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叫蒙。童蒙就是凡夫。跟初机、凡夫来说,那非要跟他讲初机的法,那么上根的要说上根的法。这里因为强调宗跟说的关系,“说”是普被三根的,那么从下边来说、初机来说;“宗”是单是指修行的,它是最高上根的。那么一个上一个下,这个好配起来了。

  “宗为修行者”,真正你上了路,修行的,离言说修行的,那就是宗。

  这一个颂,海公上师就把它引到这里来,来比喻如来禅跟祖师禅,这是一个比喻。我们要知道《楞伽经》原来的意思,就是说教证二法都要通,叫一切菩萨要通。我们就借过来说,说“说通”是次第禅,因为他是通三根的。宗通是只是对上根利器的,不可言说的。配如来禅,能不能配?可以配,但是不要配死了。不要说一定宗通就是祖师禅,说通就是如来禅,那个把《楞伽经》的意思又搞死了。

  这个就是学法不要学死,一个法可以到处可以应用,但是不能说一个地方应用了其他就不能用了。为了这个道理,《楞伽经》前面那一段,我们再把它念一道。这还是第三卷里的,这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宗通、说通的相。

  三乘宗通及说通相——引《楞伽经》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三乘。“有二种通相”,这不是说佛的境界,是低一点的,声闻的、缘觉的、菩萨的,都有二种通相。二种通的相貌,“谓宗通及说通”,也是一样的,宗通、说通。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那也就是说,自己证到的一个殊胜的相,都是离开文字言说的、妄想的。这个是无漏的,自己证到的境界,是远离一切虚妄及妄想的,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的。外道众魔都是虚妄、妄想所变的,你既然虚妄的分别、妄想都去掉,还有什么魔呢?“降伏”,没有魔才叫降伏。我们说最害怕降魔就是说要一种很猛励的法把魔杀死,这个叫降魔?——这个是结冤。

  最近有一个事情,就是新乐庵她们有一个沙弥尼,现在着了魔。什么魔呢?据说她自己在乱说之中,说她过去是一个有钱的小姐,她跟她下边的一个佣人私通,养了个孩子。这个事情当时等于很失体面的,她们父母也很不舒服,很愤怒,这个女人么也只好……所以说这个叫女人,心地不善的,她感到对自己不利,也就想办法如何挽救自己,就把那个男的跟孩子都杀死,都弄死,把他尸体也给他消掉,这样子表面上没有事情了。那么现在这一位做了沙弥尼,这一次她们电话告诉我,这两个人找她,要她死,一会儿怎么,一会儿怎么,话里边一会儿说男人话,一会儿说小孩子话,小孩子心理都出来。后来她们比丘尼就给他们念经、超度、说法。这个男的给他授皈依。据说那个男的这么说,他说自己皈依,这个事件也不好再做,那个孩子就交给她去管,不管了。结果就是这个孩子缠着她,喉咙里尽说小孩子的声音的话,要死求活的,现在还没有解决。那么这是什么东西呢?魔——过去的冤到现在成魔,所以说不要结冤。

  你说把这些魔用一些猛励的法把它杀死,可不可能呢?也可能。以前我们这里来过一个,专门抓鬼的,专门搞这些的。他专门修不晓得哪一个教,降魔。你降得不好,自己都死掉。对方如果强有力的话,这些护法他镇不住,回过来把你杀死。即使镇得住,把它杀死,你要赔很多的福,折很多的福。他的一个命给你断掉,你不要赔很多福吗?你自己折福、折寿,都会来。你杀了一个有情,下一辈子还得受报。而那个有情,他本来有冤,死了之后怨气更大,下一辈子不但是他原来的仇人,还加你一个仇,要报两个仇,这个越来越搞不完,你还出三界?你要出三界,他把你抓住,不给你出去。所以说魔不能用硬的方法去把它征服。一切黑教、什么气功师、那些巫婆、神汉,他们搞的都是这一套。

  佛教不要去搞这个,除非特殊情况,对圣教有害,不得已才降一次,那是菩萨道。把你杀掉之后免得你造罪,免得圣教给你糟蹋掉。使他不要受大的报,这是偶尔这么用一次,也不能经常用。这些魔都是自心的妄想所变的,把这些降伏,所以说离开这些虚妄觉想之后决定降伏一切外道众魔,自己的光明阐发。

  这是“宗通相”,是三乘的宗通相。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九部契经,“离异不异有无等相”,这个也是圆成实的相。就是要说通,你决定要有内证,要离开一、异、有、无等等二边的分别的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以善巧方便顺众生的心。离开一、异、有、无的话,离了言说,你怎么说法呢?顺众生的机,善巧方便,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是自己要说,自己没有一个字可说,但是众生有病,话就多得很,你什么病,什么法都来了。这样子是应机而说。“如应说法令得度脱”,这个叫说通相。

