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们是猴子,森林里边,那些抓饕餮的人摆一桌席,先么自己吃一点,然后跑开,走了。饕餮看到没有人了,他就下来试试看,吃一点东西,很好吃,四边一看人还没有,胆子大起来,一个个都下来,就拼命吃,大吃大喝地吃。饕餮的一个习气就是说太爱吃,没有吃饱他是不会停下来的,一直吃到怎样子呢?吃到肚子胀得来不能再吃,坐也坐不住,只能仰天睡下去,这样子才肯停下来。一个倒下去,“唉!你看这个没有用,我们还吃,大家,唉!你多吃,多吃”,再劝,一劝嘛,又吃,一个又倒下去,最后,最后一个倒下去了。那么抓饕餮人很舒服,把他们一个个抓起来就是,费了一席酒的代价,抓了一大批饕餮。这样子饕餮越抓越少,后来绝种,没有了。那么现在这个名字,就是拿来形容说这个人贪吃,贪吃无厌的,就是这些人,饕餮。我们吃饭,不要饕餮,饕餮就是反正你还能吃嘛还要吃,尽量吃,吃到实在不行了。

  我们在五台山,有一年,六七年吧,好象社会主义学习,到太原去参观大工厂之类的。五台山是吃不到细粮的,是粗粮为主,过年,圣诞,吃一些大米白面,太原却是天天能吃。我们这个吃饭么,当时这个参观团下去嘛,政府要招待,政府的钱。这一次是在一个面馆子里吃饭,有一个广济茅棚的,他吃到怎么,吃到这个面汤满到喉咙眼,打一个嗝,“呃!”面就都吐出来,吃得那么饱,他说从来没有吃饱,吃个面,好几年都没吃过的,一下来,就拼命吃,这个就是饕餮的味道了。不过他还没有倒下去(笑),如果是饕餮的话,他一定胀得个肠胃都要崩开来,这个倒下去,站不住,坐也坐不住,那么人毕竟要比饕餮好一点,总算还没有倒下去了。这样子的人,就是说“难养亦难满”,我们前面碰到的,他的要求高,不会满足。

  增饥羸重疾 非法以追求 爱染贪无厌 迷闷痴受用

  藏护起奋诤 身沉心迟钝 气息出入艰 极重睡眠缠

  那么这样子有没有好处呢?“增饥羸重疾”,你吃得不好的话,好象是吃了很多好东西,实际上营养并不够,还是饥羸,那么你吃得太多,或者吃了不相应的,还要害病。“非法以追求”,那么这是邪命,更不好。“爱染贪无厌”,耽着就是,这个受用没有餍足。“迷闷痴受用”,迷闷就是说不观得失,我们这个写,就是该怎么样的,实际上对人家是错的都搞不清楚,不去管他,就是痴心受用,只晓得拿来吃饱就是,他来源也不管了。“藏护起奋诤”,为了藏护,起斗诤。这下边就对定不利,“身沉心迟钝”,你吃得太饱的话,身体沉重,没有堪能性,心也迟钝,动个脑筋很慢,人家背一个书,想一想事情,很快脑筋一转就来,自己,想半天,好象是那个心重得抬不起来的那个样子。“气息出入艰”,因为吃太饱,气就粗,好象是吐气呀,出气呀,很粗,好象也艰难。“极重睡眠缠”,太饱嘛要睡觉,这个一睡睡下去,就是懵懂大睡。我们中午吃饱了之后就要感到瞌睡也就是这个原因,你这个吃得太饱嘛,血都要搞营养去,头上不来,头上不来了嘛,就要睡觉,这个脑筋也动不来了。极重的睡眠缠,吃饱的人,多吃的人睡眠也重,这个是肯定的。

  甲六 结成

  多闻圣弟子 观食众过患 愍念身中虫 为道而食啖

  非时不受食 不食非所宜 不极多极少 不消则不食

  不贪染憍逸 离乐苦二边 正法以追求 知量知止足

  “多闻圣弟子”,那么这是过失,那么我们真正的佛的圣弟子,佛的弟子,应当是观饮食的过患,各式各样的过患要观察。“愍念身中虫”,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吃饮食,因为身上还有很多的虫,我们不吃的话,他们都会饿死,所以说要怜愍身上的虫,我们要吃,也为了自己修道要吃,“为道而食啖”。那么吃的时候有节制,“非时不受食”,不是那个时候不要吃,当然说,过了午当然不吃,但是有的人就是日中一食的,他早上也不吃,或者一坐食的,他吃好,站起来之后,再好的东西来了也不吃了。“不食非所宜”,不该吃的东西,不要去吃。假使你热性的人,那些炒火的东西少吃,凉性的人,那些太凉的不要吃,那么有些味道很好,但是,对身体不利的也不要吃,太冷的,太硬的,油炸的等等不要乱吃。“不极多极少”,吃的时候,好的东西来,不要拼命胀,这个饮食做得不好,也不要吃一点点就算了,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不消则不食”,不能消化的东西不要乱吃。“不贪染憍逸”,贪染就是贪着,就是耽嗜,憍逸就是放逸。就是吃的时候不要贪,耽嗜,也不要放逸地吃。“离乐苦二边,正法以追求。”“乐苦二边”,一种就是吃得太享受。一种太修苦行,故意节制得来,不但人的饮食不吃,吃畜生的饮食。假使持牛戒的就吃草;那个持狗戒的就吃屎,那就没话说了,狗是吃屎的嘛,我们这么一个狼狗它都要吃的,那么你要学持狗戒嘛,你要吃那个脏东西。这个自苦行,这个也不要。过分的贪、享乐不对,过分的自苦也不要,修行有中道。反正佛的一切都是中道。“正法以追求”,以如法的追求饮食。要“知量知止足”,要知道它的量。知量就是说该吃多少就多少,那么知足就是说再好的东西量够了就也不要多吃了。

