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离,故有内净。离外均流者,初定有三识,缘外境,二定离此,名离外(鼓动)(定内)均流,故有内净。)
那么“内等净”我们看一看,“内净”就是信根,所谓“内等净”就是信心。
证得第二禅的时候,是什么信呢?“则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第一禅,欲界是散地,散地可以离开,那么证到初地。初地是不是到顶峰呢?初地这个定也能离的,那么第二禅有这个信心,初禅是定,也能离开,这个下劣的定也能离开,这个初禅的定不殊胜,也可以离,并不说得了定,已经到此为止了。那么只有这个殊胜的信心叫“内等净”,净就是信,“故立净名”。这个“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这个是《俱舍》里的,我们也不想多讲,那太多了。
那么就这样子,就是十一支大家知道就行了。
灭尽定颂
使恒行染污 心心所法灭 诤根生死因 受想二法灭
下面我们再补充一个“灭尽定”。灭尽定,“使恒行染污,心心所法灭”,恒行的污染的心心所,那是什么呢?就是第七识。第七识是恒行的。第六识有中断的,第七、第八不中断的,但是第八识是无记的,第七识是染污的——我爱、我慢、我执、我见,被这四个染污的。那么第七识的染污的心、心所法都灭掉,就是得灭尽定。
灭尽定为什么叫灭受想定呢?也有原因:“诤根生死因,受想二法灭”,因为我们说诤就是烦恼,诤根的因,生死的因就是受、想。
诤(烦恼)(19B)有两种:一种是贪着五欲,就是受,有受才贪着五欲;另一个贪着五见,执着五见是想。一般说在家的,执了五欲;出家的执着想,就是各人各有的见,在家人的五欲放弃,出家的见又放不了,总是自以为自己对,人家的都不对,这是执见,所以说这是烦恼的因。受是执着五欲的因,执着五欲的烦恼以受为因;执着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取的因是想,所以受、想是诤根的因——诤根是烦恼,烦恼的因。
生死流转也是受、想两个最重要的。受,贪着受也是享受五欲;起颠倒想,起不正的见,那么就是流转生死。受就是贪着,这个想起颠倒,那么这是生死。生死的因,烦恼诤根的因就是受想,那么要把它灭掉。这样子,可以把生死的因、烦恼的因都可以灭掉。
外道无想定,他以为第六识灭掉,受想灭掉,他以为解脱,是涅槃,实际上并没有解脱,还有七、八二识。再深一层的,圣者入的灭尽定,固然并不是真的解脱,但是可以把受想两个心所彻底地灭掉,在这个地方可以得到跟涅槃一样的安乐、清净,这是灭尽定。介绍了受想是诤根因,生死因。为什么叫灭受想定,就是这个原因。
四无量颂
云何慈无量 所缘尽有情 怨亲各三品 能缘引快乐
定中作胜解 无怨敌损害 作广大饶益 徧满具足住
拔苦悲无量 庆乐说为喜 离私爱遍瞋 平等舍无量
那么四无量,我们也说一下。四无量,第一个慈无量,讲得最广,后来悲、喜——随喜、舍,就讲得略一点。
“云何慈无量”,什么叫慈无量呢?“所缘尽有情”,所谓“无量”,第一个是所缘的有情无量;所修的结果,感的果报也无量,所以叫无量。
修慈无量的时候,要把怨家、亲家、中等的——非怨非亲的,各分三品,三三九。先从亲人开始,最亲的当然是修慈无量容易,然后上等亲、中等亲、下等亲,然后到中等的——非怨非亲的,上品的中——跟你稍微有点关系的,中品中——没啥大关系的,还有下品中——毫不相干的。那么怨品里面,上怨、下怨、中怨——三种怨,这个名相里面都有。他们说经里面说的,上亲就是自己的父母师长——上亲,中亲——亲属、同辈、兄弟之类的,下亲——朋友、子女,这是下亲。上怨,杀父母的是最大的怨;杀自己兄弟的,杀自己的同辈的,这是中等的怨;杀自己的亲戚朋友的,杀子女的是下品的怨,这是经书上有这么三品。我们修慈无量的时候,从上品的亲修起,要予乐,使他快乐,“能缘引快乐”,缘他,使他起快乐。
“定中作胜解”,在定中起决定的解,不疑的解,就是决定如此。“无怨敌损害,作广大饶益。”没有怨敌,没有损害,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都讲过。“作广大饶益”,徧满十方,具足安住,这是慈无量。
“拔苦悲无量”,悲无量所不同的就是拔苦,不是予乐。
喜无量,“庆乐”,人家有高兴的事情,也随喜,庆慰他的快乐。
舍无量,“离私爱遍瞋,平等舍无量。”离开私,个人的爱遍瞋,就是个人出发的爱跟瞋两个要舍弃——既不爱也不瞋嘛,就是舍,平等的舍。
那么四无量,说了前一个。中间的三品,如何?或者为什么叫无量?定中怎么胜解?没有怨敌、没有损害,广大饶益,具足无量处。这三个,四个无量都有,前面一个说了,后面就不说了。
下面介绍一下四无量的体:慈无量是无瞋,它是无瞋心所法,无瞋善根;悲无量,不害;那么喜无量是不嫉,不嫉妒,嫉是一个烦恼,就是反过来,不嫉妒。那么不害也好,不嫉也好,都是无瞋的一分。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是三个善根。这个悲,这个喜,一个是不害,一个是不嫉,都属于无瞋的里边的一个支分。那么舍无量就是无贪、无瞋,既没有贪,也没有瞋,就是“离私爱徧瞋”。那么这个四无量的体,一般不太知道的,现在要说一下。
