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後那絕對不去。所以說真正那個要不入惡道,要見道以上或者上忍以上。但是沒有得到達到那個高的果位的時候,你怎麼辦呢?就要持戒,也可以至少保證你下一輩子不入惡道。那麼當然人天乘,天道、人道,好的地方。
“健速亦安穩,直至涅槃城”,如果說“戒淨有智慧”,從持戒,又能夠得定,得了智慧的話,那麼可以又快又——健就是穩,“健速”就是說過去的時候騎馬的,這匹馬是非常年輕,又是長得非常強壯的,那你走起來當然很快了。“安穩”,這個不是劣馬不亂跳的。那麼很平穩的一直到涅槃城,成佛了。所以說戒是因,涅槃是果。那麼中間當然不是說單是一個戒就解決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了。這樣子“戒淨有智慧”,戒要清淨,從定得到智慧的話,那麼涅槃、成佛都在手掌之中。這是戒的功德,佛贊歎了很多。
丙六 律儀
屍羅名律儀 清淨妙善法 亦防護息險 靜潔遠離性
第六種。“律儀”就是戒律,就是戒律儀,律是如法,如法的威儀行儀。“清淨妙善法”,清淨的法,殊妙的法,也可以“防護”一切惡不善法,不能侵犯我們,持戒的話不會做壞事;“息險”,一些不善的業可以息除,裏邊不起煩惱的話,一些不善業就不做,那麼將來墮惡道的苦也沒有。“靜潔遠離性”,非常幹淨,可以遠離一切惡行。這是佛贊歎戒的一些功德,一些譬喻。
甲四 善觀叁業
欲學修易成 觀叁業最要
接下去是觀。“善觀叁業行,屍羅次第淨。”要觀叁業的,就是身口意叁業,這樣好好地觀,屍羅慢慢按次第就淨了。有人問屍羅怎麼次第淨,都在這裏頭。
那麼它怎麼觀叁業行呢?它就是說假使你要學修能夠很快地成功的話,那麼你下手的功夫觀叁業,最重要了。就是觀自己的身語意叁業。
那麼怎麼觀呢?粗的麼從身語下手,意是細的,難,比較難一點了。
乙一 觀身語業
此身語欲作 或正作作已 覺悟善觀尋
最初的是從身語下手,“此身語欲作”,這個身語,假使我們一般的人想做一個事情,心裏要做的事情,或者要說一句話,還沒說之前自己用正知正念觀照。“或正作作已”,或者正在做,或者麼做好,都要觀察。最好是沒有做之前就觀察,正在做的時候,也來得及。做好了之後只能忏悔,假使做錯的話只能忏悔,總結經驗以後再不要這麼做,碰到這些環境來的時候我該怎麼善巧方便,避免再去犯錯誤。所以說欲作、正作、作已,都要觀察。
“覺悟善觀尋”,要以覺悟的心好好地去觀察、尋求。尋求什麼?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長戒定慧 諸善性所攝
能感樂異熟 不生起衆苦 不妨于余善 應速勤勵行
反是宜即止
觀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我們凡夫的觀察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對我有沒有好處,有好處的就要做,有壞處的就不做。有的時候甚至于像殺人放火,只要有目前一點點好處,搶了之後能夠發財,以後的後果就不管,抓起來槍斃也不管,這些就是愚癡。
那麼出家人要好好地觀察,要做的時候或者正在做的時候,或者做好之後,要好好地觀察:這個做的事情是不是對他有益?或者自己有益。對自己有益,對他沒有益,可以做;對自己有益,對他有害,不能做;再者自他有益,對他也有益,那麼當然要做了;如果對他也沒有益,對自己也沒有益,那麼根本就不需要做。這麼四料簡,自己去看了。這裏的書就是說對自他有益的這兩種;對自有益而不損他的;對他有益犧牲自己也可以;那麼對自他都有益麼最好了。對自他麼有利益的,做了之後,戒定慧能增長的。反過來說違背戒定慧的,毀損戒的、障定的、障智慧的,那就不要做了。
“諸善性所攝”,那有好幾個條件,屬于善性的。什麼叫善性呢?“能感樂異熟”,他能夠感樂的異熟果的;惡性就是感苦的異熟果的。“不生起衆苦”,他做了這個事情之後,不會生起其他的苦。“不妨于余善”,做了這個善法固然是很好,但其他的善法有違背的,那也不要做。
總是要這許多條件去觀察,觀察是合乎這些要求的,“應速勤勵行”,不但要做而且趕快做;不但要做趕快做,而且勤勤懇懇地做,策勵自己拼命地去做。“反是宜即止”,那反過來,就馬上停下來,不能做了。這是說身語意要該這樣子的標准去做。
乙二 觀意業
過去行爲緣 或未來現在 而生起念慮 應以正意觀
若是損自他 妨失戒定慧 諸惡性所攝 招感苦異熟
不生起衆善 亦礙余善業 應嚴行責止 如利刃斷絲
勿少與方便 稍縱則難製 反此應勵行 勿緩待亡遺
那下邊是觀意業了。“過去行爲緣”,過去的做了些事情的緣,“或未來現在,而生起念慮”,我們的念頭都是過去未來現在的一些行動,才産生的意念了。那麼你要針對觀察,這些念頭起來的時候,“應以正意觀,若是損自他”,好好地觀,同樣地假使對自己有損的、對他有損——前面是正面,這裏是反面,一正一反就開智慧了——假使對自己有損對他有損的,不要做,“妨失戒定慧”的不要做,屬于惡性的,“招感苦異熟”果的不要做。
