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就是他在定中看见这件事了,不需要用乾坎艮震、子丑寅卯来算,也不需要翻开历史看一看。可是,有的时候也有错误,不能说完全都是对的。止有这么大的作用。
有这么大的神通,有这么高的定力,在佛法来看,还是个生死凡夫,可是比一般的凡夫是高了。我们有欲,就容易有很多问题。因为若得了色界定、无色界定,没有欲了那当然品德就高一点。
但是,他的定力到了一定的时间还是要没有,从无色界天、色界天又来到欲界,和我们一样。不过,也能比我们好一点。他几千万年没有欲,忽然间来到欲界,欲轻。这是说修止成功有这么多的境界,是了不起!但是,还是无常的,还是要流转生死。
所以,我们佛教徒,修止以后,一定还要修“观”。因为观,才能令我们成为圣人。“观”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能断烦恼,一个是见真理。为什么修观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它有这两个作用,能断惑、证真。
得了禅定的人,若不能见真理,他也会胡说八道,但是我们俗欲凡夫不知道他说的是怎么回事。所以,由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告诉我们,修止还不能够成为圣人,我们佛教徒还应该修观。
“观”就是观察思惟,就是你修一段止以后,你心里就思惟观察。但是,观察和妄想不同。妄想,不是贪就是嗔,或者是不善不恶、东想西想的这种虚妄分别。但是,“观”是要根据佛说的法语去思惟观察,能根据真理就是智慧。
譬如《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修无我观。《金刚经》后面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就是“法空观”,观一切法空。这《金刚经》就是劝我们修我空观、修法空观。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得圣道!
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禅!不是说另外有个什么禅。那这个也就是四念处,就是修行的方法。如果你想要得圣道,愿意得无生法忍,愿意行菩萨道,愿意为一切众生服务,愿意弘扬佛法,你可以作如是观:修我空观、修法空观。
“观”,按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道理,你要学习一个时期。什么叫做无我观?这句话说来容易,你不是那么容易懂。什么叫做一切法空观?也是要学习一个时期的。你明白了,然后你再修奢摩他止。
“止”,印度话叫做奢摩他;“观”,印度话叫毗钵舍那。毗钵舍那观,刚才说过,你根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修我空观、修法空观,就可以了。
修止,如果你止得合适,止它三十分钟,然后你就修我空观、法空观。如果你止修得合适,一下子修一个钟头,一念不生、明静而住,然后再修我空观、法空观也可以。
如果你止得合适,一下子二十四个钟头,一念不生、明静而住,也可以,然后再修我空观、修法空观,修了我空观、法空观以后,再修止。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就是这么修。
有一天早晨起来,一盘腿一坐,一念相应、一下子得圣道了!你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当然这件事,你不是听人讲一下就可以修我空观,一定要拿出时间精神多学习。
我昨天也说过,《金刚经》本来是可以得圣道的,是得无生法忍的一个法门。但是,我们中国人思想自由,我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解释,结果,《金刚经》注解多得很,这个人这么讲、那个人那么讲。
初学佛法,谁讲得对?不知道!所以,弄得思想混乱了。本来是得圣道的法门,结果混乱了,就使令我们有障碍,我们得圣道就困难。那怎么办呢?还是有办法,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三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我感觉若是你一方面读《金刚经》,你再去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定会生欢喜心,你会愿意受持读诵。但是,里面的道理,只是欢喜,你还是不容易悟入。那怎么办呢?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大智度论》,有一百卷。这一百卷里面,三十卷的《般若经》在里面,那么《大智度论》就是七十卷。你再读这部书,是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
读,你不要著急,不懂的地方放在那里,就是继续读,读一遍、再读一遍。若有人能解释,你也可以请问。就把这部书贯通了,你就会知道怎么样修无我观、法空观。懂了,你就可以修奢摩他止、修毗钵舍那观,这样就成功了,你就可以得圣道了。
这样的修法,按照《般若经》修我空观、法空观,是利根人,是大智慧人,是可以的。我们钝根人,还是差一点,钝根人就是不容易。钝根人若拿出时间来学习,有可能还能掌握到,什么叫做我空观、什么叫做法空观,你还是能知道,但是不能修。钝根人就是有这个问题,知道是知道,但是不能修,修不来。因为一坐下来,就有问题,很多的杂念、妄想来了,去不掉,没有办法。释迦牟尼佛大慈悲,知道这件事。
我们初来到佛法里面来的人,读这部经,读那部经,有的时候感觉到有点矛盾,就发表言论,怎么怎么地。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这个事情的。你若深入地学习佛法,你会知道这件事,里面也是有问题,佛菩萨这个问题早已经解答了,也告诉你了。但是,你若初开始学习,你读的经论少就不知道。这个不说,我们现在说钝根人。
什么叫做钝根人?烦恼很多!贪烦恼很多、嗔烦恼也很多。贪烦恼里面就是有爱烦恼、欲烦恼。“我也想要修止观,但是这个爱、这个欲一直地来困扰我,修不来!”就是不能修,就是有这个问题。
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又给我们重新说一个方法,也叫做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给钝根人开的药方,说的一个法门。
教我们“观身不净”,就能对治我们的欲心,对治我们的爱,对治我们的贪欲心。如果我们这方面烦恼很重,障碍我们用功修行,用不净观把它破掉了,心里面没有障碍了,这时候修止修观就容易成功。
“观受是苦”,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什么意思?受就是享受,有苦恼的享受、有快乐的享受、有不苦不乐的享受。佛菩萨的大智慧看得远,告诉我们,苦恼的享受是苦受,乐受也是苦受,也是苦!哎呀!阿弥陀佛!
