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后那绝对不去。所以说真正那个要不入恶道,要见道以上或者上忍以上。但是没有得到达到那个高的果位的时候,你怎么办呢?就要持戒,也可以至少保证你下一辈子不入恶道。那么当然人天乘,天道、人道,好的地方。
“健速亦安稳,直至涅槃城”,如果说“戒净有智慧”,从持戒,又能够得定,得了智慧的话,那么可以又快又——健就是稳,“健速”就是说过去的时候骑马的,这匹马是非常年轻,又是长得非常强壮的,那你走起来当然很快了。“安稳”,这个不是劣马不乱跳的。那么很平稳的一直到涅槃城,成佛了。所以说戒是因,涅槃是果。那么中间当然不是说单是一个戒就解决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了。这样子“戒净有智慧”,戒要清净,从定得到智慧的话,那么涅槃、成佛都在手掌之中。这是戒的功德,佛赞叹了很多。
丙六 律仪
尸罗名律仪 清净妙善法 亦防护息险 静洁远离性
第六种。“律仪”就是戒律,就是戒律仪,律是如法,如法的威仪行仪。“清净妙善法”,清净的法,殊妙的法,也可以“防护”一切恶不善法,不能侵犯我们,持戒的话不会做坏事;“息险”,一些不善的业可以息除,里边不起烦恼的话,一些不善业就不做,那么将来堕恶道的苦也没有。“静洁远离性”,非常干净,可以远离一切恶行。这是佛赞叹戒的一些功德,一些譬喻。
甲四 善观三业
欲学修易成 观三业最要
接下去是观。“善观三业行,尸罗次第净。”要观三业的,就是身口意三业,这样好好地观,尸罗慢慢按次第就净了。有人问尸罗怎么次第净,都在这里头。
那么它怎么观三业行呢?它就是说假使你要学修能够很快地成功的话,那么你下手的功夫观三业,最重要了。就是观自己的身语意三业。
那么怎么观呢?粗的么从身语下手,意是细的,难,比较难一点了。
乙一 观身语业
此身语欲作 或正作作已 觉悟善观寻
最初的是从身语下手,“此身语欲作”,这个身语,假使我们一般的人想做一个事情,心里要做的事情,或者要说一句话,还没说之前自己用正知正念观照。“或正作作已”,或者正在做,或者么做好,都要观察。最好是没有做之前就观察,正在做的时候,也来得及。做好了之后只能忏悔,假使做错的话只能忏悔,总结经验以后再不要这么做,碰到这些环境来的时候我该怎么善巧方便,避免再去犯错误。所以说欲作、正作、作已,都要观察。
“觉悟善观寻”,要以觉悟的心好好地去观察、寻求。寻求什么?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长戒定慧 诸善性所摄
能感乐异熟 不生起众苦 不妨于余善 应速勤励行
反是宜即止
观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我们凡夫的观察这个事情做了之后对我有没有好处,有好处的就要做,有坏处的就不做。有的时候甚至于像杀人放火,只要有目前一点点好处,抢了之后能够发财,以后的后果就不管,抓起来枪毙也不管,这些就是愚痴。
那么出家人要好好地观察,要做的时候或者正在做的时候,或者做好之后,要好好地观察:这个做的事情是不是对他有益?或者自己有益。对自己有益,对他没有益,可以做;对自己有益,对他有害,不能做;再者自他有益,对他也有益,那么当然要做了;如果对他也没有益,对自己也没有益,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做。这么四料简,自己去看了。这里的书就是说对自他有益的这两种;对自有益而不损他的;对他有益牺牲自己也可以;那么对自他都有益么最好了。对自他么有利益的,做了之后,戒定慧能增长的。反过来说违背戒定慧的,毁损戒的、障定的、障智慧的,那就不要做了。
“诸善性所摄”,那有好几个条件,属于善性的。什么叫善性呢?“能感乐异熟”,他能够感乐的异熟果的;恶性就是感苦的异熟果的。“不生起众苦”,他做了这个事情之后,不会生起其他的苦。“不妨于余善”,做了这个善法固然是很好,但其他的善法有违背的,那也不要做。
总是要这许多条件去观察,观察是合乎这些要求的,“应速勤励行”,不但要做而且赶快做;不但要做赶快做,而且勤勤恳恳地做,策励自己拼命地去做。“反是宜即止”,那反过来,就马上停下来,不能做了。这是说身语意要该这样子的标准去做。
乙二 观意业
过去行为缘 或未来现在 而生起念虑 应以正意观
若是损自他 妨失戒定慧 诸恶性所摄 招感苦异熟
不生起众善 亦碍余善业 应严行责止 如利刃断丝
勿少与方便 稍纵则难制 反此应励行 勿缓待亡遗
那下边是观意业了。“过去行为缘”,过去的做了些事情的缘,“或未来现在,而生起念虑”,我们的念头都是过去未来现在的一些行动,才产生的意念了。那么你要针对观察,这些念头起来的时候,“应以正意观,若是损自他”,好好地观,同样地假使对自己有损的、对他有损——前面是正面,这里是反面,一正一反就开智慧了——假使对自己有损对他有损的,不要做,“妨失戒定慧”的不要做,属于恶性的,“招感苦异熟”果的不要做。
