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敏上師書信160篇▪P7

  ..續本文上一頁檢查自己,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忏悔雖頻繁,但有作用,久而久之,會産生對煩惱的抑製力。

  你能依《略論釋》中所述,步步上修,極好!灌頂後,可以看《宗大師廣解事師五十頌》。凡灌過頂的,要求看也可以看。《上師供講記》密法部分並不多,這是無上部,灌的不是無上部,最好慢慢看。

  信心與敬心除了著力對治以外,一心修法,也會無形中蒙加持而見效,總的根子在吾慢——自命不凡,甚至自命某些地方還超過師,這些念頭,凡夫都會生起,自己知道如何對待就行。如何修?依現已傳諸儀軌,依道次所指示修即可。

  書信七八

  來信早接,因忙于法務、事務,遲複是歉!

  一、未得禅定,說自己得定,此屬大妄語。別人說你像什麼,只是一般世間戲論,不算大妄語,但不要沾沾自喜,自以爲真得定,而實未得,此屬增上慢,非大妄語。

  二、讀博士,或工作。兩者以何對學修有利,就選此途。博士學位,可能對弘法有利,但自利未成,縱博博士,亦難利他。

  叁、因自私而排斥他人,這是我執大魔表現之一端,應從正法的整體利益著想,隨喜他人,對治我執。

  四、某H正需要看*輪功的批判,可借《臺州佛教》給他看。

  五、佛像貼在牆上,最好不用膠水漿糊之類,免取下時損壞,床上書桌多大不知,總以恭敬不亵渎爲准。

  六、塗料脫溶之香,可于平時點用,念誦時以整的爲好。

  七、供品視其品種,總以新鮮未變質者供之爲好,已近變質,或開始變質,即收下。

  八、瞋心特重,念瞋煩惱之過患及後果,盡力莫使受其害,同時對有情多修悲心。

  《事師五十頌》可以看。

  書信七九

  接六月二十六日淩晨來信,知對佛法肯下功夫,已有一定的進步,甚感欣慰!但前進途上,幹擾還是會有很多的,尤其是在一次勝利之後,馬上要警惕會不會從此産生下一個挫折。

  日常法師領導的《廣論學習班》都是在行動上檢查自己心態,如何戰勝煩惱,從《福智之聲》裏面很容易發現許多先例,而且通過反省,往往效果很好。

  居士提出最重的煩惱是我慢,但處在青年時期,對欲貪也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惡緣顯現,能否穩定,泰然處之,應加考慮。

  在修行途上,認識到自己缺點,是一種極大的進步,還有一個,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尤其是自己一向看不起人的優點,是更困難的。“于諸有情如來想”,這是這方面最高的准則。

  書信八〇

  兩次來信均收悉。居士等爲住持正法,利益有情,發願請佛住世,常轉*輪,此乃普賢菩薩大願,甚爲善哉!

  P居士爲防磁帶免房頂漏水受潮而換房,非因同房同學關系不好而換,則無妨也,因客觀上磁帶不能受潮,對那同住過的,以後仍可拉關系,疏通隔礙。

  煩惱起應立即對治,不能順煩惱而行動。

  念咒如超過晚十一點,但次晨明相未出以前,仍可算數,不算斷。

  爲利父母有情,爲正法久住,每日早晚課誦時,都可以發願。

  附:某大有一應屆畢業生打電話來說欲求五戒,後竟由于老師叫他有事,而不來,殊爲可惜,望速告以暇滿大義,五戒得人身之重要意義,勸其速來求五戒。

  書信八一

  佛教是教化人脫離苦海,世間苦集,那裏去找樂處?某某母親把希望寄托在小兒子身上,然焉知那位尚不存在的小媳婦,是否能讓她滿願?如果比他兩位兄長更糟,豈不使她更苦惱!世事如苦鏈索,一環加一環的苦,不要把希望(幻想 !)寄托在“世間滿足”上。縱使短暫的滿足,也是“深險罪業坑”!最大的孝順,還是應勸化他父母信佛 ——真正的信佛,打開精神枷鎖,才是真正邁出了“脫苦”的第一步。

  出家要有大根器,大福氣!某M根器不錯,但他父母目前不會讓他出家,可以在家承事父母,令生歡喜心,乘機導以佛法,使培植真實信根。

  出家的因緣,首先是自己發心,再則是父母同意,父母暫不同意可以等待。沒有理由,以成家來討父母歡喜,而且誰也不敢擔保,到底成家後是歡喜或是生氣!

  至某M,如真有出離之心,可先“心出家”,暫時在家培大福——孝養教化父母,積集資糧,以備緣具出離。當然也不能由別人勉強,總的發心是自己,而從人生真正的意義來說,出家是必須走的正道 !

  書信八二

  接十月十二日信,甚慰!

