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敏上师书信160篇▪P7

  ..续本文上一页检查自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忏悔虽频繁,但有作用,久而久之,会产生对烦恼的抑制力。

  你能依《略论释》中所述,步步上修,极好!灌顶后,可以看《宗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凡灌过顶的,要求看也可以看。《上师供讲记》密法部分并不多,这是无上部,灌的不是无上部,最好慢慢看。

  信心与敬心除了着力对治以外,一心修法,也会无形中蒙加持而见效,总的根子在吾慢——自命不凡,甚至自命某些地方还超过师,这些念头,凡夫都会生起,自己知道如何对待就行。如何修?依现已传诸仪轨,依道次所指示修即可。

  书信七八

  来信早接,因忙于法务、事务,迟复是歉!

  一、未得禅定,说自己得定,此属大妄语。别人说你像什么,只是一般世间戏论,不算大妄语,但不要沾沾自喜,自以为真得定,而实未得,此属增上慢,非大妄语。

  二、读博士,或工作。两者以何对学修有利,就选此途。博士学位,可能对弘法有利,但自利未成,纵博博士,亦难利他。

  三、因自私而排斥他人,这是我执大魔表现之一端,应从正法的整体利益着想,随喜他人,对治我执。

  四、某H正需要看*轮功的批判,可借《台州佛教》给他看。

  五、佛像贴在墙上,最好不用胶水浆糊之类,免取下时损坏,床上书桌多大不知,总以恭敬不亵渎为准。

  六、涂料脱溶之香,可于平时点用,念诵时以整的为好。

  七、供品视其品种,总以新鲜未变质者供之为好,已近变质,或开始变质,即收下。

  八、瞋心特重,念瞋烦恼之过患及后果,尽力莫使受其害,同时对有情多修悲心。

  《事师五十颂》可以看。

  书信七九

  接六月二十六日凌晨来信,知对佛法肯下功夫,已有一定的进步,甚感欣慰!但前进途上,干扰还是会有很多的,尤其是在一次胜利之后,马上要警惕会不会从此产生下一个挫折。

  日常法师领导的《广论学习班》都是在行动上检查自己心态,如何战胜烦恼,从《福智之声》里面很容易发现许多先例,而且通过反省,往往效果很好。

  居士提出最重的烦恼是我慢,但处在青年时期,对欲贪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恶缘显现,能否稳定,泰然处之,应加考虑。

  在修行途上,认识到自己缺点,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还有一个,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尤其是自己一向看不起人的优点,是更困难的。“于诸有情如来想”,这是这方面最高的准则。

  书信八〇

  两次来信均收悉。居士等为住持正法,利益有情,发愿请佛住世,常转*轮,此乃普贤菩萨大愿,甚为善哉!

  P居士为防磁带免房顶漏水受潮而换房,非因同房同学关系不好而换,则无妨也,因客观上磁带不能受潮,对那同住过的,以后仍可拉关系,疏通隔碍。

  烦恼起应立即对治,不能顺烦恼而行动。

  念咒如超过晚十一点,但次晨明相未出以前,仍可算数,不算断。

  为利父母有情,为正法久住,每日早晚课诵时,都可以发愿。

  附:某大有一应届毕业生打电话来说欲求五戒,后竟由于老师叫他有事,而不来,殊为可惜,望速告以暇满大义,五戒得人身之重要意义,劝其速来求五戒。

  书信八一

  佛教是教化人脱离苦海,世间苦集,那里去找乐处?某某母亲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然焉知那位尚不存在的小媳妇,是否能让她满愿?如果比他两位兄长更糟,岂不使她更苦恼!世事如苦链索,一环加一环的苦,不要把希望(幻想 !)寄托在“世间满足”上。纵使短暂的满足,也是“深险罪业坑”!最大的孝顺,还是应劝化他父母信佛 ——真正的信佛,打开精神枷锁,才是真正迈出了“脱苦”的第一步。

  出家要有大根器,大福气!某M根器不错,但他父母目前不会让他出家,可以在家承事父母,令生欢喜心,乘机导以佛法,使培植真实信根。

  出家的因缘,首先是自己发心,再则是父母同意,父母暂不同意可以等待。没有理由,以成家来讨父母欢喜,而且谁也不敢担保,到底成家后是欢喜或是生气!

  至某M,如真有出离之心,可先“心出家”,暂时在家培大福——孝养教化父母,积集资粮,以备缘具出离。当然也不能由别人勉强,总的发心是自己,而从人生真正的意义来说,出家是必须走的正道 !

  书信八二

  接十月十二日信,甚慰!