我姑且说一句话,看你们同意不同意。父母希望有一个可爱的小孩,感觉快乐。果然是有个小孩,但是这个小孩令你苦恼,你看这个事怎么办?无可奈何啊!你还是得要照顾他、爱护他,但是还是不如意,你说苦不苦!我听说新加坡李光耀的儿子媳妇,特别地明白优生学。结果,他们生出个小孩是个白痴,结果自杀死了。世间的事情真是!苦不苦啊!
当然有的人果然是满自己意,生一个白胖的儿女,也很乖,又肯读书,又拿到很高的学位,在社会上努力很有成就,父母看了心里很快乐,这个情形也是有。但是,若用佛法的理论来看,也是苦!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两个方法,使令我们对于世间上的事情赶快放下,不要找苦头。已经找来苦头了,你没有办法;没有的时候,你要想一想。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破除我们的见烦恼。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破除爱烦恼。在我们凡夫这个时期,就是两类烦恼:一个爱烦恼,一个见烦恼。爱烦恼,就是感情上的事情,我们都有感情。见,是智慧上的问题。
这样子,我们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破除爱烦恼,其实爱烦恼没有破,只是降伏一下,爱烦恼的动力还在那里隐藏著,虽然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破不掉,但是能控制它不动。你还要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才能把爱烦恼潜伏的力量消灭了,另外把我们智慧上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就得到圣人的智慧,就成功了。但是,在小乘佛法里面,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主要是破“我”,破我见。
我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我”?我们中国的哲学,我感觉没有说得那么明白。印度外道把什么是“我”说出来、说得明白。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体里边,有一个永久存在的一种体性的东西。
譬如我们现在这个物质的身体,眼耳鼻舌身都是物质组成的。这个物质,我们也感觉到有变化,有时胖了、有时瘦了。外面的营养品其实也是物质,吃到身体里面去,然后在身体里面发挥作用,然后有些渣质又排泄了,就是这样变化,都是无常的。所以,物质这一方面的身体是无常的、是变化的。
思想上、精神性的这一部分的东西也是,不是苦受、就是乐受、不苦不乐受,再就是这个人有各式各样的知识,这个人是医生、这个人是建筑师、这个人是律师,各式各样的知识,因为你学什么就成就什么知识,你的思想就这样子,它一直在变化,也是不断地在变化,也是无常的。
我们的身体,主要是这么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的(就是生理上的物质),一个是精神性的了别性,就是这两种东西组合成这么一个生命体。精神性的也好,生理性的物质也好,都是有生灭变化的。
但是,印度的外道说,在这有生灭、有变化、有老病死的生命体里面,有一个不生灭、不变化、不老病死、永久存在的一种体性,在我们的生命体里边。这个是什么东西?就是“我”!印度的哲学家会说出这样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说出来,我们接受不接受?我感觉,如果我们不深入地学习佛法,就会接受这个理论,这很好嘛。我这个身体老病死以后,我还存在,我这个体性还存在的。我再得一个身体,或者是得到人间的、或者天上的、或者是地狱、饿鬼、畜生。身体老是有变化,但是,我的体性不变化,我永久存在。
但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否认有我论。释迦牟尼佛这样说:没有我!这个身体就是老病死这样变化,里边没有我。
我们中国(藏文佛教不算)汉文佛教,在汉朝传到中国来,在南北朝时代这个思想,有的人是欢喜《摩诃…
《六妙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