“不生起衆善”,做事情雖然不惡,但是對善法沒有好處——聊空天,我們很多。叢林裏邊,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有這個習慣,閑下來就歡喜聊天,聊一些漫無邊際的天。串寮,我們那個時候不要串的,廣單,一個房間,一個炕,多則十幾個人,少則叁兩個人,用不著串寮。人多得很,尤其是受新戒的時候,二十六個人一個炕,那你串啥個寮,空下來就說話。當然,他們糾察來巡單的時候,看你說話要製止,但是畢竟偷說的時候很多。說了半天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有念頭也不要說,這對你沒有好處的。不生衆善的那些念頭不要起,假使妨礙余善的,雖然本身沒有什麼壞處,但是其他的事情,好的事情有妨礙的,也不要做。
“應嚴行責止”,不但不做,嚴格地呵斥、責止。假使做過的怎麼辦呢?忏悔。未來的麼就不做,現在是停下來,過去已經做,已經起過念頭的,那就好好地發露忏悔。
“如利刃斷絲,勿少與方便。”就像一個快刀把它斷掉,絲都斷。就怕藕斷絲不斷,有的人他粗的是斷掉了,細的還留到,那麼這個後患無邊!假使出了家,家裏不斷通信;假使過去有“故二”——就是過去有妻子的,跟妻子、兒不斷地來往,送東西等等,這個是很危險的。要一刀兩斷,絲也斷掉。“勿少與方便”,一點點的空子也不要給他留。
“稍縱則難製”,你稍微放松一點,那以後要製伏它就困難了。我們經常說海邊的堤,只要有螞蟻那麼一個洞,一個小洞洞,就可以把整個的堤都淹沒,海水就可以湧進來了。慢慢地,雖然堤那個洞不大,它越沖越大、越沖越大,沖到後來,整個堤垮了之後,就是說全部淹沒了。所以說壞事情不要放松的,一放松的話,一泛濫就難治。
那麼反過來假使不是這樣子的,不是損自他的,就是有益自他的,增長戒定慧的等等,“應勵行”,要趕快地去做,“勿緩待亡遺”,(11A)不要慢!“噢,我今天來不及,明天做好了。”到了明天,事情多,忘記掉了。那就忘掉,或者機會沒有,就做不成了。
那麼這樣地觀察叁業,戒就能夠淨。“次第淨”就是說先是身口淨,後來就是意淨,以這樣的方式來就是次第。所以剛才問的,因爲前面的沒有講,那麼怎麼“次第淨”就不知道了。“護戒諸功德,毀犯墮何地。”那麼保護戒有什麼功德要知道,毀犯戒之後墮什麼地方也要知道。在《比丘日誦》裏邊,犯了戒,不管你大的小的,這個戒犯了墮什麼地獄,是多少時間,那個戒犯了下什麼地獄,多少時間,都有一個表格畫在裏邊,自己可以參考。
乙叁 引佛教羅怙羅偈
汝今羅怙羅12 于身語意業 應數正觀察 念諸佛聖教
羅怙羅汝應 學是沙門業 若能于此學 唯勝善無惡13
乙四 屍羅次第清淨之法——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擇 此業益自他 此自他無利 是名善觀察
若一分攝斂 不作不與便 誤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發露忏除14 乃至無持犯 不方便加行15 清淨心安住
屍羅若清淨 功德無量聚
甲五 淨戒十德
乙一 五分法身由戒生起
若具戒士夫 自觀戒清淨 便得無憂悔 無悔生歡喜
歡喜生輕安 輕安受勝樂 由樂而心定 心定如實如
如實見谛理 于諸有爲法 能起厭離意 離染得解脫
能自知自見 我已得解脫 乃至當涅槃 如來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無戒不能成
那麼持戒有什麼功德呢?這個後邊也有的,就在《基本叁學》第八十七頁,我們把它念一道。八十七頁的倒數第七行。
“若具戒士夫”,假使你戒持的好的人,“士夫”麼是有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就是丈夫了。“自觀戒清淨”,假使你自己觀察戒,以前面的方式來觀察,戒是非常清淨的。“便得無憂悔”,戒清淨,就不會憂,就不會悔,戒不清淨臨終必悔,臨終的時候,一切生前的叁惡行都要現前。戒不清淨,做了很多壞事,犯戒事情做了,臨終的時候,這個惡趣的境現前,決定要悔,會後悔!那麼平時也一樣的,你假使持戒清淨的,不但臨終不憂悔,平時也沒有憂,也沒有悔。
沒有悔的話有什麼好處?“生歡喜”。因爲沒有悔麼,悔就是惡作,你做錯,感到不好了。那麼既然沒有悔,很坦然,歡喜心就生起來。
生“喜”之後“生輕安”,輕安就是什麼呢?身輕安,身上有力;心輕安,心有堪能性。身有力你就是坐在那裏不疲勞很舒服;心有力,你要觀什麼,要念什麼都提得起來,沒有力的話,你觀了半天昏沈,或者觀了半天掉舉,或者觀了之後身體吃不消,要趕快站起來,或者躺下去了等等,這就是沒有輕安。
“輕安受勝樂”,輕安生了之後,殊勝的樂就生起了。
“由樂而心定”,這個樂一生的話,心就入定了。所以我們心要入定,並不是說冒火辣燥的這個心就可以入定的。從喜到輕安,輕安到樂,這個離生喜樂,是最初的一個定。樂生起之後,定,定得下去,所以定是跟樂一定有聯系的。
心定了之後有什麼…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