  你安排的課程可行,晚間修忏罪法,因身力不支或時間不敷,僅持百字明亦可,只要每日有一座詳細觀想的。

  外道書籍,在學修至一定水平後,可以爲弘法利生,而稍翻閱,要以佛法正知正見,作批判性的閱讀,學習比例是叁分學內(佛法),一分學外。

  了生死要成阿羅漢或七地、八地菩薩才行,海公上師指導吾們,此生希望能見道(超凡入聖,永不再迷)。此願亦不是一般出家人能達到,何況在家居士。但只要發願生生不離上師(宗大師)叁寶,爲作接引,如藏地發願再來繼續修行,或發願往生淨土修行,以保不退,都可以。

  愚見,目前佛教界混亂,相似佛法,魚目混珠,龍蛇難分,首宜著重持戒精嚴,再多修“上師叁寶”加持,兼以學通《廣論》磁帶,配合《略論釋》等,樹立正知見,是初學最重要處。

  書信八叁

  接來函,知磁帶已錄好,甚慰!某Z是嚴謹的,因爲他們是正式傳授了的,你們來時,因有了寺院,事務太忙,無法每次爲居士們傳授,所以采取方便,只要在殿上參加念誦,聽到了吾的聲音(念誦、念咒等),也可以算傳了。海公在時,也有這方便。

  所提二則,略答如下:

  一、修四皈依時,覺得默誦效果好,就可默誦,覺得用念珠計數舒暢就用念珠,邊合掌,邊掐念珠也可,時久手酸,觀想合掌也得。

  二、在理上講,動靜不二。而且動、靜二相亦不可得,但在沒有證到不二的道理時,單憑理解,力量是不足的,在清靜的環境,心會感到甯靜舒暢,在喧鬧、充滿了惡口罵詈诤吵哭叫的環境裏,就會感到煩躁討 厭……在修法中,心一境性,就會得定,産生一些不可思議的效果,妄念紛飛,心態動亂,縱你明白喧鬧自性不可得,當下清淨,但還是不會感到甯靜輕安,何況得定?

  在具體生活中,依戒行持,久而心不亂動,漸漸納入正軌,修持法中,以提起正知正念,斷除掉舉、昏沈爲主。

  書信八四

  來函已閱,知悉壹是,略答如下:

  一、開光佛像,只要以恭敬心,爲上廁所而轉放余處,可能放處忘掉了,日後會發現。總之,不是以不恭敬心而導致遺失的,過失就不太大,以後更加注意,同時多多忏悔即是。

  二、修法時冒惡念,這是過去惡種子泛濫,既檢查到煩惱惡種尚多,應加緊忏悔及淨治,淨治方法,應知空性,諸佛菩薩本屬無相,衆生以有相之心,才見爲有相,聖人無可亵渎,而起惡念,本身受報卻是不輕,應起恐懼之心。

  叁、用念而不觀的辦法是可以的,單觀咒義也可以的。念久業消,惡念自會退卻,屆時再觀亦可。出現暈眩,如檢查無病,則觀想不太執著,即可消除,或暫放置觀想。

  再則咒文中某些字與平時用藏文是會有不同的,咒中有根據梵文,讀音寫法都會有出格之處。

  書信八五

  接四月十一日來函,知爲求人生真谛,在科學上未能得到圓滿答案,一讀佛書,大開眼界,誠宿世有善根,故于今世一觸即發也,曷勝隨喜!

  承L同學謬贊,誠不敢當!本人昔曾在五臺山上能下海上師座下學法十余年,謹以所學到之點滴,貢獻于世之所需者而已,離上師要求,差距還大得很!

  你們幾位同學要來,表示歡迎!如欲求傳法,最好要求約在一次性齊來(能來的一齊來),以節約時間。

  你們四月二十一日來,已預作安排,二十二上午可望傳法,其它地區居士,亦已通知于此日來,望掌握時間,二十一日中午前趕車最好。

  書信八六

  接來信,知學習《律海十門》討論認真,收獲甚大,甚慰!所提問題,略答如下:

  一、別解脫戒主要指身、口,防護不作惡。“別別防非名別,戒即解脫,解脫惡故。”如不殺戒,則瞋殺一類惡能防護不作,既不作惡業,則來世因殺而感之惡趣苦報亦解脫,此即別解脫之義也。

  二、修定必須有戒,縱外道婆羅門之世間定亦必須持一定戒條,出世間定要求更高,不須戒之定,則屬于鬼神加持之定,非自己修得者。

  叁、外道持牛狗戒,若不犯戒,則滿其願,若犯戒則違自誓言,墮惡道也。

  四、此間專指別解脫戒與菩薩戒之關系,是直接違害弘法利生事業者,其余善神不護等雖亦有關系,非此所述。

  五、搭衣、持缽、乞食等依規則而行,即是正知正念、時存正知的修法。

  六、犯罪而不肯露罪,即心裏還有保留,不能直心,有飾非之嫌,且既人不知,則慚愧心不大,而忏罪最要者爲認罪,後決不犯,此非有慚愧莫臻也。

  對首忏,視罪大小,所對之人亦有多少,一般在清淨比丘前忏。

  七、在家出家衆著黑衣,皆屬非法。

  八、 供養叁寶,通指財供養、身供養,還可以包括法供養。

  九、 佛教內皈依叁寶後,只能頂禮叁寶,佛菩薩示現之護法亦可。

  常不輕逢人便拜,是普敬一切,沒有皈依之意在內。

  民間祭祖,不能作五體投地翻掌之禮拜。

  十、 佛菩薩周圍,四衆圍繞,是求得加持。

  法師施水果等,是使弟子得加持,給的是加持物,可以開許。

  十一、風油精等,沒有女香味者,不在塗香之類內。

  專此略答。

  書信八七

  回講寺後,百事叢集,欲罷不能,只能擇要逐次處理。

  一、修法在未得止時,本不易現像,故不必苛求,但能注心不動即可。心中惡念乃無始以來之等流果,未修不察,一修乃現,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照知是障,心不隨轉。複觀其過患,無始以來惡道受苦,皆受其累。積資淨障,修四加行亦可,修七支供亦可。隨力作多聞。

  二、《宗大師頌》,實即聞思修叁次第,修行人都須循此漸入。今世衆生廣求多聞,依菩提道次即可。在多聞中固亦有思擇等,但重點在多聞;多聞于某點確定後…

《智敏上師書信160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