“八背舍”、“八胜处”都讲过了。“十遍处”,那个十方都是遍满了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这个也好懂。
由闻法获益深浅别利钝根
利根闻法言下即证:
(上)无学道(中)修道(下)见道
钝根闻法后:
(上)毫无疑意,能如说学修,学修即能亲证。
(中)毫无疑意,亦能如说学修,精进不懈。而证悟迟缓,或分证不全。
(下)或有疑意,多方始解;或只学不修,偏修废学,久修不证;我执尊高,多闻无慧。
下面我们说善根的,闻法之后得到利益的深浅来判别你是钝根还是利根。有的人总是说:我是利根,你是钝根,看人家不起;或者有的人是自卑的很:“我是钝根,你们好,你们都是利根,我就是不行,我就不学了。”到底什么叫利根?什么叫钝根?这从听了法之后的反应来看,得到多少好处的。这是海公上师的“扪 ”,都是从藏地学法来的,不一定书上有的。
阿
我
先说“利根”:“闻法言下即证”。这个经书里很多,佛说了一部经之后,有的人,菩萨么登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了等等,有的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等等,这个听了法之后,马上就证,这就是利根。我们现在听了法之后,就是钝根的相,就是下边最钝的根的相貌。
第一个听了法之后,一下就证无学道的,那是最上的利根;中等根进入修道;第三种的得法眼净——见道。我们在经书上经常看到,佛说了一个经之后,当下得法眼净,就是见道了。那么进入修道的;也有证了无学道的,这是看你利根的深浅。但是一般的说都是听了法之后马上就证的,所以说讲经、听经也是一种修行。听了之后能证果嘛,怎么不是修行呢?
日常法师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老比丘很笨,也很谦虚,他渴望能够证果。有几个年青比丘开玩笑:“你要证果,好,我帮助你证。”老比丘就高兴的很:“我这么笨,笨得很,尽修修不到,你帮我忙最好了。”这几个青年比丘就说:“你坐在那里不要动,等一下我给你证果。”拿个球丢过去,丢在他的脑袋上,“咚”一下子,“哦,初果来,当心!”“咚”一下,这个老比丘碰了一个球。人家开玩笑,结果他真地证了初果。
那就是说心诚的时候,就像禅宗一样的,碗掉地下,人家咳嗽一下,或者风吹树动都可以开悟。他心诚到那个境界,一个球过去,他说“初果来”,哦,真初果了。初果得到,高兴得很,谢他们。这两个小年青比丘看他好玩得很,他还不知道真的证初果,证到了。“好,你还要证二果,好好好,你再坐了不要动!”他说,“哦,二果来,当心哦。”“砰”,一个球又去,一个脑壳上一“咚”——他真地证二果了。哎呀,又感激得不得,再道谢。哎呀,这几个年轻比丘看了好玩透了,这个老比丘真是糊涂蛋,打了几下子,还高兴地谢我们,“好好好,我们再给你证三果,好,你坐了不要动,哦,三果来了。”“嘣”,又是一下。最后四果,“嘣”一下,真地证了阿罗汉。
这个就是说利根嘛,你说他笨,但是他功夫用到后来就成了利根,不是说法,来个球都证了。那么我们说真证,一般就是佛说法之后,能够当下证道的就是利根。
那么“钝根”,我们看看自己,到底挨了哪一堆。听了法之后毫无疑意,等于说上等的,法听了之后,一点也没有怀疑,“能如说学修学修即能亲证”,能够没有怀疑,也能够如法地去学、去修,就是说,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能照此做的,做了之后,果然也能证的,这是钝根的最上的一种。
第二种,“毫无疑意”,也没有怀疑;“能如说学修”,也能照这个讲的去学、去修;“精进不懈”,也能够精进;“而证悟迟缓或分证不全”,但是证悟很慢,不是马上可能证到,或者证到不全的,支分证到一些,这是第二等,也好嘛。我们现在的人能够证到一点点,也不错了嘛。
那么就不要做下等,“或有疑意”,听了之后,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不相信,“地狱?地狱在哪里,我还没看到过,什么地狱了不地狱了。”这个是坏事还要做,那就糟糕了。有怀疑,“多方始解”,这个也不算最坏,你多方面地给他讲,才能够知道,也总算解,不是不解了。
“或只学不修”,有的人只是学,不修的,只嘴巴一套,空谈理论,“修的我不管的,我只要学好了。”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为人说嘛;说了有什么好处了?为人师嘛;作人师有什么好处?可以得恭敬利养嘛。这个就不好,学了就要修。或者你“偏修废学”,单是拼命地埋头盲修瞎练,不学。
这个都是两个极端,我们说学,在《菩提道次第》讲的很清楚,学就是为了修的,你要怎么修呢?要经过…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