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敏上师书信160篇▪P8

  ..续本文上一页,即可专修。一般先猎涉一遍为多闻,次加思考依次抉择,再于抉择已决定者专修。

  三、《略论释》“夏刚”、“觉刚”修法,一为初步之观察、抉择,使生起决定胜解,而后专注于此所缘上修习,称为观修、住修,亦即泛修、专修。现量则一般要入定以后,才有。初修皆依圣教量、比量。

  书信八八

  来信收讫,因传戒事忙,未及细阅,迟复是歉!

  唯识中有批判外道,及说二乘之不足处,中观又涉及唯识之不足处,此所以需按次第学也。

  所述对空性之见解,如按论文照说,自然可以大致不差,但涉及具体事物运用时,要符合中观见,却也非易事。在与人讨论时,总以有充分的依据才说,勿广作漫无边际的推论,因未善因明故。

  “只研究中观,便得中观见。”需知中观是从破它而来,若不知彼,则不知所破,自然对能破也是模糊不清。

  一、唯识及其下见解,都是一补特伽罗修行时需经过之阶梯,有其相对正确性,都是成佛道中之一里程碑,虽非究竟,而不可弃舍。

  二、佛说因果,包括有情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机械的物质定理。佛以毫光中一分功德加持比丘,衣食不缺,但亦要托钵方得。粮食菜蔬有了,还须洗煮烹调。夜不锁门,慢藏诲盗,等于招人来偷,岂可忽视此类因缘条件。

  书信八九

  一、依了义经,阿罗汉是化城,不仅度生事业未圆满,自利亦未圆满。修行的最终目的,必定是成佛,追求化城,会耽搁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阿罗汉所证空性并不圆满,断德亦未圆满,悲心更不如了,而这些都是性德。有些经里就说阿罗汉尚有变易生死,都是指不圆满的说法,所以说脱生死苦亦未尽脱。

  大乘在度生中达到无我,是出于经论的。

  发菩提心知恩念恩虽从我见出发,但顺于法性,能导入无我(如两枝摩擦生火后,二枝皆空)。

  唯求自度之众生类,则以化城诱之,但实无真阿罗汉,达化城已必转入大乘(《法华经》)。证空性之佛、菩萨,胜义谛中自他不二,世俗谛中如幻众生受苦之状历历不虚,而众生未证空性,感苦万状,怎不救拯也。“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每日念者。

  二、真空并无相形,实非“徧满”之类,真空中亦没有我执,更谈不上“何缘导致”。只是众生无始未悟真空,未证真空,在人、法二执中,流转受苦。

  三、第一梦不太清晰,不作为“兆”。第二晚之梦,本与灌顶之取梦兆无关,但可象征修行之发心力量不足。

  四、发菩提心利他,依菩萨戒实行,对初发心菩萨该做到如何程度,都有具体明文。

  五、“轻损自蕴”等是指不作无益苦行,“救度众生”是菩提心,二者都是原则上一致的。

  书信九〇

  来信收到,知分配在山东工作,食堂中饭菜内,常有肉食出现,如不愿食,则转赠食荤者,或布施虫蚁,均可,且持咒为之超度。

  书信九一

  来信收讫,知在修法中,曾出现“流泪”五次。大凡流泪,必定是悲从心来,就看这个悲如果与佛的大悲相应,就是说感到众生受苦起悲心,或自己流浪生死不知修行,众生亦同样而起悲心,且是偶尔,不是经常则无妨。反之无缘无故,或经常出现流泪,则要制止,以防悲魔。

  某G对《上师供》等三部法信心很足,可以量力而念,不必问上得上不去,阿弥陀佛随念多少均可,以一切功德回向来生生西方,早日成佛度众生就可以了。

  你们对三宝信心好,精进修行,闻下甚感欣慰!

  书信九二

  来信收到,附文及邮票均收,勿念!

  稿件粗阅,可以应付,待闲寄《台州佛教》。

  四皈依,本道场一般不作观想。又佛教观想法皆有传承,绝不会有不利,但无传承者,即无人保证。

  妄念是过去恶念等流而来,若其力粗猛,则一时难对治,应修忏悔法以忏之,别则观妄念之过患,令人流入恶道受苦,是恶道之因,每遇妄念起,使恶道之苦联系产生,以畏恶道苦故,能渐伏妄念。

  书信九三

  接来信,知正信入佛门,知见纯正,甚慰!

  成佛之资粮,扼要言之,即福德、智慧是。以六度说来,前五为福资粮,第六为慧资粮,二资粮满,即二足尊。

  从“预流”四支言: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思惟,四、法随法行。则溶福慧于各支,而侧重不一。

  如何去积聚,则可阅《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较详。藏地修四加行亦集资净障之法也。

  关于寺院从古以来是溶学(学习教理)修(修戒定慧)为一的,所以人才辈出。古风渐圮,今兴佛学院之制,其偏差是片面灌输知识,学行脱节,口里说的天花乱坠,文章通篇连牍,而行持竟不像僧,有佛学院学僧上街穿俗服者。亦有个别老修行,坚苦行持,时中一食、不倒单等,然不知教理,趋向盲修瞎练,走火者有之,过于艰苦,退道者亦间有之。是以佛之教证二法,不可脱离,必须结合,若基础踏实以后,则或弘教,或闭关,随各自愿行之矣!