  你安排的课程可行,晚间修忏罪法,因身力不支或时间不敷,仅持百字明亦可,只要每日有一座详细观想的。

  外道书籍,在学修至一定水平后,可以为弘法利生,而稍翻阅,要以佛法正知正见,作批判性的阅读,学习比例是三分学内(佛法),一分学外。

  了生死要成阿罗汉或七地、八地菩萨才行,海公上师指导吾们,此生希望能见道(超凡入圣,永不再迷)。此愿亦不是一般出家人能达到,何况在家居士。但只要发愿生生不离上师(宗大师)三宝,为作接引,如藏地发愿再来继续修行,或发愿往生净土修行,以保不退,都可以。

  愚见,目前佛教界混乱,相似佛法,鱼目混珠,龙蛇难分,首宜着重持戒精严,再多修“上师三宝”加持,兼以学通《广论》磁带,配合《略论释》等,树立正知见,是初学最重要处。

  书信八三

  接来函,知磁带已录好,甚慰!某Z是严谨的,因为他们是正式传授了的,你们来时,因有了寺院,事务太忙,无法每次为居士们传授,所以采取方便,只要在殿上参加念诵,听到了吾的声音(念诵、念咒等),也可以算传了。海公在时,也有这方便。

  所提二则,略答如下:

  一、修四皈依时,觉得默诵效果好,就可默诵,觉得用念珠计数舒畅就用念珠,边合掌,边掐念珠也可,时久手酸,观想合掌也得。

  二、在理上讲,动静不二。而且动、静二相亦不可得,但在没有证到不二的道理时,单凭理解,力量是不足的,在清静的环境,心会感到宁静舒畅,在喧闹、充满了恶口骂詈诤吵哭叫的环境里,就会感到烦躁讨 厌……在修法中,心一境性,就会得定,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效果,妄念纷飞,心态动乱,纵你明白喧闹自性不可得,当下清净,但还是不会感到宁静轻安,何况得定?

  在具体生活中,依戒行持,久而心不乱动,渐渐纳入正轨,修持法中,以提起正知正念,断除掉举、昏沉为主。

  书信八四

  来函已阅,知悉壹是,略答如下:

  一、开光佛像,只要以恭敬心,为上厕所而转放余处,可能放处忘掉了,日后会发现。总之,不是以不恭敬心而导致遗失的,过失就不太大,以后更加注意,同时多多忏悔即是。

  二、修法时冒恶念,这是过去恶种子泛滥,既检查到烦恼恶种尚多,应加紧忏悔及净治,净治方法,应知空性,诸佛菩萨本属无相,众生以有相之心,才见为有相,圣人无可亵渎,而起恶念,本身受报却是不轻,应起恐惧之心。

  三、用念而不观的办法是可以的,单观咒义也可以的。念久业消,恶念自会退却,届时再观亦可。出现晕眩,如检查无病,则观想不太执着,即可消除,或暂放置观想。

  再则咒文中某些字与平时用藏文是会有不同的,咒中有根据梵文,读音写法都会有出格之处。

  书信八五

  接四月十一日来函,知为求人生真谛,在科学上未能得到圆满答案,一读佛书,大开眼界,诚宿世有善根,故于今世一触即发也,曷胜随喜!

  承L同学谬赞,诚不敢当!本人昔曾在五台山上能下海上师座下学法十余年,谨以所学到之点滴,贡献于世之所需者而已,离上师要求,差距还大得很!

  你们几位同学要来,表示欢迎!如欲求传法,最好要求约在一次性齐来(能来的一齐来),以节约时间。

  你们四月二十一日来,已预作安排,二十二上午可望传法,其它地区居士,亦已通知于此日来,望掌握时间,二十一日中午前赶车最好。

  书信八六

  接来信,知学习《律海十门》讨论认真,收获甚大,甚慰!所提问题,略答如下:

  一、别解脱戒主要指身、口,防护不作恶。“别别防非名别,戒即解脱,解脱恶故。”如不杀戒,则瞋杀一类恶能防护不作,既不作恶业,则来世因杀而感之恶趣苦报亦解脱,此即别解脱之义也。

  二、修定必须有戒,纵外道婆罗门之世间定亦必须持一定戒条,出世间定要求更高,不须戒之定,则属于鬼神加持之定,非自己修得者。

  三、外道持牛狗戒,若不犯戒,则满其愿,若犯戒则违自誓言,堕恶道也。

  四、此间专指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之关系,是直接违害弘法利生事业者,其余善神不护等虽亦有关系,非此所述。

  五、搭衣、持钵、乞食等依规则而行,即是正知正念、时存正知的修法。

  六、犯罪而不肯露罪,即心里还有保留,不能直心,有饰非之嫌,且既人不知,则惭愧心不大,而忏罪最要者为认罪,后决不犯,此非有惭愧莫臻也。

  对首忏,视罪大小,所对之人亦有多少,一般在清净比丘前忏。

  七、在家出家众着黑衣,皆属非法。

  八、 供养三宝,通指财供养、身供养,还可以包括法供养。

  九、 佛教内皈依三宝后,只能顶礼三宝,佛菩萨示现之护法亦可。

  常不轻逢人便拜,是普敬一切,没有皈依之意在内。

  民间祭祖,不能作五体投地翻掌之礼拜。

  十、 佛菩萨周围,四众围绕,是求得加持。

  法师施水果等,是使弟子得加持,给的是加持物,可以开许。

  十一、风油精等,没有女香味者,不在涂香之类内。

  专此略答。

  书信八七

  回讲寺后,百事丛集,欲罢不能,只能择要逐次处理。

  一、修法在未得止时,本不易现像,故不必苛求,但能注心不动即可。心中恶念乃无始以来之等流果,未修不察,一修乃现,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照知是障,心不随转。复观其过患,无始以来恶道受苦,皆受其累。积资净障,修四加行亦可,修七支供亦可。随力作多闻。

  二、《宗大师颂》,实即闻思修三次第,修行人都须循此渐入。今世众生广求多闻,依菩提道次即可。在多闻中固亦有思择等,但重点在多闻;多闻于某点确定后…

《智敏上师书信160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