经,各各次第之教;观佛之行者,如《本行集经》、《六度集经》、《佛所行赞》、《法句集经》、《出曜经》等。了知如来之见行悲心精进之事,依此发生惭愧,热心教人,如人照镜自见面貌好丑,而生取持,悲心发动,自有方便善巧。

   若教人者依此三法,於诸有情,完全摄受,引入正教之中,勿随自意放弃。

   四、若生阻碍,是道之加行功德不具,无修持故。解云:若行二利道中,多生障难阻碍,此是于道之加行功德不具足,及无真实之传习。「加行功德」者,谓暖等四,及本论所明圆顶二加行中所说,乃至别别宗道本修之说,是前行所作应知应作,则无阻碍难行之事。

   五、「正确之生因」等不具足,是见道之功德无所修持故。解云:「正确之生因」者,即见道之正见正行也。「不具足」者,谓於本论前後诸品所说加行见道等功德过失、及俱有相生、互摄旨趣等,无正了知;或虽知之,无真修持故。分别说明者,如前种智品中总义,及四加行决择分,分全解脱之六法等;道智品中声缘菩萨,及道中各各加行见道之要点;根本智品中远近方便,及对治加行平等见道遍知性所摄各各之道;圆加行品中功德过失,及不退转相中加行见道等法;此顶加行品中,指示见等大菩提义,本宗正见次第等,及分别加行见道等对治(三十六)各各九种之法,即此现在所说。如是等等必善汇合通达,加以次第习修,具足发生见道之因,及作修道正行之正因,此说若不具足,则修道无因无依,不沉便退也。

   六、未来无性向进,是修道之功德无所持故。解云:於未来三身究竟大菩提等,无志向进者,是前未确修大乘发心三大等义,亦未详细学修六度般若引导方便等;又不依本论次第,自修超越欲速了办无事之心,久则陷於沉没怠慢,疲厌滞修。此时必须正知勤勇。然有一时发起正知勤勇者,而不悉对治之道,三十六种错失不觉不知对治,亦不告知後来胜利之相,原地运脚,虽修无行,以致沉没,无志向上。是故此中所说,必须大意摄持,加力猛勇,否则前功尽弃也。

   复次,颂言「三时功德无」者,即指此上四、五、六、所说之功德具足,则不致堕於沉没怠慢也。

   七、起四颠倒等,是於涅槃加行之道,无所修持故。解云:起四颠倒者,不习正法,不学般若,於诸世间无识,无常说常,以苦为乐,不净谓净,无我执我,违佛法印,不知出离,涅槃解脱。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常者,无生灭故,如如故,超断常故;乐者,远离苦乐,寂静相故;我者,空寂如如为主宰故;净者,无我无执,无希望恐怖故。或有能知此义,而不善解脱加行次第实修之道,单持常乐我净之见,笼侗说修,久则回返净等之见,与世间倒见相合并进,最後还原世间颠倒,解脱退没而不自知,此时应当如何,智者必要先知。

   八、空性现法之修行性,见业无修故。解云:於此本经论中所说现法、诸道之义及彼空义,不生修行之作用,或起颠倒无次之用,或见不正确缺漏等,或见业虽正,未入实行,不得妙道之妙,极可惜也。

   九、无自性之修行能作之性无故。解云:前说是无修行性,此说有修行性,而於应事止观中无力,未遍不强,仍然执实有性,不能生起应用自在之功能妙用,是少修未练,应久久修练令生妙用。

   如是等九,是顶加行修道中,最初住类所取之行相分别,是彼境上所应断者具有之行相也。

   复次,教示初中所持之行相分别第二者:

   颂云: 第二心心所 转趣时有境 一不发菩提心 二不作菩提意

   三作意四劣小乘 五不思大菩提 六修及七无修者 八与彼性相违

   九非如义分别 修道所应知

   解云:此第二九种者,是明修行者心心所,转依时能作趣向所有重要之境也。

   一、於善知识等远离,菩提心未生。解云:於菩提心生者,一日六时再再如理作意,向佛菩萨本尊师等三宝之前,恳切发心,并求加持发心,乃至事境之上真诚回向,速能感得加持,成就回向有力,自能惭愧精进,不须师友督责引导之力,名为菩提心生起。此心生起未久,或未生之时,勿离善友良师,离则退堕。

   二、於佛所缘之福德,及殊胜圣者无所缘故,坚固菩提意未能作。解云:如前所说发心生已,未得坚固,必加三昧之力。缘于如来利生之福德事义,及自心服膺之圣者有德之人、为修行之所缘,令於事境之上必能发起坚固之作用。