“不生起众善”,做事情虽然不恶,但是对善法没有好处——聊空天,我们很多。丛林里边,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有这个习惯,闲下来就欢喜聊天,聊一些漫无边际的天。串寮,我们那个时候不要串的,广单,一个房间,一个炕,多则十几个人,少则三两个人,用不着串寮。人多得很,尤其是受新戒的时候,二十六个人一个炕,那你串啥个寮,空下来就说话。当然,他们纠察来巡单的时候,看你说话要制止,但是毕竟偷说的时候很多。说了半天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有念头也不要说,这对你没有好处的。不生众善的那些念头不要起,假使妨碍余善的,虽然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其他的事情,好的事情有妨碍的,也不要做。
“应严行责止”,不但不做,严格地呵斥、责止。假使做过的怎么办呢?忏悔。未来的么就不做,现在是停下来,过去已经做,已经起过念头的,那就好好地发露忏悔。
“如利刃断丝,勿少与方便。”就像一个快刀把它断掉,丝都断。就怕藕断丝不断,有的人他粗的是断掉了,细的还留到,那么这个后患无边!假使出了家,家里不断通信;假使过去有“故二”——就是过去有妻子的,跟妻子、儿不断地来往,送东西等等,这个是很危险的。要一刀两断,丝也断掉。“勿少与方便”,一点点的空子也不要给他留。
“稍纵则难制”,你稍微放松一点,那以后要制伏它就困难了。我们经常说海边的堤,只要有蚂蚁那么一个洞,一个小洞洞,就可以把整个的堤都淹没,海水就可以涌进来了。慢慢地,虽然堤那个洞不大,它越冲越大、越冲越大,冲到后来,整个堤垮了之后,就是说全部淹没了。所以说坏事情不要放松的,一放松的话,一泛滥就难治。
那么反过来假使不是这样子的,不是损自他的,就是有益自他的,增长戒定慧的等等,“应励行”,要赶快地去做,“勿缓待亡遗”,(11A)不要慢!“噢,我今天来不及,明天做好了。”到了明天,事情多,忘记掉了。那就忘掉,或者机会没有,就做不成了。
那么这样地观察三业,戒就能够净。“次第净”就是说先是身口净,后来就是意净,以这样的方式来就是次第。所以刚才问的,因为前面的没有讲,那么怎么“次第净”就不知道了。“护戒诸功德,毁犯堕何地。”那么保护戒有什么功德要知道,毁犯戒之后堕什么地方也要知道。在《比丘日诵》里边,犯了戒,不管你大的小的,这个戒犯了堕什么地狱,是多少时间,那个戒犯了下什么地狱,多少时间,都有一个表格画在里边,自己可以参考。
乙三 引佛教罗怙罗偈
汝今罗怙罗12 于身语意业 应数正观察 念诸佛圣教
罗怙罗汝应 学是沙门业 若能于此学 唯胜善无恶13
乙四 尸罗次第清净之法——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择 此业益自他 此自他无利 是名善观察
若一分摄敛 不作不与便 误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发露忏除14 乃至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15 清净心安住
尸罗若清净 功德无量聚
甲五 净戒十德
乙一 五分法身由戒生起
若具戒士夫 自观戒清净 便得无忧悔 无悔生欢喜
欢喜生轻安 轻安受胜乐 由乐而心定 心定如实如
如实见谛理 于诸有为法 能起厌离意 离染得解脱
能自知自见 我已得解脱 乃至当涅槃 如来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无戒不能成
那么持戒有什么功德呢?这个后边也有的,就在《基本三学》第八十七页,我们把它念一道。八十七页的倒数第七行。
“若具戒士夫”,假使你戒持的好的人,“士夫”么是有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就是丈夫了。“自观戒清净”,假使你自己观察戒,以前面的方式来观察,戒是非常清净的。“便得无忧悔”,戒清净,就不会忧,就不会悔,戒不清净临终必悔,临终的时候,一切生前的三恶行都要现前。戒不清净,做了很多坏事,犯戒事情做了,临终的时候,这个恶趣的境现前,决定要悔,会后悔!那么平时也一样的,你假使持戒清净的,不但临终不忧悔,平时也没有忧,也没有悔。
没有悔的话有什么好处?“生欢喜”。因为没有悔么,悔就是恶作,你做错,感到不好了。那么既然没有悔,很坦然,欢喜心就生起来。
生“喜”之后“生轻安”,轻安就是什么呢?身轻安,身上有力;心轻安,心有堪能性。身有力你就是坐在那里不疲劳很舒服;心有力,你要观什么,要念什么都提得起来,没有力的话,你观了半天昏沉,或者观了半天掉举,或者观了之后身体吃不消,要赶快站起来,或者躺下去了等等,这就是没有轻安。
“轻安受胜乐”,轻安生了之后,殊胜的乐就生起了。
“由乐而心定”,这个乐一生的话,心就入定了。所以我们心要入定,并不是说冒火辣燥的这个心就可以入定的。从喜到轻安,轻安到乐,这个离生喜乐,是最初的一个定。乐生起之后,定,定得下去,所以定是跟乐一定有联系的。
心定了之后有什么…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