  饮食这一关很难过的,我们记得我们以前在清凉桥的时候,有一天打酥油稀饭。那个时候的清凉桥,酥油稀饭是稀有得不得了。现在我们看看也没有什么稀有,如果这么热的天烧一锅酥油稀饭恐怕有的人还不想吃。但是清凉桥的时候,天又冷,酥油很难得吃到,那个大米稀饭也是很难吃到。这一天吃酥油稀饭,有个别的人前一天就不吃饭,到那一天就大吃,这个也是个耽嗜。

  那么这是饮食一关,就是说,那个初的男女一关过了,好象他认为自己就没有什么过失,吃饮食没有什么过失,但是从修定的方面说过失是极大的,你这样子吃的话,定是不会来的。所以说定道资粮,在戒律仪、根律仪修好之后,你如果要入定道的话,这个饮食这一关一定要掌握得非常恰当的,这才能够入于定。否则的话,即使你戒持得很好,饮食这一关过不了,太胀,或者这样子,专门耽这个味道等等,那就是说得定是困难的。

  所以得定的因缘很多,在《禅定品》里第一句话:“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够,定就来,定并不是一个东西,没有自性的,“喔,我追求个定”,没有的。定的因缘是哪些?我们到底哪些够?条件够,定就是定。那么,这个因缘就是很多,我们这里讲的这个发心,根律仪,戒律仪,饮食的知足,都是定的因缘。否则的话,我们讲了那么多,都是讲戒嘛,没讲定,那就是定,定的支分,支分一够,定就出来,支分不够的话,定天上掉不下来。那么,这些就是得定的支分。下边还有悎寤瑜伽,时存正知,这个就是更上一层的得定的一些支分,这些都具足,定就来了。

  我们海公上师经常打比喻,你要吃饭,你去追求饭,哪里有饭呢?饭就是要把米、水、锅、柴火、点火柴,这些因缘具足,把米洗好,水安好,锅盛好,盖盖好,柴火加好,火点起,半个多小时,你去看,锅里就是饭。如果说你少一个因缘,少一个支分,饭是不会出来的,这个支分满了之后就是饭。饭从哪里来呢?就是米、柴、水……,合拢来就是个饭。

  那么这就是说要真正得定,不从定上求。有的人拼命要定上求,使心不烦,腿盘起,按到不要动……你这个怎么得定,最多你得一个什么东西,得一个无想定,或者是鬼神加持你得一个心静下来,鬼神的定,真正的正定是得不到的。正定从何而来?就是这一些资粮,都具足之后决定要得定,如果你这个资粮不具的话,你再要想得定,定不来的。那么就是说从因上求,这也是从因上求。菩萨是因上求的,众生凡夫一向都是果上求的,果上求是错误的,因上求是正确的方法,所以说我们要求,从因上求。今天时间到,就讲到这里。

  第十一讲

  《定道资粮颂》。我们先回答昨天他们讨论的几个问题。

  问题解答

  难养、难满有什么差别?

  “难养29”就是积极地去追求了;“难满”就是不满足,就是心里不感到满意。难养我们抄的笔记是这样子的,是不能“独一自得怡养”,自己得到的东西,不感到自己就够,还要去追求,难养是要去追求。难满得到的东西少,或者是不好的,他感到这个自己不够,就是不满意。这两个是,一个是消极的不满意,一个是积极的还要去追求。意思当然是差不多,但是两个侧重点不同。

  何谓色色、色法?

  以前我们讲根律仪的时候,眼睛看到色,这个色,第一个色是客观的色,我们假使看到这个树,这个树的显色是绿的,形色,它是这个一棵树的样子,它的那个表色,当然它是树,风吹了么就动。那么我们看到的客观这个色,眼识看到的也是色,那么耳识听到的就不是色,耳识听到的是声音,那么意识所缘的是法。所以说客观的一个外境是色,对这个我们六根来说,就是六个样子,眼睛看到的是树的样子,显色形色,耳朵听到的是树的风吹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树的香味道,舌头尝到的树的什么味道,舌头添了才感觉到,那么身子碰到的么树的那个硬邦邦的东西,这就是客观的都是色,意识所缘的嘛,就是法。这个就是“色色”,“色声”乃至“色法”,这是我们说这个根律仪的时候。

  何谓不取其相?

  这个我们在《瑜伽师地论》里讲过,眼识看到色的时候,它是现量,以前我们讲过的,现量是不执取的,还他一个客观的一个样子就完了。那么第二刹那分别意识起来之后就取它的相好了。当眼识跟那个意识同时生起的时候,眼识就观这个现量,意识就是分别,观他的相。那么另外这个“好”,前面我们也讲过的,就是没有去看到东西,就是意识里边自己去思惟。他是一个有什么“好”,有什么“好”,那就是更细一点的,这些是分别出来的,眼识是看不出来的。那么眼识看到的是相,相眼识并不执取,而意识执取,而意识,他可以不离开这个外相,他也可以取“好”,那么这个“好”是纯粹是意识…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