  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这是说一切菩萨,没有说摩诃萨。就是一般的菩萨,三乘的法你都要会,那么你可以度三乘。如果你只会一乘的,碰到其余两个乘的机你就不能度,所以三乘法都要会。

  这里他故意地强调一下,那个当然是注解里的话,就是说善于说法的人,必须先要(通达法起?)4,就是先要善于通达宗通。要说通善巧的,必定先要宗通善巧,然后你才能说。如果你宗不善巧的话,说就说不出来,说要说错,或者你就是跟舍利弗、目犍连一样,教人要教错,他们证不了道。所以说真正要善于说法,必定要善于宗通。自己在证里边对离言的本体——超过一切分别、二边分别的里边用功得了善巧,然后对了机,阐发无碍的辩才,随机而说。

  这是宗通、说通的关系。说通跟宗通本来是辩证有联系的,不能割而为二,一割为二都有毛病。就是上午我们说的,单说不行,数食不能充饥。单行不说就是没有依教而行,那是盲目地盲修瞎练。所以说这两个东西本来是不能割开的,你要一割开的话两个都是毛病,两个把它联系起来,互相地相辅相成。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宗通、说通,这是《楞伽经》的原来意思。

  这里海公上师引申到如来、祖师禅,我们要体会海公上师的意思,也要体会《楞伽经》的意思,不要死执于宗通就是禅宗。这个不要这么死,可以代替说禅宗,但是不截然,不一定如此。那么祖师禅,也就是一心禅,就说到这里。

  丙二 次第禅

  次第禅总二 世间出世间

  “次第禅总二”,次第禅也可以分两种,它是一层一层分。我们有个表(见表一,第2页)。次第禅也是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丁一 世间禅

  观下地粗劣 忻乐上地静 若定若上生 久住于观行

  从欲至非想 世间九次第

  什么叫世间的呢?“观下地粗劣,忻乐上地静。”这个我们学过——好象唯识里边有没有啦?好象有过。《俱舍》里边是广讲这个“下地”“上地”。我们三界有九地,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五个趣——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五个趣。趣是五个,道是六个。这个修罗道摄在天趣跟畜生趣里边,因为有的修罗属于畜生的,有的修罗属于天道的,所以在趣里边就不分一个修罗趣。这五趣在欲界都有,欲界有天、有人、也有鬼、也有畜生、也有地狱,所以说最低一个,欲界是五趣杂居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一层一层上去到非想非非想天。最下是欲界,最高的地非想非非想天。

  修世间禅的总的一个动机,就是说“观下地粗劣,忻乐上地静”。下地,不管你是哪一个,相对地说,初禅来说,观欲界是下地,欲界是粗、苦、障——有障。那么观初禅就是静,静是对粗来说的,妙是对苦来说的,离是对障来说的,静、妙、离。那么你观欲界的粗、苦、障不好,观初禅的静、妙、离,观初禅好,这样你发心,离欲、恶不善法,去五盖,那么得到离生喜乐,证初禅地。这是对下地的欲界不好,认为不好,要追求初禅的。

  因为世间禅只能一地一地相对的,你二禅对欲界是远了一层,那么初禅跟欲界挨到的,他看欲界的苦最清楚,那么对欲界的苦要离掉,那你就向高的一层,初禅进去。得了初禅以后,和二禅一比较,初禅又是粗、苦、障,二禅又静、妙、离,一层上一层了。那么二禅的静、妙、离观得好,然后又厌离初禅,就得二禅了。这样一个个上去,就是说相对的,下一地的苦,它的劣,观它不好,然后相对的上地好,它的静、妙、离,那么这样子一层一层地往上升,这是世间的禅定。欲界是没有定的,初禅开始有,属于色界定。色界四个禅定,然后无色界有四个定,那么就是四禅四空,加一个前面未到地定就是九个,这是世间定,禅定。

  “若定若上生”,“若定”,得了定,假使修初禅的,得了初禅定,人还是欲界的人,但是初禅定得到了。证到初禅定的人,有象征的,因为初禅已经离开欲界的男女、饮食贪,都没有了。所以得了初禅的人,他要一入定,不吃东西不睡觉没有问题的,对男女的事情绝对不会起一念的欲,不会动一念心。那么,这个欲界的饮食他不吃,不会死的,他只要入定好了,不会死的。出了定当然不行。

  我记得有个公案说:以前印度山上苦修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是佛教的,这是外道,婆罗门教,在印度的山洞里边。他们英国人才到印度去的时候,整个印度经常探险。到山上去看,山洞里边跑进去,看见一个人坐在里边,身上长满藓苔蜘蛛网。这考证下来总几百年以上的。这个人虽然他是入定,不动,但是看出来是活的……,那么他们怎么办呢?他们也很好奇,把那个人轻轻地抬下来,先抬下来抬到地面上来。然后这个入定的人也惊醒,出定。在定中很胖,身体很丰满的。那么出了定之后,他的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越吃越瘦。因为定的时候,他有这个定的禅味,禅悦为食,把他这个身体维持得好好的…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