  居士欲求出离,此志甚佳,希有可贵,然必虔求三宝加持,方克成办。

  书信九四

  接来信,知已念满四皈依一百二十万,百字明十万,有一些瑞梦,而主要的是粗烦恼不现出,对世俗一切能放下,不追求,家庭和睦,84岁的老母也开始念佛号,你老伴也不发瞋火,不玩麻将,表示你念的很虔诚,也得到一定的感应了。

  接下来,可念密遮玛,能开智慧,也能防止魔害侵犯。

  居士组织同修听《广论》很好。从下士道念无常,观恶趣,再进入中士道,广观三苦,八苦等,出离心就会增强,菩提心是依出离心为基础而发展的。居士能起慈悲心,已在趣向菩提心了,四害虫的对治法,勤打扫卫生,减少它们滋生。堵鼠穴。蚊虫可用“蚊不叮”,同时起慈悲心,怜悯它们过去造业,现生受苦,居士“决不敢杀生”一般说,很不容易了。

  书信九五

  九月六日来信收讫,知悉壹是。

  过去练过香功,在念四皈依时,会产生一些反应,只要一心专注念,不去理会那些感觉,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宿世谤法习气,乃由谤法现行植下种子,遇缘即发,念头冒出时,就呵斥它,自己无始以来在三恶道受尽众苦,都是由这些烦恼所致,今则再不上当,已皈信佛门,擦亮了眼睛,不但身口不随烦恼去行动,即念头冒出,也要向它斗争,压服它。

  居士与净土有缘,尽可修般若回归极乐。《上师供》“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净剎土求加持。”说穿了,往生净土即是增上生的一种方式,完全可以的。

  邪教害人,昔美国圣殿教徒在森林集体服毒自杀,包括手抱婴儿。极惨!宜宣传,勿使人们受害。

  某某仁波且未闻其人,不知底细。宜接受格鲁派大德(极多)之开示为上。

  居士练过气功,应依磁带开示,先念满一百万四皈依,将气功残余肃清后,再修其它法。念四皈依见效时,会有感触或瑞梦。

  居士发心极好,但能坚持不退,如法修持,久之,必会有加持,乃至满愿。

  书信九六

  接来信,知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广论》,而且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十分欣喜!

  你的观点基本都正确,我们在世的任务,就是以佛教的教化来自利利他。当然,就本人说自利尚未坚实,况谈利他?但末法时期,邪魔猖獗,众生醉盲,非有人指点方向不可,如此大事,比丘不负此任,又谁来负!

  关于基本功,首先是信心问题,阿底峡尊者入藏,开始着重点即在于此,故称皈依喇嘛,树立坚稳三宝信心,方法从四皈依、三皈依观及多阅三宝功德之经论下手。

  次又是阿底峡尊者所重的业果问题,明业果,就应严格遵守戒律而行事。

  这二点有了,再上面,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事了。

  你发心出离,勤求三宝加持,亦勿操之过急,最好做到世出世法皆圆满。

  书信九七

  你来信收到,听《广论》至十五盘,已能知道苦的真谛,因而推动出离,并知佛法要从恭敬中求,这些都是对的。但恭敬也好,知苦也好,都得从对三宝的真实信心而来,信为道源功德母,谛实不虚!

  你努力把四皈依多修,仔细把《广论》听下去,就会有更好的领悟。出家非小事,待认真考虑,父母同意后再说。

  修法不要一时太多,你所提的都是好法,但要在信心坚定上去修效果才大,基本功没练好,收效不会理想。

  你认为什么时间四皈依已修得感受(成效)时,就可以来求相应的法,不要求太多,及一时不必需的法,免分散精力。

  大着粗阅一道,有些字眼须斟酌,原拟代改,当时笔不在手头,今又无闲再阅,只好提出算了。青年人不急于写文稿,但为策励学人,也可以谈谈自己学修经验,要避免以文字博取名利,对自己修行有害。

  书信九八

  来信收讫,知善能用功,着力于发菩提心,因而得二瑞梦,总之是得加持,但不必执着,身暂不能出离,心则必须出离,于道才有进益也。

  书信九九

  接六月十四日来函,知平安到达,甚慰!

  当地魔障大,居士头、颈、脚跟有不适反应,且因灭蚊香而撞破头,闻下极为关怀,望多念六字大明咒,以大悲力去除不适及魔扰。

  居士所排课诵甚严紧,可见二位是真心用功,精进修行者,唯《文殊五字真言略诵法》,每日共四遍即是,而在正修念咒部分,可多念咒。

  晨睡不着醒来盘坐,亦以多念六字大明咒及白度母咒为主,遣魔咒,观空咒,灌顶咒,配入仪轨中修即可,不必单修。

  在邪道横行之处,修持正法,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干扰,尤其是二位的地位转入佛道。但那毕竟邪不胜正,努力修法,尤其多修四皈依,决定解除一切障阻,且能将佛法弘化广大,对一切魔害,皆发愿其皈依三宝,早成佛道。

  吾念诵时为你们二位回向。

  书信一〇〇

  久未获讯,颇为悬念。今接来信,知一切安好,甚慰!

  汇下600元,系令孙子、孙女二人中彩之款,正好为他们培福增慧,余四百元就给他们建寺塑像吧。

  你们修行,以四皈依为主,修满一百万。有明显瑞相出现,可以稍加调动。治心脏病,能以入定状态念四皈依,念到心跳下沈…

《智敏上师书信160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