   三、声闻种性具足故,於彼乘之意能作等。解云:出离种性,大乘中决择必须之。故於彼中所示清净解脱圣种、杜多仪则、摄取於僧等事,极能作意现行,但不堕於劣乘自利之行耳。

   四、缘觉之种性具足,故於彼乘之现法能行作。解云:能爱乐迎取吸收新有资粮,专能精进勇猛求成,具尖利之行,在部行中能为上首;无佛之世,自力所依能修能证,不致坠堕。如是胜性出离功德应当养成,名为利根。自私自便,是当涤除。

   五、般若波罗蜜,无修行成就,正真圆满菩提意中未能作。解云:前说菩提未生令生,生者令其坚固,此说更令增长圆足。增长之法,必依般若大经、本论现法修行,乃得圆满之果道。

   六、所缘及俱有性之修行,无所绿性之修行未有。解云:现见所缘蕴等乃至谛等诸法,不得自在超越,是未深修久行,及修行中现境所缘缺失观照,应当努力慧行相应。

   七、无所缘又人无所缘未有。解云:於无所缘中而又人无所缘,是趣入般若之要门,更当照察了解,断除身见身执,是所依之大路,勿从邪险小径以为捷便。

   八、修行亦无,所缘亦皆无有。解云:六时检点,修行有无,所缘三智四行法空之义,是否忘失。

   九、颠倒事义,现在失真。解云:时时刻刻事境法义现前,能正观察决择否?观察之中,有颠倒错失否?

   以上九种,凡彼如其如性、非如其性、所取之行相分别,是为第二。此是修道住类、应断所作性之修行道中之心心所、发生业行上之境具有之行,有此九种也。

   复次,於彼第二能取中(执实我)之行相分别教示。初者:

   颂云: 设施有情境 安立法不空 贪着分别体 实能作三乘

   功德不清净 破坏於正行 此第一能取 由经说应知

   解云:一、随有情士夫中人等之安立。解云:「士夫」者,人中有智有志、具慧堪能行道之人。随於其中安立我是他是何等住品,资、加、见、修,及钝利诸根,预流等果,执为实有。

   二、显现少尽漏故,移於法安立。解云:「尽漏」者,断惑之言也。显示者,於一法上修行前後四境,所谓显现、升起、近得、获得。此四次第之初名为「显现」,或名最初时起之境。初能漏尽,後三未成,故曰「少」也。依此境界安移於一切法上,谓皆如是我亲见故,有正不正,得少为足故。

   三、一切行动故,一切种智性等之法,不是空性。解云:谓一切度摄等行之事,及一切种智性等之法,是实,其性不空,不了甚深般若。深般若相者,照见诸法皆空如如。

   四、一切种种现法失实,是未断法上贪着。解云:「现法失实」者,执有执无,不得般若善巧、法法恰当,是未忘我之法贪失照故。

   五、於无自性之法上,作极细微之分别。解云:真如无自性法者,以实观照体空如如,远离我见意思分别。由此我见知解,加以种种广细分别,实际无用,亦不入於实际。

   六、小的所作未能真实,大的所作决定出生。解云:由前所教断惑之方,先对治大,渐及於小;证道所作,由小进大。小中之小,无力能作,谓言大中之大我能作者,狂愚自大之人也。

   七、於色等中无所缘故。三乘决定出生。解云:但执於色蕴中都无所缘、以为究竟、自然出生三乘之道,不学方便善巧前後次第之法,亦不了解大乘之大、大乘殊胜之义,云何自然出生三乘?如是之见,永堕顽空。

   八、正真炽然契入性之功德,不清净。解云:初中圣慈氏说,以坚稳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中略能生超举甚大之智明。「坚」者,本有之净智;「稳」者,由闻思修、修戒定慧所成之体。「自行」者,依顺福业分、顺决择分等,起「随顺利他」。得见道分後,经过有漏修道而非炽然,得入清净无漏修道,乃能「炽然利他」。不清净者,无坚稳之自行,本体未洁,如湿秽之柴,不得炽然契入清净功德之门。

   九、於施等所缘成就、实行、行相错乱。解云:於施等六度所缘,不知佛说次第、菩萨正戒及三轮空净之修持,如是在成就上、及实事上,行作一切,依戒决定,无法无慧,不错便乱。

   如是所说(我执)能取之行相分别上修道加行住品之类中,行境分别具有之九类也。

   复次,(执实安立)能取之行相分别第二者:

   颂云: 立有情及因 於此境坏灭 修道及联系 违品余九种

   解云:此颂所云者,不随顺品,能取之行相分列第二,依有情之安立,彼行相分别施设之因,有稍微显现之境,作修行之道,是正真所断之故,彼随行相分列有九种也。

   颂云: 如其自体性 三智障三种 四灭道五真如等 相应俱不俱

   六不平七苦等中 八诸烦恼自性 九无二诸愚迷 为最後分别

   解云:一、一切种智相完全不知,於一切种智…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